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乌喇那拉氏的地位如何?为何死后把她和皇帝葬一起呢?

乌喇那拉氏的地位如何?为何死后把她和皇帝葬一起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816 更新时间:2023/12/29 21:57:49

清朝离我们最近,留下的史料最为丰富,流传的故事也就比其他朝代要多不少。再加上古装剧中由清宫剧独占古代爱情影视作品的鳌头,所以人们对于清朝皇帝的后宫种种也是最感兴趣的。从顺治皇帝与董鄂妃,到末帝溥仪与婉容皇后,他们的故事被一次次地书写和传颂。

而我们今日要聊的,则是雍正皇帝和他的后妃。

雍正皇帝,即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四十五岁时继位。而在他五十八年的人生里,他先后拥有过的妻子和妃嫔多达三十人。但这三十人之中,最终只有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和敦肃皇贵妃年氏二人与雍正皇帝合葬。

乌喇那拉氏是雍正皇帝的发妻,康熙三十年(1691)奉康熙皇帝之命与胤禛成婚。当时胤禛和乌喇那拉氏都还年幼,所以二人也算是一起长大,于双方而言对方都是在自己生命中有特殊意义的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春,二十岁的胤禛和十七岁的乌喇那拉氏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胤禛的嫡长子弘晖。第二年同月,胤禛得到册封,初次成为贝勒。然而就在胤禛与乌喇那拉氏的小家越来越好的时候,康熙四十三年(1704),弘晖去世。

嫡长子的不幸离去,给乌喇那拉氏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打击。此后她再未为胤禛诞下子嗣,成了一位无儿无女的妻子。然而即便她没有子女,雍正元年(1723)二月,她还是在皇太后和雍正皇帝的支持下成为了大清新的国母。

而天不怜悯,乌喇那拉氏在成为皇后九年后因病辞世。雍正九年(1731)九月二十九日去世当天,病重的乌喇那拉氏在畅春园停留,雍正还亲自前去看望。然而就在雍正走后的几个时辰之后,乌喇那拉氏便撒手人寰。

陪伴自己四十余年的发妻亡故,雍正也曾为此垂泪。当时雍正还曾想亲自为乌喇那拉氏含殓操持,最终在群臣们的竭力反对之中才作罢。而在雍正帝自己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乾隆皇帝也遵照礼制和雍正的遗愿,将夫妻二人合葬于泰陵。

而敦肃皇贵妃年氏,她能入殓泰陵还是因为她和雍正的情谊。年氏,是清朝汉人名臣年希和年羹尧的妹妹,也是清朝第一位汉人贵妃。

年氏与乌喇那拉氏一样,都是由康熙皇帝亲自做主许配给胤禛的。她虽没有乌喇那拉氏正福晋的地位,却深得胤禛宠爱。

从康熙五十四年(1715)到雍正元年(1723),年氏为胤禛生下了第四女、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而这四位皇子皇女,便是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雍正十年(1732)间出生的雍正帝的所有子嗣。换句话说,从年氏成为雍正帝孩子的母亲,到年氏逝世,雍正都再也未让其他人为他诞下子嗣。于此,足见雍正对年氏用情之深。

雍正三年(1725)十一月,雍正本因政事而忙得焦头烂额,但他还是挂念此时患病的年氏,故而下旨将本为年妃的年氏册封为皇贵妃。曾经比年氏更早成为侧福晋,也更早诞下皇子的李氏终其一生也只成为了一位妃。而年氏生时就能够被雍正给予特殊待遇,后来能葬于泰陵也不是什么耸人听闻的事了。

至于雍正皇帝三十位妃嫔的另外二十八位,包括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也最终只是葬于泰东陵,与雍正帝的泰陵相隔千米。而这些妃嫔们最终没能永远陪伴在雍正帝身边,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从先秦到清代一直都存在殉葬制度。于贵族而言,他们死后可由妻妾、仆从和陶勇、财宝等殉葬。清初的时候,皇室都还非常流行用人殉葬。

清太祖、清太宗,乃至顺治皇帝都曾有妃嫔殉葬。而后来随着满蒙受汉族文化影响的加深,殉葬的风气稍加好转。雍正皇帝在世时,他曾在一次重病后下旨清点自己的殉葬品,其中并无妃嫔或仆从,只有当初父母送给自己的几盘数珠、一只玻璃鼻烟壶、一座自鸣钟、一枚古钱和一部《日课经忏》。而康熙帝遵循雍正的意见,自然不会再让他还在世的嫔妃们去殉葬。

而另一个原因,则是合葬制度。合葬即夫妻在死后终归于一处。雍正皇帝共有两位皇后,一位是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一位是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前者是雍正在世时亲自册封的皇后,是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正妻。而后者是康熙皇帝的生母,是在康熙帝继位以后才被尊为皇太后,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死后才被尊为孝圣宪皇后的。

所以在雍正逝世时,他有且只有乌喇那拉氏这一位正妻,便自然而然地与其合葬。

而年氏因为历来深得雍正宠爱,是雍正帝在情感上与乌喇那拉氏不遑多让的伴侣,也是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所以得到了葬于雍正身边的机会。且与乌喇那拉氏类似,年氏也是雍正帝死时有且仅有的一位皇贵妃。后来被尊为纯懿皇贵妃的耿氏,是在乾隆帝即位以后才被乾隆帝尊奉的。

所以总的来说,乌喇那拉氏和年氏能够成为唯二与雍正皇帝合葬的女性,于情于礼都是合适的。

标签: 清朝乌喇那拉氏

更多文章

  • 开元年间爆发特大蝗灾,姚崇接手后是怎么解决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姚崇,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姚崇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姚崇(651年-721年),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人。唐代著名的政治家,一生历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并三度拜相,有“救时宰相”之誉。姚崇还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并称唐朝四大贤相。姚崇才思敏捷,通达知变,在武则天当政

  • 唐中宗李显:满月时就行剃发皈依的出家之礼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中宗李显,唐朝

    大家好,这里是趣历史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唐中宗李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佛教自汉朝从西域传入中原后,逐渐发展壮大,不仅在民间有众多的信徒,即使在皇家深宫内,也有不少虔诚的皇子皇孙信奉佛教。在唐代,甚至还有一位皇子在满月时就被其父皇举行了剃发皈依的出家之礼,他就是后来当上皇帝的——唐中宗李显。李显是唐高

  • 固伦纯悫公主的生母是谁?妻凭夫贵”,被雍正封固伦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固伦纯悫公主,清朝

    固伦纯悫公主的生母是谁,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古代封建王朝,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向来都是锦衣玉食、金枝玉叶,一般情况下驸马爷也会沾妻子的光,比如说乾隆十公主的丈夫丰绅殷德就因为妻子的缘故而免遭一死。然而,清朝历史上有一位公主却是沾了丈夫的光,被封为固伦公主,她就是固伦纯悫

  • 诸葛亮为什么会在临死前大喊“庞德公救我”?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三国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趣历史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诸葛亮的故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一个神一般的人物,这个宝藏男孩身上有许多我们值得探究的地方。我们就来说一说,诸葛亮临终前为什么要高喊庞德公救我?公元234年,你看诸葛亮去世的这年头多顺。诸葛亮已

  • 魏文侯是怎么从地狱中一步步逆袭成为战国首霸的?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魏文侯,战国

    魏文侯是怎么从地狱中一步步逆袭成为战国首霸的,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魏桓子之孙。周定王十六年(前453),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一起讨伐智氏,三分智地,史称“三家分晋”。此事件揭开了战国七雄兼并的序幕,被视为春秋之终、战国之始的分水岭。魏文侯继

  • 北齐重臣杨愔是怎么死的?跟被其政权有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杨愔,南北朝

    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北齐重臣杨愔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中国自西晋八王之乱之后,汉族政权南迁退出北方政治舞台,以鲜卑、氐、羌、匈奴、羯为首的少数民族大举入侵中原,分别建立自己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迎来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在东晋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除了羯人建立的前后

  • 费祎不死,蜀汉不灭 费祎对蜀汉到底有多重要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费祎,蜀汉

    你真的了解费祎和蜀汉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放眼三国时期,当人们津津乐道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时,却多数忘了中间还有费祎的存在。在诸葛亮去世之后,费祎接替重任辅佐蜀汉。还别说,在费祎的治理下,蜀汉百废俱兴,百姓安居乐业,后来更是有人说:"费祎不死,蜀汉不灭"。那么,费祎的到底有什么本事

  • 赵云和魏延相比 两人谁的地位更高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赵云,魏延

    对赵云和魏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以正史资料为准,比较一下两个人的官职和履历。赵云的官职和履历和演义中不一样的是,正史上赵云是在刘备刚去投奔公孙瓒的时候,就被公孙瓒调拨到了刘备的手下,并非在公孙瓒死后,因此他也是蜀汉集团的元老级人物之一。赵

  • 西汉有哪些抗击匈奴的名将?他们分别有哪些战绩?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西汉

    对西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从秦朝时期,匈奴从未放弃对中原的渴望。西汉王朝自高祖皇帝刘邦建立,而高祖皇帝对匈奴的政策一直是采取和亲政策,汉代皇帝也一直沿用高祖皇帝的政策,但是匈奴不遵守政策,经常侵犯汉王朝,把汉王朝当成自己的后花园,因此西汉王朝也走出了许多抗击匈奴的

  • 关羽和张飞没拜过师却是公认的万人敌 关羽和张飞的武功为什么那么厉害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关羽,张飞

    你真的了解关羽张飞武功吗?趣历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张飞大家都很熟悉,因为他们都属于英雄好汉。他们都是刘备身边的大英雄,是能力特别强的将领,他们更是刘备的结拜兄弟。所以他们一直跟随在刘备的身边一起出征打仗。当时关羽和张飞都是属于有勇有谋的将军。在战场上不管面对多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