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项羽乌江自刎的真相 其实是被汉军包围砍死

项羽乌江自刎的真相 其实是被汉军包围砍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1469 更新时间:2024/1/14 18:30:24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网络配图

在这种说法中,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网络配图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着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

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

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

网络配图

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标签: 项羽

更多文章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

    项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市)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及著名的政治人物。是中国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的领袖。自从秦灭亡后便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自刎而死,年仅30岁。秦王朝虽然是统一了六国,但却并没能持续很长时间,便被陈胜、吴广带领的农

  • 揭秘刘邦项羽结拜两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刘邦项羽结拜两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刘邦项羽在共同反秦时结拜过,不过项羽只是刘邦结拜的众多兄弟中的一个,带有明显的政治性。要说刘邦和项羽的结拜,还要从两人的相遇说起。当年刘邦攻取丰邑不成,听说项梁在附近,就前去拜见,并获得了五千兵马攻下了丰邑。刘邦在还兵的时候见到了项羽,后来成为了项羽的部下。双方带领的分别是薄弱的农民兵和强大的正规军

  • 揭秘到底是项羽的力气大还是秦武王的力气大?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项羽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了两个非常有名的大力气的王,一个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个是秦武王嬴荡,其中,西楚霸王项羽的名气要更大一些,“力能扛鼎”这个成语就是用来形容项羽力气大的,项羽也是中国的战神,但是秦武王嬴荡也不是吃干饭的,他在东都洛阳举起夏禹九鼎中的雍鼎,可见力气也是非常的大,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项羽的力

  • 千古一墓秦始皇陵或早已遭西楚霸王项羽盗掘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始皇陵

    西楚霸王无论在那一本古书上的叙述里面,都赋予猛人称谓,但却又不得不说是一个悲情角色。鸿门宴放跑了刘邦,成就了他人的千秋霸业。千古一墓秦始皇陵或早已遭西楚霸王项羽盗掘。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有3:传说九层妖塔在其中!网络配图(1)之所以说项羽已经盗了秦始王墓,由项羽、刘邦二人的对话可知:公元前203年,

  • 历史上有记载项羽和虞姬是怎么认识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项羽和虞姬是怎么认识的

    项羽真名是项籍。在《项氏宗谱》上有记载,项羽是项燕的孙子,而项羽的父亲并不是众人所认为的项仲,而是项燕的长子项超,母亲则是楚国的贵族,名字没有记载。但是项羽这个名字也算是项羽真名。项羽的原名是项籍,字羽。一般来说,古人的名和字是有一定相关联的,但是项羽真名和字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在楚国那个时候,籍的古

  • 楚霸王项羽生世之谜:项羽的父亲是项少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楚霸王项羽

    《寻秦记》是2001年播出的古装穿越玄幻剧,也算是香港穿越剧中比较成功的一部,剧中主角项少龙在大结局的时候生下个儿子,并且儿子自己要取名项羽,这个包袱抛的让人震惊,也不禁让人联想,项羽的父亲就是项少龙?项少龙是不是项羽的父亲还有待考证,再说了毕竟项少龙只是电视剧中的人物,多为虚构的,一个虚构的人物怎

  • 项伯为何帮刘邦坑死亲侄子项羽?真相让人愤怒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项伯

    在刘邦夺天下的过程中,虽然说刘邦成功在于善于用人,有运筹帷幄的张良,后勤保障的萧何,百战百胜的韩信。但是,还有一个人的帮助份量尤其大,没有这个人,刘邦可能早就死了!这个人就是项羽的叔叔项伯!可以先来看下项伯坑项羽帮助刘邦的事情:第一,泄露机密,帮助刘邦。在项羽进入关中后,由于刘邦手下曹无伤的背叛,项

  • 项羽巨鹿之战打响自己的名声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项羽

    巨鹿之战是西楚霸王项羽一生最辉煌的战役之一,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用区区两万人,破釜沉舟,一鼓作气的打败了暴秦的二十万军队,项羽也借巨鹿之战一役,打响了自己的名声。但是事实是否为此,史料记载却表明巨鹿之战是不可能像史记所说那样进行的。网络配图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作,也是《史记》最著名的篇章。在巨鹿之战中

  • 项羽乌江自刎原因:不想让战争害死更多民众?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项羽

    古代中国,由于王朝更替,江山易帜,导致连年战乱,饿殍遍野,曹操笔下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非文学虚构。改朝换代如此,同室操戈亦如此。朱明叔侄的削藩靖难,也曾演出过一幕“青磷白骨,怵惊心目”的历史悲剧。网络配图前不久,笔者翻阅一本咏史诗集,在“楚汉风云”一节,对项羽不乏弹赞叹惋者,甚至虞姬和乌骓

  • 项羽为什么要一把火烧毁阿房宫?绝非头脑发热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项羽

    若要评中国消失的古建筑,阿房宫一定得入选。古诗赋有这样描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你看,连绵三百余里,一宫之间,气候不齐,我们常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竟在一座宫殿里呈现,这气派!这名篇叫做《阿房宫赋》,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