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专题>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

颐和园,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白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

有关“颐和园”的历史故事

  • 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长城/故宫/颐和园/秦始皇陵排行(中国十大古建筑有秦始皇陵吗)

    中国有许多古建筑。如果要说中国的古建筑,最著名的是长城和故宫。中国的故宫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故宫闻名于世,不知道的人恐怕不多。中国有哪些古建筑?让我们来看看。首先,长城要说中国有哪些古建筑,长城是你最熟悉的一个。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万里长城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文

  • 圆明园被烧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烧了圆明园不烧颐和园)

    说起圆明园,这是每个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痛。一个同样豪华辉煌,堪比故宫的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疯狂洗劫,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浩劫,也是对人类历史灿烂文明的一次掠夺和破坏。众所周知,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后,带着各种值钱的宝贝高高兴兴的离开了。但是圆明园此时还没有被烧毁,那么为什么这个东方奇迹后来会化为灰烬呢?1

  • 颐和园十七孔桥现金光穿洞奇景怎么回事?(颐和园十七孔桥现金光穿洞奇景最佳观赏点)

    我们知道,古人其实是很有智慧的,有很多文化流传至今,至今仍能震撼现代人。比如最近颐和园出现了一座十七孔桥"金光穿洞"神奇的景观,一座桥下17个洞,每个洞都泛着金光,看起来很美,但是这种景观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十七孔桥的金光怎么了?1.颐和园十七孔桥的奇观,灯光从洞中穿过。每年冬至前后,颐和园的十七

  • 慈禧到底有多放不下圆明园?为什么这么喜欢圆明园?(慈禧修的圆明园还是颐和园)

    今天我们来看看清朝的历史。说到清朝,很多人都知道,因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朝代,在中国封建历史上仍然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细心的朋友应该知道,很多宫廷剧都是根据当时的清朝背景拍摄的。的确,因为清朝的很多习俗都与现在息息相关,而清朝又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后宫,所以也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我们都知道清朝

  • 颐和园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吗?有没有涉及文物?

    最近,颐和园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那就是颐和园发生了火灾。有人会问,这次火灾严重吗,事情进展如何?其实不用担心,下面就这件事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吧!颐和园发生了严重的火灾吗?其实不是很严重,也不涉及文物。据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官方消息微博称,5月23日6时42分,119指挥中心接到报警,海淀区颐和园万寿

  • 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为什么要造成十七个孔呢?

    走进颐和园,相信各位都会看到一座非常长的桥,据说这座桥当年修的时候,是将它想象成龟的脖子,而它连接的两头—廓如亭和南湖岛就相当于龟的壳和龟的头,乌龟嘛,寓意长寿。这座桥有自己的名字—17孔桥,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这座桥有17个大孔(如下图),那今天宫殿君考考各位,大家猜猜为什么这座桥在修的时候要特意修

  • 皇帝也想做“大妈”,还在颐和园里弄了个这样的地方

    说起“大妈”这个词,小伙伴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跳广场舞?菜市场上的讨价还价?还是公交车站的秩序维护志愿者?其实每个人都会成为“大妈”,这里仅指性格和处事风格哦。因为“大妈”代表着热心、耿直,代表着平常老百姓的生活,也代表着家长里短,柴米油盐。在古代,那位坐在金銮宝殿,高高在上的王者也会在某个夜深人静的

  • 同样都是皇家园林,圆明园和颐和园哪个更好?

    圆明园和颐和园都是中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那么,圆明园和颐和园哪个更好呢?下面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个景点的优缺点。首先,圆明园和颐和园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圆明园以其山水园林、建筑艺术和文化底蕴而著名,被誉为“万园之园”。而颐和园则以其宏伟的建筑、精美的园林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著称,是

  • 同样都是清朝皇家园林,为什么烧圆明园不烧颐和园

    圆明园和颐和园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但它们在遭受火灾后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为什么烧圆明园不烧颐和园呢?这个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圆明园和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圆明园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处以山水为主题的皇家园林。而颐和园则是乾隆年间建造的,以湖泊为主题的皇家园林。两者的规模、建筑风格

  • 老照片:图4太监在昆明湖荡舟,图6颐和园门口的持枪侍卫

    颐和园知春亭,拍摄于1907年,慈禧1908年薨逝,这组照片都拍摄于慈禧晚年。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颐和园清晏舫,拍摄1901年。取自海清河晏之意,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万寿山的西麓岸边。在园林中建石

  • 颐和园历史文化故事 颐和园历史文化故事简介

    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十五公里,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清朝乾隆皇帝继

  • 颐和园的历史故事百度百科(颐和园的历史故事百度百科视频)

    颐和园石舫是颐和园内的一座仿木结构的大型石质游船,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杰出代表之一。它有着一个悲情的历史故事。清朝光绪年间,石舫原本是颐和园西湖上的一艘仿古木船。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颐和园成为了他们的掠夺目标。当时,石舫被焚毁,只剩下一些碎石残骸。1902年,慈禧太后决定重建颐

  • 颐和园的介绍和历史背景(颐和园可以分为哪三大区域)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原名清漪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于乾隆朝始建,是乾隆为母祝寿建造的。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慈禧于1888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严重破坏,1903年再次修复。慈禧为了享受,不惜挪用建设海军的费用,终使国力不堪重负。颐和园面积约290公顷,主要由万寿山

  • 颐和园有多少年历史(皇家园林颐和园距今已有多少年)

    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至今270年历史,就在北京!经常看宫斗剧的人们可能只是注意到了一部剧里面是如何进行勾心斗角的,但是却忽略了每一部剧里面都会有一个皇家园林,其实也就是皇帝的后花园,他们的景色都是特别宜人的。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是古代那种皇帝制,但是我们现在其实还是存在一些皇家园林的,所以今天

  •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资料(颐和园的园林景观介绍)

    “北京颐和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以上是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北京颐和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时对其作出的评价。颐和园

  • 颐和园起火严重吗,有涉及到文物吗?

    最近在颐和园发生一件让人觉得十分可怕的事情了,那就是在颐和园里面竟然起火了,有的人就要问了,这一次的起火到底严重不严重了,事情的进展又什么样的呢?其实大家也不要急了,下面就着这件事情给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吧!颐和园起火严重吗?其实也还算得上不是很严重了,而且也没有涉及到文物。据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官方微

  • 颐和园十七孔桥现金光穿洞奇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古人其实是非常有智慧的,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文化,依旧能够让现代人感到震惊,比如在最近,颐和园的十七孔桥出现的一个“金光穿洞”的神奇景观,一座桥下的十七个孔里,每一个都出现金光,看上去非常美丽,而这种景观的原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十七孔桥的金光穿洞到底是怎么回事

  • 颐和园四大部州的主要建筑

    四年夜部州正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躲式的修建群。占天2万仄圆米,果山逆势,便天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为仄台),双侧有3米下的经幢,后有寺院群主体修建喷鼻岩宗印之阁。周围是象徵释教天下的四年夜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贺洲、北赡部洲、北俱卢洲以及用没有同情势的塔台建建成的八小部洲。北、东北、西南、东南借有

  • 颐和园铜牛的历史经历

    颐以及园铜牛座落正在廓如亭北里的堤岸上,昔时坤隆天子将其面缀于此是但愿它能“永镇悠火”,少暂天落服大水,给园林及四周公民带去无尽的祥祸。为了论述制作铜牛的意思,坤隆天子特地撰写了一尾四行的铭文,用篆字书体雕刻正在铜牛的背背上。铜牛是颐以及园昆明湖东岸边一讲共同的人文景不雅以及艺术珍品。中国现代把铜也

  • 颐和园长廊的相关传说

    颐以及园少廊正在万寿山北麓以及昆明湖北岸之间。初建于浑代坤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燃誉后,于1888年又从头制作。少廊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两头脱过排云门,意味秋夏春冬四序。齐少728米,共273间,有548根柱子。少廊以其粗好的修建、直合多变以及极歉富的彩绘而享有盛名,是我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