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612 更新时间:2024/1/23 0:01:34

戚继光抗倭的故事

戚继光是抗击倭寇的大英雄,那戚继光到底是怎么抗倭的呢?

戚继光抗倭图片

先说说“倭”是什么意思,倭是我国古代对日本人的称呼,明朝时期之前日本人在我国东南沿海出没,他们分成不同的小分队对沿海百姓进行烧杀抢掠,他们擅长水战,人人都很凶恶,杀人如麻,普通百姓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有时一个村子或几个村子都被他们洗劫一空,手法狠毒。

戚继光最开始是抗击山东一带的倭寇,他到山东以后,训练士兵、加强海防,使山东一带的倭寇得到有效的控制。

后来戚继光被调到倭寇最严重的浙江一带,浙江的经济很发达,这成为倭寇不顾一切侵犯浙江的原因,当地的百姓提到倭寇就恨得牙痒痒。他带领当地的士兵抗击倭寇,取得了多次胜利,比较出名的有岑港之战和龙山所之战。

戚继光抗倭越久,就越发现倭寇分成小队作战,看似闲散,其实是有组织的庞大队伍,要想消灭他们必须要建立专门的军队。他多次上级提出练兵请求,终于得到批准。他在义乌召集了四千人进行特殊训练,这四千人被人们称为戚家军,他针对倭寇的出没习惯,创立了鸳鸯阵。公元1561年,倭寇大部队进攻浙江的台州,倭寇多达两万人,船只上百艘,声势浩大。戚继光亲自迎战,创造了十三战十三捷的神话,基本荡平浙江的倭寇。

之后戚继光被调往福建抗倭,经历横屿之战、平海卫之战、仙游之战、南澳岛之战,基本扫平福建的倭寇。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在我国古代的蓬莱地区有一位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著名将士,他姓戚名继光,他是我国众所周知的民族英雄。

戚继光斩子图片

戚继光斩子说的是他为了严整军中的纪律而拿自己的儿子杀鸡儆猴。戚继光他从小就生活在将军家庭,所以成为一个抵御外敌的主将在所难免。他从小就写过一首诗表达了他对国家不太平但却对自己身份无法掌控的无奈,他斩子的故事可以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出色的军事家。他的这一个事迹还被我国许多的民间艺术家改编成了戏剧剧本,从此广为传唱。

戚继光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带兵打仗,抵御倭寇外敌。有一次戚继光在台州抵御外来的倭寇的时候,他发现这次来的倭寇太多了,在沿岸抢劫的大多有三千人,戚继光见情况不妙于是差遣自己的孩子戚印在前面埋伏着,等到戚继光先在前面假装自己失败要逃跑把倭寇引到他们埋伏的地方时,再下令告诉戚印他们攻打倭寇,可是那时候戚印年轻气盛,想要和对方交战的心情太迫切,于是还没有等到戚继光下达命令就擅自带兵开始攻打倭寇,正因如此导致了还有一部分的倭寇逃跑了,戚继光回到根据地之后因为儿子没有遵循军纪导致这一仗没有大获全胜,将戚印拉出去斩首示众了。这就是著名的戚继光斩子的故事。

戚继光能够做到这种地步说明他是个真正的大丈夫,为了国家的安危不惜牺牲自己儿子,到现在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还被人们所传颂。

戚继光诗作介绍

戚继光在诗歌领域也有不俗的建树,至今仍有诗篇在世间流传。比如《马上作》、《望阙台》、《行边》等都是戚继光的诗的代表作。诗歌《望阙台》是戚继光所作的一首励志诗歌,全诗以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

戚继光画像

《望阙台》全诗内容为:“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诗歌开头一句,戚继光用“十年”一词总结出了自己征战岁月,从中体现了诗人年抗击倭寇的经历。“海色”两字表现了诗人在沿海一带驻扎,对抗倭寇来袭,保卫明朝海域安全的事情。第一句诗歌间接地交代了诗人的地点和工作,具有承上下作用。第二句中,诗人用“孤臣”两字展现了自己身处的状态,即孤单和孤立无援。孤单体现在戚继光在东南沿海驻扎,远离了朝廷和家人。孤立无援体现在诗人只身一人在东南一带抗击倭寇,当年和自己一同抗倭的将领道昆遭遇了朝中官员的弹劾,最终被圣上免官。这件事情引发可戚继光的伤感之情,他以“孤”字概括了自己的心境和环境。后两句诗句中,戚继光以“血”和“红叶”两个意象展现了自己对抗击倭寇的信心和决心。后两句诗歌也成为了经典励志语句,深得后人传唱。

标签: 戚继光抗故事戚继光抗故事光是抗击倭寇大英雄

更多文章

  • 女皇帝武则天为何能夺位统治盛唐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皇帝,武则天,为何,能夺位,统治,盛唐,皇帝,武则天,中国

    女皇帝武则天在中国封建帝国的全盛时期,唐代的历史一度被中断。这个中断者不是别人,她就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公元690年,武则天在摄政5年之后,正式废掉唐朝国号,改元天授,建立周朝,从此开始了她长达15年的统治生涯。武则天的举动是振聋发聩的,她使许多人,尤其是男人诚惶诚恐,敢怒而不敢言。他

  • 英雄末路 蒋介石是被人神化还是丑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英雄,末路,蒋介石,被人,神化,还是,丑化,蒋中正,中正,其

    蒋中正其人蒋介石原名瑞元,学名志清,后改名中正。曾入读保定军官学校,留学日本振武学校炮科。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3年国民政府筹备改组时,任国民党军委会委员、大本营参谋长。此后,任黄埔军校校长、第一军军长。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市郊阳明山官邸,中国国民党总裁、“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病逝,

  • 多尔衮能力出众却拒称帝真的是因为孝庄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多尔,能力,出众,却拒,真的,是因为,孝庄,多尔,在历史上

    多尔衮在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人物,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多尔衮一生骁勇善战,跟随父亲、兄长,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电视剧《孝庄秘史》多尔衮剧照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成为有力的皇帝人选,但是他去辅佐了福临成为了顺治皇帝。关于多尔衮之谜,在民间广泛流传。在编剧的笔下,多尔衮是一位多情的人物,

  • 唐代宗李豫简介 唐代宗与独孤皇后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唐代宗,代宗,李豫,简介,独孤,后的,爱情故事,唐代宗,代宗

    唐代宗李豫是唐肃宗的长子,也是唐朝第八位皇帝,于762-779年在位。唐代宗和独孤皇后有着怎样的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呢?唐代宗李豫简介影视剧中的唐代宗李豫李豫于726年出生于东都,从小聪明好学,祖父唐玄宗十分喜欢他。李豫在安史之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先后首付了长安和洛阳两京,平叛安禄山的战争取得了巨大的

  • 秦朝大将蒙恬和楚霸王项羽谁更厉害 蒙恬的简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秦朝,大将,蒙恬,霸王,项羽,谁更,厉害,简介,蒙恬,项羽

    蒙恬与项羽是秦末的两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由于两人生活的年代相隔不远,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二人并没有正面交过手,所以现在不少历史爱好者便常常将蒙恬与项羽两人相互比较,试图计较出两人的高低。蒙恬是秦朝大将,他与项羽一样都是出身贵族,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见识和胆识都是当时一流的,因此很受秦始皇的器重

  • 赵衰的读音是什么 赵衰的故事具体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赵衰,读音,是什么,故事,具体,哪些,赵衰,文公,时期,大臣

    赵衰是晋文公时期的大臣,是晋文公的左膀右臂。而在如今,有很多人会对晋国大夫赵衰的“衰”字的读音产生疑惑,绝大部分的人都会认为“衰”字念“shuaī”。但这是错误的,那么晋国大夫赵衰的“衰”字到底怎么念呢?根据《现代汉语辞典》里关于“衰”的解释,一共有两种。第一种,“衰”念“shuaī”有两种意思,一

  • 郑国执政大臣子产为政的典故 子产受骗是怎么回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郑国执,政大,臣子,为政,典故,受骗,怎么回事,为政,也是

    子产为政也是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在鲁襄公三十年也就是公元前543年,子产在郑国当了执政大臣,他推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整顿国家政治秩序,在当时是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的,也有很多人表示反对,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证明了政策是正确的,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子产也受到人们的称赞。故事是这样的,故

  • 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是谁?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朝,最后,一位,皇帝,怎么,死的,唐朝,最后,一个,皇帝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宣帝唐李拀,哀帝李柷(chù)是昭宗第九子,生母为何太后,初名李祚。唐哀帝即位时,是藩镇的一个傀儡皇帝。唐天祐二年,梁王朱全忠见灭唐时机到,将唐朝朝臣杀光,天祐四年逼李柷禅位,自做皇帝,改名朱晃。建国号“大梁”。唐王朝灭亡。唐李拀简介:唐昭宣帝李柷(“柷”,拼音:zhù;892年

  • 晚清第一牛臣丁宝桢:戏弄慈禧杀其心腹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晚清,第一,牛臣,丁宝桢,戏弄,慈禧,杀其,心腹,晚清,时期

    晚清时期,慈禧是最不好惹的人,谁要是惹了他,脑袋肯定保不住。可有一个人例外,他戏弄慈禧,杀了慈禧的心腹太监,慈禧不但没要他脑袋,还为他题字大赞,可谓晚清第一牛臣!此人名叫丁宝桢,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淮军名将,曾任江海关监督、山东巡抚、四川总督等职,是晚清洋务运动重要成员。丁定桢在山东任巡抚期间,

  • 闵妃:一个不安于只是做只守本分的女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闵妃,一个,安于,只是,本分,女人,朝鲜,闵妃,出身,于朝鲜

    朝鲜闵妃出身于朝鲜王朝的一个名门望族,但是后来这个家族开始没落。闵妃幼年时家境十分窘迫,但她从小就勤于学习熟读各种书目,而这些为她以后参与政治提供了条件。后来在府大夫人闵氏的关照推荐下,她成为了国王李熙的新任王妃,被称为闵妃。而由于李熙沉湎女色,对闵妃甚是冷落。闵妃便在这段时间里不断的学习,阅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