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东吴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的生平介绍 孙权是怎么死的

东吴开国皇帝吴大帝孙权的生平介绍 孙权是怎么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048 更新时间:2024/1/25 23:54:33

孙权(公元182-252),字仲谋。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吴郡富春县(今浙江富阳)人。父孙坚,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任长沙太守,封破虏将军。兄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孙权

孙权19岁就继承其兄孙策之位,力据江东,击败了黄祖。后东吴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击溃了曹操军。东吴后来又和曹操军在合肥附近鏖战,并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杀死关羽、大破刘备的讨伐军。曹丕称帝后孙权先向北方称臣,后自己建吴称帝,迁都建业。

孙权英武果断,胆略过人。他曾在濡须口一带,乘大船侦探魏军阵容,异常镇定自若。魏军弓箭齐发,箭镞集中在船的一侧。孙权下令掉转船头,再以另一侧受箭,待箭匀船平后再安全驶回。他“博览书传历史”颇有才华。他曾写信给曹操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短短16字,寓意很深。

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战败刘表,取得荆州,企图一举灭吴。他对孙权声称:"今治水军80万方与将军会猫于吴。"孙权没有被曹操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他果断地采纳鲁肃的建议,与刘备结成同盟,在着名的赤壁之战中,用火攻战术大破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孙权审时度势,考虑重新选择一个合适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毅然决定自京口(今镇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头山建石头城。次年改秣陵为建业。黄初二年(公元211年),因与刘备争夺荆州,为便于指挥对蜀作战,又以荆州的鄂城为政治中心,改称武昌。黄龙元年(公元229)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同年九月,又将都城自武昌迁回“舟车便利,无限险之虞:田野活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可以守”的建业。这样,孙权开创了南京的建都历史。

孙权规划并建造了建业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业城中建有壮丽的宫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头城、丹阳郡城,还有人口集中和商业繁荣的市场。孙权创建的建业成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为日后南京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孙权对开发建业和整个江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励发展生产。他“亲自受田”,将驾车用的八头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农业生产。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时征调农民服徭役,以保证生产期间,又兴修水利,疏浚和扩大秦淮河水道,开破岗渎、运渎、东渠、潮沟等。当时建业城有数千名技术熟练的手工业工人,从事丝织、冶铸生产。孙权还发展了航海事业,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领兵万人航行到夷州(今台湾省),又派人出使辽东半岛及海南诸国,有的使者到高句丽、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岛等地。公元247年,还为西域僧人康僧会建造了建初寺,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孙权统治江东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吴国创业的黄金时代。到他的晚年,有才华的太子孙登不幸早逝,其他儿子们为了王位明争暗斗吴的元气大伤。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这位雄踞江东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与世长辞,终年71岁,葬在蒋山之阳(今紫金山梅花山)。

孙权

孙权是三国时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备的英雄。

和曹操一样,孙权也很重视农业的生产。大约在建安七、八年间,他就开始推行屯田。东吴的屯田分为军屯、民屯两种,采用军中编制,设置典农校尉、典民都尉、屯田都尉等官职管理屯田事务。屯田兵且耕且战,屯田户只种田,免除役事。公元226年,孙权还采纳陆逊的建议,扩大屯田面积,并将自己驾车的牛由八头减为四头,用于耕地。他还身为士卒先,亲自耕田,“与众均等其劳”,这些作为大大鼓励了士农的情绪。

南京古石头城遗址这里古为长江古道,孙权在这里依山筑石头城,所谓“石城虎居”就在此。

孙权还注意兴修水利。他在建业开凿东渠,宽五丈深八尺,把玄武湖水倾泻入秦淮河里。他又在句容开凿破岗渎运河,通往云阳(今江苏丹徒)。这些水利工程,既便于内河航运,又可供灌溉农田。

为了长江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孙权还大力发展造船业。他设置官员,监督工匠和罪犯造船。其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船的规模也相当可观。有了理想的江海交通工具以后,为了扩大势力,东吴的对外联系也扩大了范围。公元230年,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土万人,浮海求夷州、禀州。”吴军达夷州(即今台湾岛),开始书写大陆与台湾岛交往的历史。孙权还进一步巩固了对交州的统治,积极派人与海外的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南方)谙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以后,又派交州刺史出使南洋诸国,与印度建立了联系。

同时,为恢复和发展生产,孙权还多次宽赋息调。夺取荆州后,他曾下令诸将,“尽除荆州民租税”,并加强武备,崇尚节俭。公元226、231年都曾下诏,放宽催收农夫所欠租税,不要再征租赋。

这些措施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东吴的综合国力,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农民生活的稳定和逐步改善。

标签: 孙权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荒唐的酒鬼皇帝王曦的生活 五代闽国皇帝王曦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王曦

    五代十国时期,闽国是个仅有5个州的小国,王羲即位后暴虐无道,甚至腐败到卖官鬻爵的地步,又对宗室族人大肆诛杀,昏庸无道酷爱饮酒作乐的王羲被世人称作最荒唐的酒鬼皇帝。王(延)曦五代时期闽国君主,王审知的第八个儿子。闽国很小,就占有五州(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但是也和其他国家一样,内乱不断。据《

  • 中国汉朝皇帝列表 汉朝皇帝在位时间列表 BC202-AD220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汉朝皇帝

    汉朝,是汉高祖刘邦推翻秦朝之后自封为汉王,而在楚汉之争中获胜之后称之为帝王,而汉朝时期,造纸术、地动仪也是在这个时期所发明,而汉朝达到了汉宣帝时期国力是达到了极盛的地步了,那么中国汉朝皇帝列表,汉朝皇帝在位时间列表到底如何?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声明:图片由网友上传,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中国汉

  • 唐宣宗李忱简介 李忱的一生 唐宣宗子女介绍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公元810-859年),汉族,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公元846mdash;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穆宗李恒异母弟。初名李怡,初封光王。唐武宗死后,以皇太叔的身份为宦官马元贽等所立,在位十三年,年号大中。唐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喜欢读贞观政要,整顿吏治,

  • 北宋皇帝之宋英宗生平简介 宋英宗子女介绍 宋英宗是昏君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宋英宗

    宋英宗是是北宋时期的第五位皇帝,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之子。宋太宗赵光义的重孙,宋仁宗赵祯自己没有儿子(三个儿子全部早夭),于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幼年的英宗被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 曹太后)抚养。英宗还非常重视读书和书籍的编写整理。治平元年(1064年

  • 秦朝三世皇帝子婴简介 子婴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子婴

    子婴(??前206年),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同年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一个多月后,项羽率军

  • 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珪早年经历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拓跋珪

    拓跋珪是北魏开国皇帝,拓跋氏原来是代国皇室,后来代国被后秦皇帝苻坚打败,于是被要求全体迁往长安。但是代国的大臣为了保住年幼的拓跋珪,向苻坚进言,希望拓跋珪留在部落之中,最后附件被说服。图片来源于网络之后为了活命,拓跋珪被他的母亲贺兰氏携走出逃。在拓跋珪成长的几年中,拓跋珪的母亲贺兰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 宋朝皇帝之宋端宗生平介绍 宋端宗年号 宋端宗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宋端宗

    宋端宗是南宋时期的第八位皇帝,同时也是宋朝第十七位皇帝,名为赵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而赵昰登基前被封为“天下兵马都元帅”。 1276年 6月14日即位,改元 景炎,时年只有7岁。在端宗即位时,年仅8岁,朝臣 江万载、 陆秀夫等坚

  • 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生平介绍 李元昊结局 李元昊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李元昊

    李元昊,拓跋氏,后改称嵬名曩霄,小字嵬理,党项族,宋景德元年(1003年6月7日-1048年1月19日),李元昊出生在灵州(今宁夏灵武),一个帝王之家。元昊逐渐长大成人,对父亲的和宋政策,特别是向宋称臣日益不满,多次规劝父亲不再臣服宋朝。李元昊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的统治者一样,也有自身固有的和难以克

  • 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君主杨渥:素无令誉 骄侈益甚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杨渥

    杨渥(886年908年6月9日),字奉天,南吴太祖杨行密长子,五代十国时期南吴君主,905年908年在位。杨行密在位时任牙内诸军使,杨行密晚年,被任命为宣州观察使。905年,杨行密去世时,虽对他不满意,但因其他的儿子年幼,只得将他召回嘱咐后事,并指定由右牙指挥使徐温、左牙指挥使张颢辅佐他。同年十一月

  • 宋神宗不懈努力只为宋朝繁荣强大他是明君吗?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宋神宗

    宋神宗从他老子那继承皇位的时候,北宋已经不如以前那么强大了,而且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国库亏损严重,兵力不强,大权分散等。面对这样的局面,年轻的皇帝一腔热血希望进行改革,改编局面。当时的宋神宗特别崇拜王安石,且对王安石提出的改革之法特别看好。在见面后,两人一拍即合,开始了壮烈而艰难的变法之路,史称&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