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孙权到了晚年怎么变得如此残忍?

揭秘:孙权到了晚年怎么变得如此残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260 更新时间:2023/12/19 19:05:42

一个君主的本能就是保住自己手里的权力,无论这个君主是谁。

孙权这个人,与刘备、曹操二人相比,在军事上差了很多,这主要与其经历有关。

孙权这个八零后(182年生),小小年纪,就被哥哥送上一个政权最高位置,自此开始了长达50年的君主统治。

曹操与刘备早年都是混军旅的,自己的势力都是一刀一枪拿命换来的。

孙权呢,学的却是管理学,学的是如何“驭下”,如何指挥自己的部将,让他们为自己服务。

谁让人家孙权比刘备、曹操多个好爹、好哥哥呢。

孙权的经历,造就了他在政治上的高超手腕,与曹操、刘备相比,孙权更是一个权力玩家。要不现代形容孙权内斗内行么。

至于孙权的政治才能,从他晚年的二宫之争就能看出来。

东吴有三方势力:孙氏宗族、淮泗集团以及江左的本土大族(顾陆朱张),这三方势力组成了东吴的统治阶级。

孙氏宗族不能过分利用,否则谁知道会不会篡位?

淮泗集团是孙策旧将,如周瑜、鲁肃、吕蒙、张昭、诸葛瑾、程普等都是这一系,这一系也是孙氏的嫡系,是孙权外与曹操、刘备争天下,内与江左集团争权力的依靠。

我们看孙权前期历史,出名的都是周瑜、鲁肃、张昭、吕蒙等人,至于江左诸人都是声名不显。

等到这些淮泗集团的老将一一去世,孙权发现自己手里没人可用了。而人家江左世家人才济济:陆逊、陆抗、顾雍等等。

孙权不想用,却又不得不用,难道把荆州让给刘备,把淮泗地区让给曹操?

这也是上位者的普遍心理:不用你,难道我自己干?用了你,你会不会把我挤下去?

矛盾啊矛盾。

孙权在用江左集团的时候,也在想:自己会不会被这些人给架空了?

君臣之间的“争斗”,那是一种权力的本能:参与其中的人都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权力。若真的是为了养老来的,不如“躬耕于南阳”。

当官就是为了向上爬,爬到与皇帝说上话了,就想着是不是能从皇帝手里扒拉点权力。

这不是说想篡位什么的,这只是人的本性罢了:贪得无厌。

孙权也不会将自己的权力分给他们,但天下不安稳,还得用江左世家。那么怎么控制江左的人?

权力平衡。

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又立四子孙霸为鲁王跟他打擂台(孙权的老大老二都死了)。我们来看看《三国志》怎么说的:

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太常顾谭、骠骑将军朱据、会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绩、尚书丁密等奉礼而行,宗事太子。

骠骑将军步骘、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左将军吕据、中书令孙弘等附鲁王。

支持太子的多为江左四大家,支持鲁王的多为淮泗集团。让这两方互掐,便是孙权的目的:他们两方争的越厉害,孙权的地位越稳。

有人会说,如果孙登不死就好了,那么东吴政权就稳定了。

我只想说太天真。哪怕没有江左集团这些破事,孙权仍会削弱太子:孙权与太子之间是天然的敌对关系,因为太子是皇帝的合法继承人。

太子的权势既是皇帝权力的延伸,也是皇帝权力的继承。太子直接威胁着帝王。

皇帝活的久,而又早早立太子的,彼此之间往往不会有好结果。

汉武帝的戾太子,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康熙的二阿哥等等。

若孙登活着,那么就是孙和为“鲁王”,与太子孙登相争了。

这便是孙权的平衡之道。孙权这样做的根源还是皇权的势力比不得世家的势力。

孙权扶持鲁王与太子争斗的目的有二:牵制江左世家的精力,然后找到机会狠狠拾掇江左世家一次。

当江左时间忙着与鲁王集团争权夺利的时候,孙权就有更多的精力来布局。等到时机差不多的时候,他便出手了。

他首先让全寄、吴安、孙奇、杨竺等人诬告太子。

有了鲁王集团的告发,孙权便开始清除太子一党:

顾谭、顾承兄弟被流放交州,朱据被流放(后又被赐死),陆胤下狱,吾粲狱中处死,张纯被杀,屈晃罢官回家。

更为关键的是江左的领军人物陆逊“忧愤而死”,江左世家受到致命打击。

这不是孙权最狠的地方。

孙权知道江左世家虽然被打暂时打压,但根基未断,东吴政权在很多地方还需他们的支持。

那么如何安抚江左世家呢?把孙霸推出去,当替罪羊。

孙权假惺惺对江左世家们说:我是老年昏庸了啊,被孙霸给迷惑了啊。我怎么这么糊涂啊,杀了这么多对我吴国忠心耿耿的大臣啊!

于是孙霸悲剧了,被自己的爹爹利用完身体,还得献上自己的脑袋。

孙权才是三国开国君主最狠的那一个。虎毒不食子,但在皇权面前,这句话就是个摆设。

孙权打压了江东大族之后,临死前任命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为辅政大臣,自此东吴的权力暂时回到了淮泗集团的手里。

曹操50后,刘备60后,论狠劲比不上孙权这个80后。

如说三国最犀利的权力玩家:孙权遥遥在傍。

标签: 孙权三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靠织席贩履维持生计是真的吗?刘备的正规职业是?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刘备,三国,风云人物

    刘备,东汉末年的著名人物,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开国君主,史称汉昭烈帝。关于刘备的身世,大家想必都知道刘备是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是东汉末年汉献帝刘协的叔父,所以刘备又被称为刘皇叔。倘若再追问刘备起兵之前是做什么的,大家想必都会脱口而出:“刘备当初是织席贩履的小贩。”事实真的如此吗?刘备年轻时真的是靠“织

  • 明朝内阁首辅梁储简介:一生为官正派,敢于直谏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揭秘:汉臣苏武牧羊的地方是现在的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苏武,西汉,风云人物

    小时候我们曾听说过苏武牧羊的故事,当时描述苏武曾被匈奴人送到一个北部严寒地区放羊,其不单是放羊那么简单,而象征的意义很深重,代表着汉朝人不屈的精神,为此苏武的气节是十分值得后世子孙敬仰的。据说当年苏武放羊的时间长达19年之久,但是他放牧地点却鲜有人知,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讨论一下苏武到底哪个地方放羊,那

  • 同样都是刘备的军师 两人到底谁更加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庞统和法正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庞统和法正到底谁更厉害些?庞统和法正都是刘备重要军师,惋惜他们都中途夭折,没能长寿为蜀汉集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之死,都是刘备难以忍受的结局,可天意如此,又岂能尽人如意呢,庞统和法正谁更厉害些?有网友说,庞统被张任暗算了,而法

  • 隋炀帝开创了多个“第一”,为什么他的名声那么差呢?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隋炀帝,隋朝,风云人物

    李世民夺位后,很喜欢跟臣子谈论读书心得。一次,他对左右说,我读了《隋炀帝集》,知道隋炀帝也认同尧舜的功绩,否定桀纣的暴行,但他做起事来,怎么就完全相反了呢?劝谏小能手魏征,立马回答说,一个君主,哪怕再有才,也应当虚心听取属下的劝谏,这样“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治国大事才不会跑偏掉。魏征接着说,但

  • 徐庶一生推荐的两个人分别是谁?最终左右了整个三国的发展!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徐庶,三国,风云人物

    徐庶早年在刘备帐下效力,为她出了不少谋略,新野之战,让曹操南下得到了极大的困扰。而后,曹操便扣押了他的母亲。在万般无奈之下,徐庶才拜别了刘备,来到了曹操的帐下。而临行前,他推荐了一个和他十分要好的朋友。那就是大才诸葛亮!这是徐庶为刘备推荐的一大忠臣。而徐庶来到许都之后,被曹操所重用,但他却不愿意为曹

  • 北宋名将刘法简介: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刘法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刘法,北宋名将,有“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之说。刘法扬名于危难之中,长期征战边塞,成名于宋夏战争,身经百战

  • 在文学与政治方面,马周带来了哪些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风云人物

    马周,字宾王,唐朝时期官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马周少孤贫好学。武德中,补州助教。辞而西游长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贞观三年(629年),代常何为疏,所论二十余事,皆切中时弊,唐太宗即日召见,令直门下省。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中书舍人。贞观十八年(644年),任中书令,兼太子

  • 宋仁宗的后宫中有多少妃子?《宋史》是如何记载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风云人物

    《宋史》中记载了宋仁宗的七位后妃,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史》由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撰修于元朝末年,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其中关于宋仁宗赵祯后妃没有全部记录,有载的只有两位皇后和五位嫔妃(而可查史料,仁宗后妃共16人),她们分别是:宋仁宗郭皇后仁宗郭

  • 历史上范仲淹是什么形象?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范仲淹,宋朝,风云人物

    北宋名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切中时弊,力图新政,利泽民生,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中国是泱泱大国,同时也是历史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自然在曾经的岁月里经历过无数的天灾人祸。天灾多会造成人祸,历史中大多数的农民起义不都是因为政府对灾民赈济不力么。为了避免民间反抗影响朝政,朝廷多会派遣相关大臣前去灾区,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