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许平君是谁 汉宣帝刘询与许平君有何关系

许平君是谁 汉宣帝刘询与许平君有何关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280 更新时间:2024/1/5 15:41:34

许平君(前88年前71年),昌邑(今山东金乡)人,汉宣帝刘询的第一位皇后,汉元帝刘奭的母亲。元凤六年(前75年),与汉宣帝成婚。元平元年(前74年),生子刘奭。同年,汉宣帝继位,封许平君为婕妤。同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后。本始三年(前71年),大将军霍光的夫人派女医淳于衍将许平君毒死,谥号恭哀皇后,葬于杜陵南园(也称少陵)。

许平君出身不是特别高贵,能够做汉宣帝最宠爱的女人,实在是没有想过的事情,两人最后能够在一起,或许就是因为缘分吧。所有的一切,都要从一个叫许广汉的人说起。许广汉是许平君的父亲,年轻时担任昌邑哀王刘髆的侍从官,因随帝王出游时,犯了点小错误,因为被执法者将其定为盗窃,当处死刑,有诏令死刑犯可以选宫刑,于是许广汉便做了宦者丞。始元七年,上官谋反,许广汉参与到搜捕犯人的工作之中来,因为搜捕工作不尽力,又被扣上了不作为的罪名,送到掖庭听差,后做了暴室啬夫。

许广汉的运气够差了吧,正在他抱怨自己的命不好时,事情似乎有了些转机,这要多亏自己有一个好女儿。当时,汉武帝的曾孙刘询寄养于掖庭,名为皇曾孙,与许广汉同室而居,这时,刘询已成年,在朝中任职的右将军,听说刘询这人不错,想把孙女许配给他,张安世怒道:“曾皇孙是罪人卫太子之后,能得到一个平民衣食就算不错了。就不要去谈论和罪人之后的婚事之类的了。”于是右将军张贺不再提此事。

当时,许平君,才十四五岁,已许给内者令欧侯氏为儿媳,正拟出嫁时,碰巧欧侯氏的儿子去世。右将军自己女儿没有嫁出去,倒先操心起别人家的女儿来,张贺告诉许广汉刘询的事,许广汉听说之后也觉得很不错,便打算将此事告诉妻子,哪知许广汉之妻听讯后,很生气。许广汉请人从中撮合,他妻子才同意把女儿嫁给刘询。

许平君和刘询于元凤六年(公元前75年)成婚。婚后,身无分文的刘病已搬进了岳父许广汉的家里,名曰娶妻,实质上是个依靠岳父生活的上门女婿。这年刘病已十七岁,从此掀起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关于帝国皇帝和平民皇后的佳话。

虽然刘病已是曾皇孙,好歹是皇室血统,但是刘病已的处境却贫寒,生活要靠卫太子的几个部下接济吃老本,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和许平君之间的夫妻情谊。许平君对丈夫体贴入微,可谓举案齐眉,刘询活了十七年,直到这个时候才知道有人嘘寒问暖是个什么滋味。他对不嫌弃自己的妻子和岳父感激万分。结婚的第二年就是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小夫妻生下了一个儿子,儿子刘奭(即日后的汉元帝)。儿子出生还不满百日,命运便向世人展示了它的不可思议:刘病已被霍光选中,成为大汉王朝的第十任皇帝。

正因为他是平头老百姓一个,在朝中根本没有人,所以霍光在废掉昌邑王刘贺之后,把他拉出来当皇帝。刘贺在王子当中,资质并不是很高,加上自己品行也不是很端正,所以被霍光废掉也是情有可原的,刘贺继位后荒淫无道,仅在位二十七天便被霍光废黜。一时间不知道选谁即位的大臣们,忽然想到了还有一个曾皇孙刘病已,便拥立刘询为帝,是为汉宣帝,封许平君为婕妤。

初登宝座的刘病己深知霍光的位高权重。作为武帝的托孤忠臣,霍光的确是为汉家天下着想,他拥刘贺王为帝,却又把他拉下宝座。这样的能力也不能不让刘病已感激霍光之余又有怀着几分忌惮。于是刘询对霍光是很敬重的,对他都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的。

汉宣帝上台没多久,一直没立皇后,群臣都力荐把霍光的女儿嫁给他,这时的汉宣帝却只想着还在宫外的婕妤许平君,于是他下旨希望众臣能为他寻回昔日的糟糠之妻。这道寻故剑的旨意情真意切,每字每句都在讲述皇帝眷恋旧情的心意。总算群臣也是迎合圣上的老手,一个个接着请立许氏为皇后,许平君成为大汉皇后。这便是典故“故剑情深”的源头,也可以说这道圣旨是汉宣帝写给糟糠之妻的许平君,一封最浪漫的情书。

三宫六院,宫怨深深,宫内皇帝与皇后或是妃子的感情或许并不是那么美好的,还不如宫外凡人的生活,点滴都是在柴米油盐间、吵架拌嘴间体现出两人的浓浓爱意和关怀。

许平君应该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皇后,能够和皇帝的感情如胶似漆,说到底是因为两个人在最困难的时候,一起经历一起面对,生死患难之间相濡以沫,怎么能够说忘就忘,感情自然是很稳固、深厚的。

于是,汉宣帝这次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任性了一回,坚持将许平君接回宫中做皇后,一同携手阅尽这世间的繁华。许平君是一个普通人家出身的女子,从小勤俭持家、与人为善,不知道奢侈浪费、目中无人为何物。即使成了皇后,也仍然保持着这样的生活习惯。

当刘病已高兴地和自己昔日的结发妻子站在一块,接受天下的朝拜时,却不知一双双贪婪的眼紧紧盯着这一双璧人。许平君不幸,阻碍了霍显当皇帝丈母娘的光明前程,结果可想而知,在得知她怀孕后,霍夫人派女医淳于衍害死皇后许平君后,将自己女儿霍成君送进皇宫,成为汉宣帝的第二任皇后。

南园遗爱,故剑情深,汉宣帝的挚爱就此长眠于地下,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许平君这一世虽短有这么爱自己的君王却也足矣。

标签: 汉宣帝刘询许平君

更多文章

  • 卫青喜欢平阳公主吗?平阳公主一生共嫁了几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卫青,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名讳及生卒不详,汉景帝刘启与皇后王娡的长女,汉武帝刘彻同胞长姐。本封阳信公主,因嫁于开国功臣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曹时),故又称平阳公主。曹寿去世后,平阳公主改嫁汝阴侯夏侯颇。夏侯颇死后,又改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烈侯卫青。死后陪葬于茂陵。平阳公主一生经历了三段婚姻,每一段都带给她巨大的触动

  • 舒伯特主要有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舒伯特

    舒伯特主要有哪些贡献很多人一提起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贡献第一反应就会想到《魔王》,其实魔王并不是舒伯特的原创,它是由歌德写的词,在舒伯特之前也有很多著名作曲家为这首《魔王》谱过曲,不过可惜都没有超越舒伯特的版本,舒伯特所作的《魔王》是观众公认的最具戏剧性的一个,所以《魔王》也成为了后来舒伯特贡献的代名

  • 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白朴

    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简介白朴生于1226年,卒于1306年,是元代著名的诗人和元曲家,因为在元曲杂剧上的突出贡献,后人又将他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的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戏曲种类,而白朴也在中国元杂剧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突出的位置。代表作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天文学家开普勒简介 开普勒的宇宙观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开普勒

    天文学家开普勒简介开普勒全名约翰尼斯.开普勒,是德国杰出的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三大运动定律,为哥白尼的日心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那开普勒简介是什么样的呢?开普勒画像开普勒出生于1571年,他的家庭情况并不好,出生在一个贫民家庭,位于德国威尔。父母的文化素质都不高,父亲是一名军官,母亲是一个小旅馆主人的

  • 维多利亚女王的子女都有谁 怎么评价维多利亚女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维多利亚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的子女维多利亚女王的子女分别是维多利亚长公主,威尔士王子爱德华,爱丽丝公主,阿尔弗雷德王子,海伦娜公主,路易斯公主,阿瑟王子,利奥波德王子和比亚特里斯公主。这九个孩子是维多利亚女王与丈夫阿尔伯特亲王婚后生养,而被视为第二任丈夫的情人布朗在亲王去世之后对维多利亚女王予以安慰和宽心,且据说二

  • 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简介 肖洛霍夫作家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肖洛霍夫

    肖洛霍夫简介肖洛霍夫,出生于1905年,于1984年与世长辞,享年79岁,是苏联时期非常杰出的文学家,曾经在1965年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下面就来看看肖洛霍夫简介。肖洛霍夫图片从肖洛霍夫简介可以看出他在1905年的时候出生在一个村庄之中,年轻的时候阅历很丰富。11岁的时候,他肖洛霍夫前往莫斯科

  • 爱新觉罗.允祉简介 允祉的妻子儿子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允祉

    爱新觉罗允祉,原名是爱新觉罗·胤祉。因为雍正皇帝即位以后,为了名字上不与自己重复,就让兄弟们名字中的“胤”,改为“允”。允祉简介允祉,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二十,生母是荣妃马佳氏。康熙三十七年,允祉2

  • 卫长公主是被腰斩的吗 卫长公主生平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卫长公主

    卫长公主,又称当利公主,是汉武帝和卫皇后卫子夫的长女、武帝的第一个孩子,,号称大汉第一美女,也是汉武帝最喜欢的女儿。生年不详,但根据《汉书》记载,卫子夫入宫一年多,得到汉武帝再次宠幸而怀有身孕。因此卫长公主的生年不会早于公元前138年,其舅舅是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其表哥是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史记》

  • 和硕格格孔四贞——揭秘清朝唯一的一个汉人公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孔四贞

    汉人公主孔四贞(1635年生),清初定南王孔有德之女。曾是孝庄皇太后的养女,封和硕公主。孔四贞是大清王朝在建国初年定南王孔有德的独女,是清朝唯一一个汉人公主。生平简介孔有德曾在崇祯五年,作为明朝副将在登州发动兵变,制造了惨无人道的登州大屠杀,除了被孔有德劫做营妓的数百位青貌美的女子外,数以十万计的登

  • 福王朱常洵简介 历史上的朱常洵真的很胖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常洵

    朱常洵生于1586年2月22日(公元万历十四年正月初五),明神宗第三子,母亲是明神宗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而在此之前的万历十年八月(1582年),王恭妃生长子朱常洛。明神宗宠爱郑贵妃,想废长立幼,被众大臣、孝定李太后极力反对,史称“国本之争”。围绕这个问题,大臣们与皇帝斗了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