位置:首页历史专题>应国

应国

应国

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20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43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应国”的历史故事

  • 应国京-浙江锐亿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介绍

    应国京应国京,大专学历,现任浙江锐亿智能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浙江超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任浙江超众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锐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等职。中文名:应国京性别:男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76年8月生肖:龙职业职位:锐亿门业董事长1997年2月至2002年8月,任超人集

  • 什么是文化软实力?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何相应国家的号召,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奋

    你也是九江学院的学生么?做形式与政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一个强大的民族往往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尊严,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使这个民族焕发出强烈的创造力.使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表现在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反过来助推硬实力的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 指尖上的国宝51丨西周应国应侯带盖铜盨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盨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礼器或食具。西周中晚期出现,由圈足簋发展而来,流行时间短,器型较为少见。平顶山应国墓地出土的西周应国应侯铜盨,高22.5厘米,重5.4千克,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铜盨为椭方形,分器盖器身两部分,器盖顶四角设有四只扁钮,将其仰放,则为浅盘,设计巧妙

  • 指尖上的国宝52丨西周应国窃曲纹铜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青铜簠(fǔ)是西周晚期大量出现的一种新器型,春秋时期得到较大发展,战国以后逐渐衰落。根据文献和铭文记载可知,铜簠主要是用来盛放稻、粱、粟的盛器。1984年出土于河南平顶山应国墓的西周晚期窃曲纹铜簠,长28.5厘米,宽24厘米,通高16厘米,重4.66千克,现藏于平顶山博物

  • 指尖上的国宝57丨西周应国应伯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簋(guǐ]),是我国古代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的器皿,在商周时期也作为重要的祭祀礼器之一。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的西周应国应伯簋,属礼器,口径22厘米,底径19厘米,高15.5厘米,重3.21千克,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圆形侈口,方唇,鼓腹下垂,兽首鋬形耳,下附垂珥,圜底下凸

  • 指尖上的国宝61丨西周应国铜兽面具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面具,是雕刻和绘画结合的艺术。其最早出现在旧石器时代,由最早的石逐渐扩展到了木、铜、漆等材质。出土于应国墓地的西周应国铜兽面具,面阔长18.2厘米,宽15.2厘米,厚3厘米,重412克,现藏于平顶山博物馆。面具正面向上隆起,呈耸角兽面形,背面相应凹陷。兽面头顶有粗壮双角,角

  • 指尖上的国宝62丨西周应国伯簋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青铜簋,为商周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和食器,主要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食粮。1985年4月出土于平顶山应国墓地48号墓的青铜伯簋,属礼器,器底有单列五字铭文:“白(伯)徫□□彝”。其中“伯”为兄弟长幼排行中最长者,“徫”为作器者私名,铭文中“彝”字下部保留有西周早期的肥笔现

  • 指尖上的国宝63丨西周应国应申姜铜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温小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周武王姬发封四子为应侯,立国为应国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浩瀚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从累累史册中就能看到应国历史及辉煌灿烂的文明,周代应国从应叔立国至东周早期历经360余年,应国文明是中华文明灿烂的篇章。应申姜鼎,通高30.8厘米,口

  • 指尖上的国宝66丨西周应国三联原始瓷豆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豆是古代一种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菜”食,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造型多为浅盘、浅钵形,高圈足。豆的质地也从最早的陶逐渐扩展到了青铜、原始瓷,但它的基本造型始终保持不变,一直是祭祀礼器中重要的一员,在繁体的“礼(禮)”字中,也能看到“豆”字的身影。三联原始瓷豆,西周时期瓷器,

  • 应国是怎么建立的?由来又是怎样的

    应国是周武王儿子的封国,夏商时期,在今山西朔州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河南平顶山地区定居。西周初期,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yīng国【西周初期应叔立国~东周早期灭国;历350余年历史】。《左传·二十四年》曰:“于、晋、应、韩,武之穆也”。有记应

  • 应国: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

    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1120年间,西周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侯,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鲁山东南及平顶山市区、叶县、郏县、襄城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430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

  • 应国有着怎样的文化特征?最后是怎么灭亡的

    根据考古发现,可证实以滍阳岭中脊为轴,在东西两侧分布排列有序的“族坟墓”,是一处布局较严密的应国邦国墓地。其年代从西周早期到春秋早期,在春秋中期以后的此墓地,埋入了不少楚人墓葬,说明了春秋中期,应灭于楚的历史事实。已发掘的西周初年大型墓葬,带有明显的商人遗风,特别是青铜器的组合上,爵、卣、尊、觯酒器

  • 应国和鹰国是什么关系?是同一个国家吗

    你知道平顶山还有一个雅称——鹰城吗?提起鹰城不得不提“应国”。考古工作者上世纪80年代在滍阳镇考古发掘出一个古应国城址,出土了一批带文字的文物,上面刻有鹰字和鹰形图案。古文字中“鹰”和“应”通假,是一个意思。“鹰城”,因此得名。应,周代姬姓诸侯国。应字本作雁,甲骨与金文像人旁有一鹰状,说明应人本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