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和珅的蛰伏之路:初次参加八旗科举考竟失败

和珅的蛰伏之路:初次参加八旗科举考竟失败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337 更新时间:2023/12/6 7:06:02

据宋人《过庭录》所载:江苏人孙山与同乡一起去省城参加乡试(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待发榜时孙山是最后一名,而其同乡则榜上无名,孙山在回家时遇见同乡的父亲,其父向孙山询问儿子是否孝中举人,孙山不便明讲,就顺口编了两句顺口溜说:“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从此“名落孙山”就成了“落第”的代名词。

乾隆三十三年(1758),十八岁的和珅应戊子科顺天乡试。乡试系省一级的考试,凡考中者即为举人,便可参加会试。

科举取士原本是汉族地区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创于隋唐时期,迨至明初形成以八股文应试的制度。清朝在入关以前,即已对科举取士的做法进行过尝试,天聪三年(1639)九月举行“考取生员”的考试,诸贝勒以下及满汉蒙古家所有生员,俱令考试,家主不得阻挠。

网络配图

凡考中者得脱奴籍(清开国时大量掠夺汉人为奴),“俱免二丁关役,并候录用”(有二百人考中)。天聪八年(1634)三月再次考取二百二十八人。同年四月又进行选拔举人的考试,满洲人旗的刚林、敦多惠、查布海、恩格德及汉人齐国如、宜成格、朱灿然、罗锈锦、梁正大、雷兴、马国柱、王来用,蒙古人俄博待、苏鲁木等十六人成为清王朝的第一批举人,“各赐衣一袭,免四丁,宴于礼部”,此为八旗后。顺治元年(1644)十月三十日,顺治帝在皇极门颁诏,表示要沿用明代科举取士之制,每三年开科一次,仍于辰、戍、丑、未年举行乡试,子、午、卯、西举行会试(选拔进士)。对以骑射为本的旗人,直到顺治八年(1651)才开始实行乡试、会试之制。由于当时尚未实现一统,八旗子弟不逞文治,应试者寥寥无几,录取名额比应试人有时还要多,故八旗科举时停,迨至康熙十五年(1676)才开始步入正轨。

八旗科举同一般科举有很大差异,无论是乡试还是会试,第一场要先考骑射,只有骑射通过才能进入以后的考核,而且还要加试满文或蒙古文。乡试录取名额屡有文化,顺治八年定为满洲、汉军各五十、蒙古二十,此后录取名额则有所减少,至乾隆九年(1744)定为满洲、蒙古各二十七名,汉军二十名,遂成定例。地试录取名额则降至名四人(满洲、汉军原为二十五,蒙古原为十)。

尽管八旗子弟“专重骑射,不以文事争能”,但由于八旗兵额有限,基本上保持在十万左右。

网络配图

而人口激增所造成的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旗人子弟得不到当兵的机会,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开始步入考场,尤其是那些就读于咸安宫官学、八旗官学的子弟,更是把参加科考作为一个步入官场的重要途径。据朱寿朋统计,自顺治八年至乾隆戊子科(乾隆三十三年)之前,出身科第且飞黄腾达的旗人子弟就有七十五人,其中有名声显赫的有范承谟(隶汉军镶黄旗,顺治八年进士,曾任福建总督,死于三藩之乱),阿克敦(隶满洲正蓝旗,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曾任《大清一统志》、《大清会典》、《八旗通志》等著作副总裁),尹继善(隶满洲镶黄旗,雍正元年进士,历任两江总督、陕甘总督、军机处大臣)。

八旗子弟中,目不识丁者比比皆是,许多人既不识汉字,亦不会说满语,不学无术,自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鼎中原,从龙入关的八旗劲旅就处于汉民族的包围之中,汉语在交往中显示出重要地位,满语则因其使用机会减少而渐被废弃。尽管清朝统治者竭力提倡使用本民族语言,但在实际上仍无法改变满语日渐灭亡的局面。据昭(木连)在《啸亭杂录》中所记,乾隆时期宗室贵族多不会说满语,一次乾隆皇帝“召见宗室公,宁盛额不以国语应对”,“因增应封宗室及近支宗室十岁以下者以小考”。每年“十月中,钦派皇子、王、公、军机大臣等,亲为考试清语、弓马,诸宗室视其父爵,列次考试。其优者,带领引见,上每赐花翎、缎匹以奖励之;其劣者,停其应封之爵以耻之”。把是否掌握本民族语言,作为能否袭爵的条件,这本身就足以反映出问题的严重。

网络配图

和珅精通满、蒙、汉、藏四种语言文字,对《四书》《五经》亦能倒背如流,写八股文也是轻车熟路,然而命运之神却同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戊子科乡试中竟然名落孙山。

自开八旗科举以来,乡试的录取名额一直在减少,乾隆九年所定的名额只是顺治八年的百分之五十五,而应试者却比以前大为增多,这就使得一些有才华而非显赫家庭的子弟难免落第的厄运。对考官来说,总要把有限的名额用来“纳结权贵”,“其间未必尽纳贿”,量在权衡取舍时,“爵高者必录,爵高而党羽少者乙之,财丰者多录,财丰而名不素者又将乙之”。因而自清初以来,因次科考“所中大臣子弟居多”。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职,在权贵云聚的帝都实在多如牛毛,或许这正是和珅落第的真正原因。尽管科举考试并不是八旗子弟入仕的惟一途径,然而落第毕竟使得相当自负的和珅极为不快,以至留下“翻悔归来增怅怏,人间谁复是知音”的诗句,但和珅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

标签: 和珅

更多文章

  • 朱棣活剐三千宫女 竟是为了一个死去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朱棣

    原本当皇上的不是朱棣,是他的侄子朱允文。朱棣抢过皇位后,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皇帝。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力蒸蒸日上。可是朱棣改不了他的暴烈脾气。网络配图朱棣的原配徐皇后病死了,她死后朱棣一直没有再立其他妃子为后。后宫里有个权妃,是朝鲜来的美女,能歌善舞,深的朱棣的宠爱。然而天妒红颜,朱棣带着权妃出征,在

  • 孙权的用人之道:如何赢得三国人才争夺战孙权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权

    孙权这个人,很有手段,又很有魅力。他刚接班的时候,内部有人不服,外部有人惦记,但他一出手就把事情一一摆平,那时他才20岁不到。一个20岁的小伙子有多深的诚府、多高的手段?其实都是从各种斗争中边学习、边锻炼、边成长起来的。在如何带兵方面孙权也很有一套,他用兵时很严格,甚至有些严厉,但爱兵又很深切,很感

  • 秦始皇残暴竟是因为他一直被人控制身不由己?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秦始皇

    虽然他统一了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但是他又实施暴政,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豪华宫殿和陵墓,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其实,秦始皇之所以残暴不仁,并不是出于他自己的真心,而是因为他被人控制,身不由己。网络配图千古一帝秦始皇,虽然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 一国之君晋灵公好狗:最后的下场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晋灵公

    每个人都有爱好,晋灵公作为历史一大名人,也有一个爱好,也是当今人们很常见的爱好_好玩狗但是晋灵公是谁呀,一国国君啊,他有钱,也有人,于是专门给狗修了屋子,已经不像是把狗当成宠物了,俨然当成了另一个自己,在吃穿方面也朝自己看齐,给狗专门缝制绣花的衣服。图片来源于网络晋灵公这么喜欢狗,臣子为了讨他欢心自

  • 历史揭秘:朱元璋反腐不惧丢皇家脸面赐死驸马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

    在古代中国,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铁腕反腐”的先锋。他制定了《明大诰》等律令,发明了“剥皮楦草”的酷刑,严厉打击官员腐败行为,使明朝初期出现了“洪武之治”的局面,官场风气为之一清,吏治清朗百余年。在整治吏治过程中,朱元璋始终坚持铁腕冷面,雷厉风行,绝不手软,连皇亲国戚也不放过。他亲自下令赐死驸马欧阳伦

  • 纪晓岚为何能有82岁长寿?竟是一生吃这个食物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纪晓岚

    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人们非常重视饮食,因此不少俗语如"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层出不穷。而在近代史上,除了我们熟知的慈禧太后,恐怕还有一个人的吃货段位有过之慈禧而无不及,他是谁呢?跟着笔者往下看。网络配图按照通常的人物解说,我们先来简短介绍一下今天的主角——纪晓岚。纪昀、字晓岚

  • 明朝功臣汤和为何能够逃脱朱元璋的诛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汤和

    伴君如伴虎,这句话在朱元璋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和他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几乎被他斩尽杀绝,徐达、李善长、刘基、胡惟庸等,为何汤和安然无事。汤和出生于一个贫苦家庭,朱元璋与他是发小,性格沉稳,善于谋略。1352年,汤和参加红巾军,封了千户之职。随后,汤和写信邀请他参加义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升职,封为镇抚

  • 康熙设下连环计活捉他 竟只因他说话声音太大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康熙

    清朝的开国元勋,一家人对朝廷都是忠心耿耿,他也是屡建奇功,但是为何最后还是被一代明帝活捉入狱。鳌拜,后人眼中的大奸臣,每个人对他的印象都只是他想谋朝篡位,想要自己当皇帝,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其实他为朝廷做的事多不胜数,战功赫赫,而且是皇太极的心腹,他为清朝统一立下了无数的汗马功劳。鳌拜一生驰骋沙场,

  • 诸葛亮打胜仗的原因 竟是因为手中的羽毛扇!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

    都知道诸葛亮最明显的标志就是手中的羽毛扇,有一个成语就对诸葛亮的形象描绘的很好“羽扇纶巾”,这个就是说诸葛亮拿着羽毛扇子,头上戴着青丝做的头巾,这就是广为流传的诸葛亮。可是你却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一样的一把扇子。其实,相传在诸葛亮8、9岁的时候都还不会说话,而且那时候家里很穷,他父亲就让他在附近的山上

  •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的战争巩固了汉初新兴政权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武帝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当世之务,后世之利”之举汉武帝抗击匈奴是发生在西汉年间的一件影响重大的事件。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 扰,进一步巩固了汉初新兴的封建政权。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 东面打败了东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