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凌统公然杀害顶头上司,孙权为何不追究?

凌统公然杀害顶头上司,孙权为何不追究?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994 更新时间:2024/3/2 16:05:21

在江东十二虎臣当中,凌统属于一个后辈虎将。因为他父亲凌操是孙策时期的将领,所以按照同僚之间的交情来说,当时除了甘宁丁奉之外,其他虎臣都是他的叔伯辈。凌操、凌统两父子之所以备受孙策、孙权两兄弟的重用和喜爱,是因为这对父子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质:武猛胆大。这一特质在他们的作战履历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三国志凌统传》记载,凌操少年时就因武猛胆大而闻名,孙策起兵初期慕名投靠到在其帐下效力。虽然史料当中没有记载明确的时间,但也应该是跟蒋钦周泰同一时期投靠的将领。在孙策统兵作战期间,凌操每次随军出征都是先锋,“每从征伐,常冠军履锋”,因数战有功被任命为永平(今江苏溧阳)长。

凌操早期的主要成绩,除了征战中的出色表现之外,在地方镇抚贼寇上面也很突出。他在永平任上的时候,平定山越贼乱,使得民风肃整、四方恩服,“奸猾敛手,迁破贼校尉。”这简单的几个字,就已经能够凸显他在治理地方、平定贼乱中所取得的成绩了。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首次征伐江夏,在夏口追逐黄祖的那场战斗,是凌操的陨落之战。

据《三国志甘宁传》注引《吴书》载,黄祖被东吴大军击溃败逃,凌操为吴军先锋一路势如破竹、轻舟独进,在身后死追黄祖不放。当时还在黄祖帐下效力的甘宁,危急时刻乘独舟率部为黄祖断后,在交战中射杀了凌操,“射杀校尉凌操”。凌操死后,十五岁的凌统被孙权拜为别部司马,行破贼校尉,接掌了父亲的兵马,开了子承父业、效力东吴的新篇章。

当时的凌统虽然年少,但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人物了,他把凌操身上“武猛胆大”的特质完完整整的给继承了下来。刚上任没多久,就因为年少鲁莽跟上司陈勤发生一场冲突,还因此酿下了杀身之祸。

陈勤这个人刚勇任性、酒风很差,他在与众将喝酒的时候,喜欢依仗自己的职位欺压下属,稍有不顺就以罚酒为手段整治属将。凌统看不惯陈勤的行为,所以当堂跟他顶撞了起来。陈勤面子上挂不住,就开始反口辱骂凌统,甚至连他的父亲凌操也一块儿稍带上了。凌统受了委屈,又不好发作,只能掩面哭泣,“统流涕不答”。

按理说这场酒席上的闹剧,散场了也就结束了。但是陈勤借着醉酒对凌统依然是不依不饶,最后凌统忍无可忍,拔出佩刀就把陈勤给砍伤了,幸好在众将的阻拦之下才没有当场酿成大祸。不过陈勤却因伤势过重,在军营中没几天就不治而终了,凌统这才意识到犯下了大错。作为下级将领,因为口角之争致使主将毙命,被砍头这在当时是逃避不了的处罚。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就在于凌统并没有受到惩处,这跟吕蒙的遭遇有些相似。

我们从《三国志吕蒙传》中看他早期的经历就能了解到,吕蒙在十五六的时候,就是因为受到军吏的羞辱,用佩刀直接把军吏给杀了,这在当时也是死罪难逃。但幸运的是,当时吕蒙的姐夫正好是孙策手下的一个主要将领,在征伐的过程中又立下了很多战功。所以当孙策知道了这件事儿之后,并没有对吕蒙进行处罚,“策召见奇之,引置左右”。

孙策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以此来安抚众将、收买人心,使得众将都能够誓死效力;二来也是他眼光独具,发现吕蒙是一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事实证明:孙策的做法确实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吕蒙的姐夫邓当在孙策时期力战致死,而吕蒙到了孙权时期逐渐光芒四溅,最终成了东吴的领军人物。

看了吕蒙的境遇之后,再来看孙权对待凌统的做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据《三国志凌统传》载,当时凌统犯下大错之后,孙权并没有及时对他进行处理,而是让他跟随一起参加了麻、保二屯(今湖北嘉鱼县内)的山越平叛。

孙权在平定完保屯叛乱之后就先回去了,剩下麻屯的一万多贼寇,责令凌统和张异限时平定。凌统出战时对将士们说:“非死无以谢罪。”这说明:当时凌统出战时,是抱着必死之心发起的决战,所以进攻的时候表现得异常勇猛。“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凌统率领部下冒着箭雨猛攻,他所进攻的一面很快就被攻破了,结果“诸将乘胜,遂大破之。”此战结束之后,凌统把自己给捆绑起来到孙权面前领罪,结果“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通过这一段记载我们就能够看出来,孙权的用意不言自明:就是有意给凌统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为自己培养一个死士。事实证明,孙权的做法也得到了他想要的结果。建安十三年(公元210年)孙权二征江夏的时候,凌统在其中的表现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据《三国志凌统董袭传》记载,孙权二征江夏的时候,凌统为吴军先锋。他先是和董袭率领敢死队冒着箭雨破开了沔口的防线。然后率领着几十个死士同乘一条战船,离大军数十里开外,为大军扫清通路障碍。在右江以少胜多,斩杀黄祖大将张硕并悉数收拢其部下。后来跟吕蒙汇合,水陆并进大破黄祖。凌统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不仅把他身上“武猛胆大”的特点凸显的淋漓尽致;而且也说明了孙权就是被他身上这一特质所吸引,所以才给了他机会,最终为自己培养了一个舍命效忠的死士。

标签: 凌统三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曹操最想得到的五个猛将,你知道分别是谁吗?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曹操,三国,风云人物

    在三国时期,要说谁对人才最渴望,那恐怕还是有“奸雄”之称的曹操;虽然他的出生不如袁绍,名声不如刘备,但他能成为东汉末年时期最大的诸侯,不是没有道理的,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哪个诸侯比得上曹操。但就算如此,曹操依然不满足,除了已经收入囊中的名将外,他还对其他的名将也是非常觊觎,这里就盘点下曹操最渴望

  • 盘点唐朝三大名将,个个都立下赫赫战功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唐朝,汉朝,风云人物

    我国古代经历了十三个朝代,而隋唐可以说是很重要的朝代了,当时乱世英雄辈出,许多好汉应运而生,他们的传奇故事也纷繁被拍成了影视剧,可以说我们是看着这些将军们的故事长大的。今天我们来讲讲三位开国英雄,他们分别为智勇双全的秦叔宝、能说会道程咬金和能征善战的尉迟恭。先来说说秦叔宝。秦叔宝在后世的名气很大,但

  • 曹魏大臣张缉深受皇帝赏识,最后因为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不仅有许多武将,而且也非常有名,文臣也非常有名。众所周知,这三国时期正处于战乱,因为艰苦的生活,许多人为了能够很好的活下去,便心生成就统一霸业之心。张缉,字敬仲,冯翊高陵人。三国时期曹魏大臣、外戚,凉州刺史张既之子,魏少帝曹芳的岳父。黄初四年(223年),张既去世,西乡侯的

  • 守将张巡有多厉害?率3000兵打赢4万大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张巡,唐朝,风云人物

    安庆绪的部将尹子奇奉命围攻睢阳城。睢阳城的守城将领为张巡。他率部严阵以待,与叛军斗智斗勇,一次又一次挫败了敌人的进攻。为了攻城,叛军首先制造了一种攻城的云梯。这个梯子可不一般。它又高又大,梯身略弯,像半个彩虹,梯上可以容纳200名兵卒战斗。如此之物,如何使用?攻城时,叛军把云梯推到城墙边,士兵爬上去

  • 为什么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不喜欢商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秦始皇,汉武帝,风云人物

    自古以来,商人地位就非常低下,正所谓士农工商,商排在最后一位,其实这在古代是一种非常常见重本抑末的行为,毕竟粮食为国家之本,但是其实之所以到最后这种思想越来越严重,离不开两位千古帝王的推波助澜,这两位帝王就是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在位期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略取南越陆梁地,置桂林、南海

  • 曹操厚待仇人张绣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张绣,三国,风云人物

    曹操厚待仇人张绣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建安二年(197年),曹操因为一时起了色心,好人妻属性大发,笑纳了张绣的婶婶邹夫人,因而激怒了本已投降的张绣,被张绣偷袭击败,在这次偷袭中,曹操损失了长子曹昂这个继承人,侄子曹安民,还损失了身边最忠心、武力值最高的护卫典韦,这绝对算是刻骨

  • 申屠嘉:西汉丞相之一,他的一生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风云人物

    申屠嘉,西汉开国功臣,曾担任宰相一职,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秦末时,申屠嘉以一个能拉强弓硬弩的武士的身份,跟随刘邦攻打项羽,因军功升任队率。跟随刘邦攻打黥布叛军时,升任都尉。在汉惠帝时,升任淮阳郡守。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选拔那些曾经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年俸在二

  • 五代后梁翁承赞简介:其直言敢谏赢得了朝野的赞许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风云人物

    五代是指唐天祐四年(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天祐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温,唐帝赐名全忠,受禅前夕改名晃)接受唐哀帝李柷禅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后周显德七年(960年)正月,赵匡胤发动

  • 五子良将有哪些亮眼的功绩?他们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五子良将,曹魏,风云人物

    三国时期,天下人才辈出,在《三国演义》中,蜀汉有著名的五虎上将,在《三国志》中,陈寿将曹操麾下的五位战功卓越的将领放在一个列传中记载,称其为“五子良将”或者“魏五子”,他们分别是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车骑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曹操在行军作战时,常常将这五人作为先锋,撤退时常常用这五人

  • 来济:唐朝时期宰相,他为何被武则天嫉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风云人物

    来济,字号不详,唐朝时期宰相,东汉中郎将来歙十九世孙,隋朝左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来济武德年间,进士出身。贞观十七年,任通事舍人,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同撰《晋书》。永徽二年(651年),拜中书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永徽四年(653年),加同中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