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为什么说吴三桂接受撤藩就是在等死?

揭秘:为什么说吴三桂接受撤藩就是在等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518 更新时间:2023/12/27 13:05:33

康熙十二年(1673年),年轻气盛的康熙帝经过一番思考以后决定撤藩,结果是由此引发了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这三藩的造反,是为三藩之乱。

康熙帝撤藩并不等于杀藩,就个人而言,吴三桂其实是可以全身而退的,只要他舍得自己在云贵苦心经营多年的事业就好。但很多人认为并非如此,所以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吴三桂接受撤藩的话,到底是不是必死局面。

一、有着孙可望的前车之鉴,吴三桂接受撤藩肯定必死无疑?

有不少人认为,参考吴三桂之前降清的孙可望下场,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的话,那么肯定是必死无疑。

其实这个根本不是一回事,首先是时代不同,吴三桂是康熙时期,孙可望是清朝刚刚入关的顺治时期。

这其中差别可大了,清朝刚入关的时候,汉化程度不高,对于孙可望这种反复无常而且没用的小人,行事其实很是直接,从不会顾及名声不名声的,是没用了就直接杀之。

而且关于孙可望的死法是有争议的,一说病死一说被射杀,又不是百分之百的确定他就是被射杀死的。

而到了康熙时期,清朝汉化程度已高,为了笼络汉人士大夫,深受儒家影响的康熙帝,还特意诏征博学鸿儒。

康熙帝还以宽仁标榜,对于吴三桂这样对大清有功的异姓王,如果他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不给朝廷添麻烦的话,以帝王心术来看的话,肯定会留吴三桂性命的,以显示自己宽仁。

如果吴三桂在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以后,莫名其妙的死了,康熙帝难免落得一个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骂名,很明显是没必要的。

二、康熙帝并非是卸磨杀驴之人

如果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撤藩,并且搬到辽东了此残生的话,那么就说明他这个平西王是对朝廷没有一点威胁了,康熙帝没必要跟一个无权无势的人认真,更没必要去杀他。

这个参考一下欺主的鳌拜就可以看出来,鳌拜当年何等嚣张,结果康熙帝智擒住他以后,也并没有杀死他,只是将其禁锢。

鳌拜欺主,康熙帝念其功劳,都可以留其一命。吴三桂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又有之前的功劳在,康熙帝更是没必要杀他。

而且清朝自入关以后,到了康熙帝时期,汉化已深,深受儒家影响,康熙帝身为其中佼佼者,在位时期,为了巩固统治,提倡的是满汉一家。

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如果老老实实接受撤藩,其实也可以以此树立一个楷模的。康熙帝可以以此拉拢那些前明的降臣和降将,意思是只要你们好好干,肯定会善终的,朝廷不会滥杀无辜的。

当然可能还有人认为康熙帝残杀前明宗室,并非是什么宽仁之人,其实这跟卸磨杀驴没什么关系。自南朝第一帝宋武帝刘裕对东晋宗室斩草除根以后,后面朝代大多对于前朝宗室采取的是残忍血腥的措施,虽然康熙帝这方面的确残忍,但是不能以此认为他就是卸磨杀驴之人,这两者不是一回事。

三、吴三桂造反原因再探讨

其实达到吴三桂这种高度,之所以造反,不在于撤藩以后的事情,而在于撤藩带来的恶劣后果。

如果接受撤藩,那么意味着他在云贵一带经营十几年,妄图其家族如同明朝世守云南的沐氏一般的梦想破碎,是他所不能接受的,所以自然造反。

当然除却这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便是到达当时吴三桂这种程度,很多事情已经是身不由己的,他即使答应撤藩,手下人恐怕也不会答应的。

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是一个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表,就算他想放弃所有的一切,这个集团的其他成员也不会同意,所以这也是他造反的一个重要原因。

尤其是吴三桂所在的利益集团,内部不说所有人,肯定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同意撤藩的。

这个主要分两点来看,是吴三桂身为前明降将,他的班底自然也是跟随他投降的军队,还有后来收纳的李自成张献忠的旧部。可以说在当时是不受信任,处于边缘化的存在,也只有在吴三桂手下,他们才可以得以重用,享受种种待遇。

是吴三桂当时在云贵一带属于是半独立的状况,拥有的权力很大,而且朝廷每年还要耗费巨量银两供养,“三藩鼎踞南服,糜饷岁需二千余万,近省挽输不给,仰诸江南,绌则连章入告,既赢不复请稽核,耗天下之半”。

大家想想吴三桂手下的将士,不是随他一起降清的前明将士,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旧部,在清廷根本受不到重用,属于边缘人士,对于清廷也无从谈起忠诚。

而云贵一带属于半独立状态,吴三桂在这里可谓是一手遮天,这些将士在此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如果吴三桂被撤藩了,他们肯定没有好日子过,还不知道排挤成什么样了,所以他们自然不同意撤藩,甚至会鼓动吴三桂造反,手下人的看法和鼓动,对于吴三桂肯定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所以说吴三桂之所以造反,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到了他这个高度,他身为利益集团的最大代言人,有时候是真的身不由己,手下人的看法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加之他不甘心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不愿就此放弃,所以自然是开始了造反之路。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标签: 吴三桂清朝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明朝大臣魏允贞简介:与其弟允中、允孚并称“南乐三魏”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周幽王是什么样的人?他真的烽火戏诸侯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周幽王,周朝,风云人物

    上古年间,周幽王有一个从来不笑的妃子褒姒,为了博美人一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结果美人笑了,周幽王自己却凉了。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所编写《史记》之中: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历史上,周幽王真的用烽火戏诸侯吗?西周年间,有烽火这个

  • 曹操与杜夫人之子曹衮简介:生前著有文章共两万多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曹衮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衮(?―235年),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曹魏宗室,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异母弟,母杜夫人。初封

  • 兖州之战时,吕布最后会一无所获到底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吕布,字奉先,东汉末年群雄之一。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兖州之战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吕布争夺兖州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持续了100多天,未分胜负。战役初期,吕布占据绝对优势,最后不仅一无所获,还在两年内被曹操收复了兖州全境。那么,为何吕布未取得任何战果呢?主要的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是袁绍出于

  • 胤祥死前提了什么要求,雍正听后直接拒绝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胤祥,清朝,风云人物

    要说到皇家是没有兄弟父子可言的,毕竟他们的眼中都是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为了登上高位,也是做出了很多手足相残的事。如此李世民时期,也是杀了自己的一个哥哥两个兄弟,把自己的父亲软禁,才换来这一个皇位。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要说胤禛和胤祥的事情了。真的可以说两个人的感情太好了,从小就很好。在胤禛登基之后,

  • 向朗做了什么事情被诸葛亮罢官?后开创个人藏书开放风潮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向朗,三国,风云人物

    相信大家对于这个人物有点陌生,也不知道他是哪个国家的人?其实这个向朗是当时三国时期比较有名的人物,也是一个军事家,有很强的军事才能,曾经也帮助诸葛亮取得很多战争的胜利。有才干的向朗,曾被诸葛亮罢免官职,后开创个人藏书开放风潮。刚开始向朗是在刘表那里效力的,因为当时也是在那里担任官职,而当时向朗也是在

  • 李渊实力弱起兵又晚 李渊最后为何能赢得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李渊造反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起兵最晚、实力最弱的李渊集团,为何能赢得天下?隋唐时期是历史上一段乱世,虽然乱世持续的时间不长,与五代十国、南北朝相比,隋唐乱世简直不值一提。只不过这样的乱世,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隋朝末年,当时的情况

  • 历史上的李道宗到底是什么样的 他真的和电视小说一样是一个小人吗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唐朝,李道宗,风云人物

    李道宗,唐朝初年的宗室子弟,一生参与破刘武周,破王世充,灭东突厥、吐谷浑,征高句丽等诸多战役,为唐王朝的统一和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是唐朝初期十分重要的一名将领。载多认为李道宗就是文成公主的父亲,而且在文成公主出嫁时,曾“持节护送”。在电视剧《薛丁山征西》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心胸狭窄、喜欢挟私报复、

  • 揭秘:孝庄是怎么帮助福林登上皇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孝庄太后,清朝,风云人物

    大家都知道在我国古代女人是不可以参与国家政务的,宫内所有的权势威望都是男人的。但是古代女子也有让人非常敬佩的地方,那就是她们的手段非常高明,只要是她们想做的事情一定会做到。在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个女人孝庄,她为了能够帮助福林登上皇位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的。都说女人心计深不可测,这句话在孝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

  • 曹腾为何会被称为贤官?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曹腾,汉朝,风云人物

    提起太监,大家的印象都不会太好,接下来小编为您讲解从秦朝的赵高,到汉朝的十常侍,再到后来明朝时期权倾朝野的刘瑾以及著名的九千岁魏忠贤,宦官这个官职经过这些人的“不懈努力”,其恶劣的印象早已在我们很多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但任何职业,都是有贤人也有败类,哪怕是宦官,也不例外。历史有名的贤宦也有不少,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