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为仁宣之治奠定基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3851 更新时间:2023/12/30 8:29:38

朱高炽,即明仁宗,明朝第四位皇帝,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长子,生母是仁孝徐皇后,在位共十个月,年号洪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朱高炽生性端重,喜文厌武,以致身体肥胖,屡屡镇守后方,施监国之职。他登基后重用“三杨”等贤臣,减赋税、收开支、赦免罪臣、反冤案,开了“仁宣之治”。1425年朱高炽猝死于钦安殿,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葬于十三陵之献陵,传位长子朱瞻基。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朱高炽是明成祖朱棣长子,母为仁孝文皇后徐氏,他生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八月十六日,当时他父亲为燕王,年仅18岁。相传仁孝文皇后梦见有冠冕执圭者上谒而生。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为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在他儿童时代,他接受武术和儒家学术的正规教育。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不过由于朱高炽喜静厌动,体态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学会了箭术,但总的说他很少表现出从武的资质。相反,使他的老师们十分欣喜的是,他更专心致志于经籍和文学——事实上,这可能是使他体质单薄、健康不佳的主要原因。

朱高炽的祖父朱元璋亲自关心朱棣的几个儿子。一次,朱元璋派这个少年在破晓时去检阅军队,后者回来报告令人吃惊,他解释说,清晨太冷,检阅应等到士兵们吃完早餐以后。另一次,朱元璋要他审阅几份官员的奏章。他有条不紊地把文武两类分开,并相应地作了报告。他的祖父不断地被他的文才和行政能力所打动。

朱棣起兵靖难,命朱高炽留守北京。朱高炽团结部下,以万人之军成功地阻挡了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的50万大军,保住了北京城。这一战役对整个靖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朱高炽在靖难中最耀眼的一笔。在此期间,建文帝遣书给朱高炽,许以封王,争取朱高炽归顺朝廷。朱高炽接到书信之后看也没看,原封未动地送到朱棣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间计失败。

监国理政

此后由于朱高炽身体肥胖,不便随军作战,因此朱棣将他留在后方,让朱高炽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们常说太子失德,你可以到京师,多多观察。要有什么不好的事情,赶紧来奏报。”朱棣对朱高炽已经有倾向性意见,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由于朱棣本人是一个受过锻炼的指挥将领,他偏爱他的两个较年幼和更好武的儿子朱高燧和朱高煦,并常常带他们去参加征战,使其长子接受一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这样,朱高炽在早年把大部分时间用于儒术研究上,并接受他父亲挑选的学者的指导。他们之中有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人,他们都培植了与他的友谊,并在他登基后担任了重要的行政职务。

建文元年(1399年)至四年(1402年),朱高炽逐渐直接介入地方政治,并且在必要时他不只会咬文嚼字。当他父亲率军起事反对建文帝时,朱高炽和他的顾问们负责朱棣的封地北京的事务。建文元年(1399年)十一月,他手下只有1万士兵,却巧妙地组织了城防,并挫败了李景隆的一次攻击。这一次他表现的责任感和正确的判断力,有助于改变人们对他的看法,永乐二年(1404年)五月,他已成为皇帝的父亲在大学士解缙、黄淮的极力要求下立他为皇太子。从此,朱高炽不管是住在南京,或是住在北京,在皇帝离开时就担任监国。他在此职务上的表现赢得了他的老师们——大部分为翰林学士——的尊敬,并得到了宝贵的实际行政经验。

可是在以后几年中,他成了他几个兄弟的支持者发动的旨在反对他的阴谋的受害者。永乐十二年(1414年)九月,朱棣刚从征蒙之役返回北京,朱高煦诽谤他的兄长未能为皇帝完成某些任务。朱棣申斥了朱高炽,并囚禁了他的两名最亲密的顾问,即大学士杨溥和黄淮。朱高煦最后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放逐,作为一个直接威胁而被清除。最后,朱高炽对他并不怀恨在心;朱高炽登基后不久就增加了这个亲王的俸禄,并授予他的几个儿子爵位。不幸的是,朱高煦始终未认错。

储位之争

朱高炽在后方留守,这样皇次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与朱棣颇有几分相像,而且作战勇猛,在武将中威信很高,在战斗中他曾多次救朱棣于危难之际,朱棣也曾许愿说:“努力吧,皇太子身体不好,多有疾病。”。听了这话,朱高煦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整个靖难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劳。

靖难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问题上又出现了犹豫,朱高炽由于仁爱、儒雅,深得文臣们的拥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朱元璋亲自为朱棣选择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在封建社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颇似朱棣,武勇英俊,在靖难中立下大功,而且朱棣也曾亲自许愿将皇位传给他,就朱棣本人来讲,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觉得朱高炽过于仁弱,将来会遭人胁迫。但是最终朱棣还是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明朝的内阁制度和汉族的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制度在某种程度制约着帝王。而且朱高炽作为世子的时候确实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因此废之无名,很重要的一点是朱高炽的长子朱瞻基敏慧异常,深得朱棣的喜爱,著名的文臣解缙曾经以“好圣孙”来说服成祖,朱棣终于下定了决心,于永乐二年(1404年)立朱高炽为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没有这样屈服,他迟迟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机行动,他先是进谗言使得立储的第一功臣解缙遭到贬黜,几年之后惨遭杀害,然后私养了许多武士图谋不轨,好在杨士奇、徐皇后说服了朱棣削夺了朱高煦的部分护卫,强令他就藩乐安。朱高煦与朱高炽之争才算暂时告一段落。谁知半路又杀出个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间曾密谋杀死朱棣,然后矫诏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场灾难才没有降临。事后,由于朱高炽为朱高燧求情,朱棣总算没有再追究。

短期在位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六十五岁的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秘不发丧,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遗体装入棺材中,每日还是照例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再也没有掀开、皇帝也再没有说话,军中一切如常,同时,派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总算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朱高炽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二十五日才得知朱棣之死,这时皇帝的代表带着传位的遗诏到达北京。他立刻与吏部尚书蹇义、大学士杨士奇和杨荣商量。他下令加强京城的治安,并派大太监王贵通去南京任镇守。次日,他释放了前户部尚书夏原吉;夏因反对第三次远征蒙古而在当年四月被朱棣囚禁。九月七日他正式登基,颁布了大赦令,并定次年为洪熙元年。同一天,他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安南)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他重新命夏原吉和另一名被贬的官员吴中分别任户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朱高炽以这些行动开始取消或调整他父亲的行政政策。

朱高炽即位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诛十族”惨案,永乐朝解缙的冤案都在这一时期得到平反),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最后,在他死前的一个月,朱高炽在扭转其父政策方面采取了一个最激烈的措施,即把京师迁回南京。据说此举是夏原吉和其他高级朝廷官员作为把资源从北方边境转移出来的策略的部分行动而强烈要求的。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朱高炽对朱棣的北征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此外,他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感到那里更为舒适。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他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皇帝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然而朱高炽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死去。此外,他的继承者宣德帝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朱瞻基与永乐帝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猝然去世

朱高炽明于星象,一夜忽见有星变,忙召蹇义、杨士奇等人来说:“天命尽矣。”于是叹息说道:“我监国二十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我们三人相同。依赖皇父仁明得蒙保全。我去世后,谁还能知我三人之心呢?”边说边留下了眼泪,蹇义、杨士奇也留下了眼泪。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猝死于宫内钦安殿(此钦安殿非御花园中钦安殿),终年47岁。死后被谥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朱高炽的葬礼极为简略,但是也有五个妃嫔为他殉葬。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的名声为什么会比司马懿的好?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三国,风云人物

    公元234年2月,诸葛亮经过三年的备战后,再次出兵北伐。为了保证此次北伐不被粮草问题限制,诸葛亮在渭、滨的居民之间屯田生产粮食。当时孙权为策应蜀汉,出兵北伐攻魏,虽说曹叡率军亲自阻击,将孙策抵挡下来,但这已经将曹魏大军进行了分散。而此次与诸葛亮对峙的统帅是司马懿,按此前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的战况而言,

  • 吕布的巅峰之战时什么时候?手中仅有三千兵马,却打败数万之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吕布,汉朝,风云人物

    袁术在淮南称帝后,得知吕布不但拒绝了自己提出的亲事,还将使者韩胤押往许昌邀功,勃然大怒,亲自统率二十多万大军征讨徐州。七路大军按照战前计划,分头向徐州扑来。吕布大惊,召集文武商议对策。谋士陈宫将袁术出兵的责任推给之前说服吕布拒绝亲事的陈珪、陈登父子,建议将二人斩首,方可平息战祸。吕布听从了陈宫的建议

  • 林则徐为什么会成为英雄?看懂他身上的三个标签就懂了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林则徐,清朝,风云人物

    一、能吏林则徐,靠苦干实干得到认可,百姓拥护。道光二年,(1822年)林则徐第一次受到道光帝的召见,在谈话中,道光对他过去的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汝在浙省虽为日未久,而官声颇好,办事都没毛病,朕早有所闻,所以叫汝再去浙江,遇有道缺都给汝补,汝补缺后,好好察吏安民罢。”接着林则徐向道光帝请教今后工作

  • 程不识:虽不受士兵喜爱,却得到皇帝的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程不识,汉朝,风云人物

    汉武帝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姓名,不单单是因为他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有着一副好眼光,可以非常轻易地发现一些有潜能的人。要说汉武帝的手底下比较厉害的人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就是李广了,李广带兵打仗的能力很多人都是十分敬佩的,他对于汉武帝来讲不仅是一名臣子,更是为他守护江山的人。不过李广的名声虽然传播

  • 刘备称帝时有三位大臣反对 他们最后的下场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刘备称帝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孔明劝刘备称帝,三位大臣站出来反对,最后三人下场是什么?提起三国,我们会想到刘备、曹操、孙权,提起刘备,我们会想到一个故事“桃园三结义”,三国的历史已经从这里变了很多,刘备也是这样。中山靖王之后瞬间成了蜀汉的创造者。我们从三国演义

  • 秦国最负盛名的君主之一:秦昭襄王的母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秦国最负盛名的君主之一:秦昭襄王的母亲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秦昭襄王是秦国最负盛名的君主之一,在位56年极大地削弱了六国实力,为秦最终统一打了更加坚实的基础。然就是这样一位名震天下的君主,他的母亲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政治上她有独特的理念,感情上多次出轨,与义渠王劈腿长达数十

  • 拉开大唐盛世序幕的人真是李世民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李世民,唐朝,风云人物

    熟悉唐史的朋友,大多知道正是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才最终成功夺嫡。在成为皇帝以后,李世民任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一众贤臣也才拉开了大唐盛世的序幕。一个国家如果想要以大治来开创盛世,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刚刚经历过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其实也有过类似刘邦白登之围的窘境。让李世民摆脱窘境的人,正是有

  • 有哪些与房玄龄相关的轶事典故?房玄龄有哪些成就?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风云人物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出身清河房氏。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

  • 登基一个月,这个皇帝在床上一命呜呼,太医:他是活活累死的 !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皇帝,风云人物

    历史上荒淫的皇帝不少,像是商纣王,修鹿台,建酒池肉林,日夜纵欲行乐。还有汉灵帝刘宏,这个皇帝花样百出,竟然让宫女们都穿开裆裤,以便他随时可以淫乐。他还建“清泉池”,令数百名宫女沐浴,供他观赏,他自己也徜徉其中,不分日夜的醉生梦死。同时代的还有罗马帝国的皇帝卡里古拉,此人是罗马帝国史上最出名的暴君之一

  • 刘禅清查诸葛亮家产时,为什么要气的拍桌子?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禅,三国,风云人物

    每当一提起诸葛亮总会和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要说起历史上的忠臣,你必定会想到诸葛亮他的出师表一文曾经感动过多少人,人们被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所折服,终其一身为刘备刘禅父子所操劳,为了蜀国的命运所奔走,用尽了心思,他的才华也得到了完全地展现。因为他的才华,所以在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