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秦朝秦始皇的焚书 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关于秦朝秦始皇的焚书 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2133 更新时间:2024/3/19 8:41:13

关于秦始皇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典故相信大家都听过,而今天我们要谈的就是秦始皇焚书的那些事儿。

关于秦始皇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一直以来,我们都将先秦典籍的亡佚归咎于秦始皇的那把大火。没错,秦始皇的确是焚书了,这一点史书中记载的也很明确。后世也多批评这一举动是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但是问题来了,从《史记》中六国世家的记事来看,司马迁取材于战国诸侯国史,很多内容还是直接原文摘录的。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明确说他亲眼看到过各国的史书。

简单来说就是,秦始皇时发生了焚书事件,那生活在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是从哪找到的战国时期的史料的呢?

也许有人会说,你笨啊,秦始皇焚书了,也许民间还偷偷留着呢,司马迁通过走访各地重新搜集的呗。那这至少就有了两种可能:1.秦始皇焚书只焚了一部分,另一部分被偷偷保存了下来;2.秦始皇焚书时本身就留有备份。

一、秦始皇焚书的真相

《史记》中关于秦始皇焚书是这样记载的:李斯建议“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后世也是根据这条记载认定,秦始皇除了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以外,其他的书都烧掉了。这其实是错误理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段记载只是在说秦始皇焚书的起因,并没有记载过程和最终烧书的结果。我们仔细读这段记载就会发现,秦始皇重点烧两类书,一类是各国的史书(目的与书同文、车同轨一样);另一类就是儒家典籍(打击与秦治政理念不和的儒家思想),其他图书并不是打击的重点。

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反复交代了《诗》、《书》等儒家典籍遭遇了浩劫,对其他图书焚毁情况却没有再提。

但即使是列入重点焚烧对象的儒家书籍,也没有全部烧毁。我们仔细看这句:“非博士官所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除了博士官以外,天下其他人敢藏有《诗》、《书》、百家语的,重罚。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就算是烧书,也是烧天下人手里的书,秦宫里还是有一套备份的。

既然连儒家的书留有备份,那各国国史是否也有备份呢?还真有!

证据有二:1.《史记》行文当中,大量采用了称呼自己母国的第一人称代词“我”,说明这是原文摘录的各国国史;2.东汉班固在写《汉书》时,也原文引用了战国国史。如:“后十世秦拔我郢”,班固称楚国为“我们楚国”,称郢都为“我们郢都”(班固是咸阳人),这都是原文摘录楚国国史的证据。

战国时的史书都是刻在竹简上的,六大战国平均都有数百年历史,即使用最简略的文字进行记载,几百年下来,累积的史书也绝对是大部头,这样的书籍别说偷偷收藏了,就是想要重新复制一份都不是个人所能完成的,更不是司马迁、班固通过收集就能摘录完整的。

所以,司马迁、班固写史书时,战国国史的来源只可能有一个,那就是汉朝官方藏有战国时期各国的史书典籍。那汉朝所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得感谢一个人。

二、谁拯救了中国的文化?

我们知道,在项羽进入关中之前,刘邦是先行攻入咸阳的。当刘邦的部下都在忙着享乐的时候,萧何却做了一件居功至伟的事。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道:“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一直以来,我们对这句话并未太多留意,通常认为萧何搜集了秦王朝的律令簿册,所以刘邦才能准确知道天下各地的情况。这其实也是错误理解。

御史并不是监察百官的御史大夫,在秦朝,御史是史官,负责记录、整理和保存国家大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说得很明白:“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可见,御史司史官之职。比如汉朝的丞相张苍就曾经是秦朝的御史。

显然,萧何不仅收集了律令簿册,还将秦朝中央图书馆里的藏书也收集起来,这里头就有各国国史及儒家典籍,这些书后来也成为了汉朝的中央藏书。正因为萧何的这一行为,司马迁、班固写史书时才能得到第一手的资料。

那既然秦始皇焚书时留有备份,并且备份被汉朝保存了下来,为什么关于战国时期的历史还是有很多记载不详呢?甚至关于末代秦王子婴的身份都搞不清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别忘了另外一个人—项羽。

关于秦始皇焚书,90%的中国人都理解错了

上面已经说到,秦代的书籍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仅笨重,而且庞大。刘邦从进入咸阳到被迫退出,不过月余,在这么短时间内,萧何想要将秦宫藏书全部运走是不可能的。

所以,除了萧何保存的那部分珍贵的典籍外,余下的大部分都被仇视秦朝的项羽给烧掉了。《项羽本纪》记载的很明确:“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综上我们可以知道,秦始皇焚书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除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外全部焚毁。同时,被焚的书在秦宫中都存有备份,而这些备份又因为萧何得以部分保存,避免了文化浩劫。

标签: 秦始皇焚书

更多文章

  • 秦始皇为什么一直没有立后?这里有什么原因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的老婆很多,其中有两个大家都知道,一个是公子扶苏的母亲——郑妃,一个是胡亥的母亲——胡姬。自古帝王都有后宫佳丽三千,虽说三千的说法有夸张之嫌,但是妻妾成群却也不假,中国古代帝王有多个夫人及众多妃嫔,古代帝王均立后,而秦始皇自十三岁继承王位,三十九岁称皇帝,在位三十七年却未曾立皇后,而秦始皇陵园

  • 秦始皇为何不愿立皇后?与其特殊身份有关吗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秦朝,皇后

    史载,秦始皇的母亲赵姬行为很不检点,先是做投机商人吕不韦的小妾,怀孕两个月(多数人认为怀的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后,又被吕不韦献给秦国的王孙子楚,子楚继位后称庄襄王,庄襄王死后,身为太后的她仍经常与吕不韦重温旧情。《史记 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后来她又与缪毐私通,并生下两个儿

  • 揭秘:秦始皇不立皇后的三大具体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秦朝,皇后

    秦始皇志在天下,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由于身世及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养成了秦始皇从小刻薄、多疑的性格。一方面心气极高,他连年征战,横扫六国,抚定四方,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他可能担心立了皇后会对他有所掣肘,妨碍他实现远大的理想。其四,公务繁忙,无兴趣考虑后宫的事情秦始皇是个工作狂,公务

  • 秦始皇陵有多大 秦始皇陵到底藏了多少珍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

    秦始皇陵有多大相信大家都知道,金字塔是目前已知的全世界最大的地下陵墓,而秦始皇陵则是中国已知的最大的地下陵墓。秦始皇生前一统八方,结束了战争,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手中的权利以及财富都是无人可比的。秦始皇为了显示他的成功,并且想将他的成功带到自己的来世,并大肆建造陵墓。秦始皇陵的面积十分的庞

  • 秦始皇的百万大军回师:项羽、刘邦能掀翻大秦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朝,历史,秦始皇

    自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历史来到了春秋战国阶段。对于地处西部边陲的秦国,虽然在春秋时期难以逐鹿中原。不过,带着贫弱和被中原国家的歧视,秦国在战国时期推行了商鞅变法,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霸主。等到约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正式成为秦国的最后一位国君。对于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一方面是自己举贤任能,重用了李斯

  • 大秦帝国的首位功臣:秦始皇能统一六国全靠他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朝,皇帝,秦始皇

    秦国在春秋时期,是位于西北边陲的小国家。在诸侯逐鹿的大争之世,穷山恶水的秦国原本是最没有竞争力的国家。最后却一飞冲天,成为了合并六雄的大秦帝国。秦朝最终能够一统天下,除了有着惊才绝艳的秦始皇运筹帷幄,更离不开秦国历代先王呕心沥血打下的坚实基础。翻开大秦帝国的历史,一个个秦国大王的平生事迹历历在目。或

  • 秦始皇:对中国历史有着不可逆转影响的始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秦朝,

    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如果能够从土里爬出来,回首看看他们曾经的所作所为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恐怕都会为之大吃一惊,大大感叹没料到。譬如秦始皇,秦始皇一生干过的不少事,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事实上,秦始皇所做的某些事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并非是秦始皇原本的意愿。徐福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骗子、神棍之一,他利

  • 秦始皇最宠爱的儿子扶苏:秦朝死的最冤的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朝,秦始皇,公子扶苏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四分五裂的时代,创造了强大的帝国,这帝国却并不长久,二世而亡,毁在公子胡亥的残暴统治下。所以很多人都说,如果当时继承皇位的是公子扶苏,也许一切都会不同。公子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的名字来源于其母经常挂在口中的《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二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

  • 接班人的重要性:秦始皇一念之差葬送了大好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秦朝,皇帝,秦始皇

    中国历代皇帝中当得上千古一帝称号的,也唯有秦始皇嬴政了。在他之前,没有皇帝这个称呼。在他之后,所有的皇帝都是踩着他的脚步坐上皇帝宝座的。他灭掉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大一统的国家。他自称始皇帝,梦想在他之后,子孙继承他的基业,“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可惜的是,秦始皇的美梦做得太好了。他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千古一帝:除了秦始皇还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古代,皇帝,秦始皇,千古一帝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自秦始皇登基称帝后,皇帝的数量可谓多不胜数。在众多皇帝中,具有开创性的秦始皇被尊称为“千古一帝”。在《藏书·世纪列传总目》中,李贽在对秦始皇的评价中写道:“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在笔者看来,千古一帝”的称谓和“民族英雄”的称谓一样是一种世俗称谓,即为后世所认可,并对后世有重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