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亚圣孟子简介 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亚圣孟子简介 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60 更新时间:2024/1/21 13:17:16

众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亚圣”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誉为先秦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且效仿孔子周游历国,最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美誉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孟子是个怎样的人

孟子的为人处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族,从小生活艰苦,而且又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历经艰辛把他养大。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典故,可见是费尽心思才把孟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

所以孟子对母亲十分孝敬,他曾经很想远游,见识世面,但是一想到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要侍奉,就会不忍心,于是他就在家乡附近教书,一有时间便回家陪伴母亲,直到母亲去世,孟子又守孝一年,才依依不舍离开家乡周游历国,他是孔子所说的“父母在,不远游”的最好的实践者。

孟子还是一个很善于辩论的人,这一点与儒家其他的学者不同,他们通常放不下读书人的身段,不屑于或者说不善于与人争辩,但是孟子没有故步自封,他在向国君和诸侯推销自己的理论的时候,大量运用排比、比喻、将故事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首先就在气势上压倒对方,野史上甚至记载孟子就是因为与张仪的辩论处于下风,一气之下,吐血而亡的,可见孟子有其真性情的一面。

孟子的智慧

在中国儒家思想一直被当作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影响了中国人两千多年。人们一般把儒家思想说成是“孔孟之道”,孟子也被称为“亚圣”,是在儒家学派中仅次于孔子的第二号人物。不过因为孔子至圣先师的地位,所以人们对孔子的思想讨论的很多,大家也很熟悉了,但是孟子的智慧是什么呢,为什么他会得到这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呢,他凭什么能与孔子相提并论呢?

孟子教给我们的第一个智慧就是人的幸福的很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内心的坦荡,内心的愉悦,这比很多外在的所谓成功要真实的多。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孟子具体说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一个人只要活得不愧于心便没什么好怕的,也就会心胸坦荡,无所畏惧,幸福自然而然就来了。

第二个就是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忍之心,这是一个人区别于禽兽的一个重要特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看到别人受苦受难自己就像帮一把,看到百姓受苦就会心中悲伤而不会视而不见,这也是人之常情,人是有感情的,宽厚待人,为人和善才会有好人缘,帮助别人其实就是方便自己。

第三个就是孝顺父母很重要,提高自身修养很重要,施仁政要讲究方式方法,对于不同的见解要批判,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要重视教育的作用等等,总之孟子教给我们的智慧非常多,学习孟子的思想,了解孟子的为人处世之道对我们的学习工作是非常有用的。

孟子论孝

“孝”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论断之一,是儒家的理论基础,在封建社会的历朝历代无不把“孝”作为治国最重要的理论根基之一,比如西汉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一个“孝”字,比如汉武称为孝武帝,“孝”还是当时举孝廉的考察标准之一,汉代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孝顺,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官的。

而且在中国社会,历来就孝顺作为人的一个重要的美德,孝顺父母的人会得到别人的赞美,而一个不孝顺父母的人,所以人都会唾骂他,认为他没有道德。

孟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孝顺父母的人,“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千古,所以孟子也把“孝”作为他的一个学说的重要论断。孟子认为孝顺分为五种,就是不能游手好闲,不干正事,不顾父母私活,也不能偏袒妻子儿女,虐待父母,也不能逞强好斗,让父母蒙羞,更不能与人结仇危害父母的生命。总之就是要努力养活父母,善待父母,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担心,同时还要处理好家庭矛盾,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一切以父母为重,因为孟子认为父母生养子女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父母是子女最亲近的人,最应该孝敬的人。

现代社会,父母通常会望子成龙,包揽子女的一切,为子女操心一辈子,也是这个道理,因为中国人向来是非常重视家庭亲情的,有时候甚至可以为了家庭的利益,牺牲自己的事业前途等,因为中国人觉得无论自己的事业多么辉煌,如果没有家人的分享,那也不能算成功。

孟子的政治主张

孟子的政治主张即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认为人民是国家的根本,所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在政治上的思想和意见,已经经过了春秋时期的孔子的长足发扬,使得他的主张变得更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需求。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看到齐国争霸,生灵涂炭,所以他提出君王施行仁政,才能使人民归附。他认为,君王应该减轻刑罚和赋税,这样才能使人民安心耕种,保持国家的繁荣和稳定。他反对土地兼并战争,认为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

孟子觉得国君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人民对生活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样才能使人民富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要保证农业的生产和发展,人民可以饥寒无忧,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另外,孟子认为应该对人民实施教育。严苛的法律虽然可以暂时稳定国家的秩序,但人民并不是甘心情愿的听候差遣,唯有从内心上让他们感受到君王的仁义,他们才会心悦诚服地拥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国家的安定统一。

政治上,孟子认为君王应该推行王道。所谓的王道,即是和霸道对应。王道的核心思想就是“以德服人”。是一套依靠发展农业,保障人民生活和对人民教化的政治理论。

但是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论过于理想化,因此没有被当时的列国君王所采纳,因此在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后,他回到家乡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从可观的角度来分析,他的理论,在当时的封建主义社会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性的。

孟子去齐

在《孟子·公孙丑下》中,记载着如下一段对话。

当时孟子离开齐国,半路上充就问他说:老师你看上去好像有些不愉快的样子,我记得以前您曾跟我说过,君子不应该怨天尤人的。孟子说:当时和现在的情况不一样。在华夏的历史上,每过五百年就一定会有一个圣君出现,而且伴随着他的出现,肯定还会有一个声望很高的辅佐者。从周武王到现在,算算年头也有差不多七百年了,这已经超过五百年了。按照这形势来看,这圣人也差不多该出现了。只是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如果上天让天下太平,像现在这样的形势,那个圣人除了我还会有谁呢?我怎么会不愉快呢?

这个故事,虽然短,但名言却很多。如“此一时彼一时”、“舍我其谁”、“怨天尤人”等。这段话表现出孟子当时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既有告老还乡之意,又有治理天下舍我其谁的雄心壮志。

当孟子的学生用孟子的名言来安慰孟子的时候,孟子很坦率地承认,事情是“此一时彼一时”,但是真正面临事情的时候,抱怨的情绪又有谁可以理解呢?当孟子说道天下大势的时候,也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当孟子与齐宣王对话的时候,齐宣王不肯实施孟子的哪一套“王天下”的理论,孟子一下子就变得怨天由人了。然后又说五百年出圣人的推论,如果没有圣人出现,那就只能由自己来担任这个圣人了。孟子对天下有着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是慷慨激愤的。

孟子谓戴不胜

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记载了孟子与一位叫戴不胜的士大夫之间的对话。在这个故事中,戴不胜想向齐王推荐一位叫薛居周的贤德的人,因为他认为只要齐王身边有薛居周来辅佐,齐王就不会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了。对此孟子有不同的观点。

《孟子》一书

孟子首先给戴不胜讲了一个故事,他问戴不胜说,如果一个楚国的官员想让儿子学齐国话,那么是找一个齐国老师来楚国教呢,还是把儿子送到齐国去呢?戴不胜说,不要那么麻烦,就直接找个齐国老师教就行了。孟子说如果找个齐国老师教,那么就算天天督促他说齐国话,但是身边的人都是说楚国话的,他也学不好齐国话。但是如果他到了齐国,就算不用老师教,但是身边都是说齐国话的,时间一长,他自然而然就学会齐国话了。戴不胜认为有道理。

孟子接着说,假如齐王身边上至大臣亲戚,下到奴隶仆人都是贤明的人,那么齐王就没有机会接触奸诈小人了,但是如果大王身边都是那些只会说谗言的小人,那么齐王身边只有一个薛居州又有什么用呢,区区一个薛居州就能对大王产生什么重大的影响呢,戴不胜觉得孟子说的很有道理。

这个故事是孟子认为环境对人的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品行、性格、处事方式都有很大的作用,并不是某个外在的因素就能轻易改变的,因为环境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标签: 孟子

更多文章

  • 浓墨宰相刘墉真的是弯腰驼背其丑无比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浓墨,宰相,刘墉,真的,弯腰,驼背,其丑,无比,刘墉,简介

    刘墉简介刘墉,清朝的政治家、书法家,父亲曾是清乾隆时期的重要之臣刘统勋。刘墉学识多才,在乾隆十六年中了进士。历任了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等诸多职位。为人在工作期间奉公执法,廉洁清明。他的书法也是一绝,造诣深厚,还是清朝著名的帖学大家。在民间流传一个关于他书法的名号“浓墨宰相”。刘墉画像刘墉的一生也

  • 西施本名叫什么? 西施最终下落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西施,名叫,什么,最终,下落,何处,中国,古代,四大,美人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人,西施就是其中之一,先秦诸子文献中虽多有提及西施,却鲜见说明其生平,只将她喻为美的化身。直至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中才对西施的生平作略加详细的记述。疑惑之一:西施到底叫啥名?西施是越国苎萝山人(今浙江诸暨市,另有说在临近的萧山市),姓施,因住在村西,人称“西施”。有说她的原

  • 历史人物同治皇帝的简介 同治与光绪二者之间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同治,皇帝,简介,光绪,二者,间的,关系,同治,清

    同治是清朝时期有名的皇帝,他的全名叫做爱新觉罗·载淳,是有名的老佛爷慈禧的亲生儿子,也是咸丰皇帝的儿子,是清朝时期最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皇子,他的父亲总共只有两个儿子,另一个还早夭了,所以自然而然的他就成为了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在咸丰去世的时候,因为感到慈禧以后可能会做大,所以特意安排了几个元老级的大臣

  • 姜维穷尽一生北伐到底是对是错?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姜维,穷尽,一生,北伐,到底,是对,姜维,北伐,是在,公元

    姜维北伐姜维北伐,是在公元238年,前后共进行了11次北伐,蜀国的国力消耗过度,之后无法只能举国投降。姜维北伐其实是延续的诸葛亮的战略。因为西川易守难攻,只需要好好防守,便能消耗魏国的兵力。当时诸葛亮认为可以以攻代守,积极北伐,可以保卫成都的安全。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病故于五丈原

  • 周亚夫之死:周亚夫为什么要绝食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周亚夫,之死,为什么,绝食,周亚夫,简介,想必,大家,定不

    周亚夫简介想必大家对周亚夫一定不陌生吧,看过电视剧《美人心计》都知道周亚夫这个角色吧,那么他的真实历史大家知道吗?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中的周亚夫吧。《美人心计》周亚夫剧照周亚夫出生于公元前199年,死于公元前143年,他是西汉非常有名的将军,军事家,今天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功臣周勃的儿子。在七国之乱中,

  • 孙武的死亡传说有哪些?孙武究竟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孙武,死亡,传说,哪些,究竟,怎么,死的,孙武,春秋,时期

    孙武是春秋时期齐国人,出生在齐国乐安。历史上对于孙武的描写还是比较少的,尤其是对于孙武的死因真相有很多种的版本。那么到底孙武是怎么死的呢?有哪些版本呢?孙武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军事家,被后世誉为兵圣,尊称孙子。尤其是他花一生所学著述的《孙子兵法》,对于后世十分的实用,且影响很多人。孙武怎么死的:被

  • 元顺帝的皇后竟然是纵欲过度而亡?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顺帝,皇后,竟然,纵欲,过度,顺帝,荒淫,元朝,最后,一位

    元顺帝荒淫元顺帝是元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同时他也是北元的第一位皇帝。元顺帝是蒙古族人,他于1320年出生,在位37年,庙号惠宗。自古以来,都说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可见皇帝身边的女人之多。元顺帝也是如此,他不仅女人多,而且宠幸之人多为懂得荒淫之事的人,那么元顺帝荒淫到什么程度了呢?《奇皇后》元顺帝剧照元

  • 武则天是什么时候称帝的 武则天称帝多久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武则天,什么时候,多久,武则天,在位,时间,690-705年

    武则天在位的时间为690-705年间,所以武则天称帝时间应该在公元690年。那么,是公元690年的哪一天呢?武则天是什么时候称帝的?在公元690年的九月初九这一天,时年67岁的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的则天楼上,身穿帝王的兖冕服饰正式即位,成了中国历史上即位年龄最大的皇帝之一。她定都洛阳,改成神都,立年号

  • 战国名将廉颇 廉颇为何得到很高评价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战国,名将,廉颇,为何,得到,很高,评价,廉颇蔺相如列传,我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认识了有胆有识,敢作敢当的将领廉颇,廉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大名将之一。在赵惠文王时期,立下了很多战功,至今被人称颂不已。廉颇简介战国时期,各诸侯都在位扩充本国的领土而做斗争,赵国也不例外。赵惠文王期间,廉颇率兵攻打齐国,并并且破了齐国的一支强军。当时,秦国的实力最为强大,在

  • 慈禧与同治之间的故事 同治皇帝的父亲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慈禧,同治,间的,故事,皇帝,父亲,慈禧,同治,都是,晚清

    慈禧和同治都是晚清历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们两人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的有趣。首先慈禧是同治的亲生母亲,但是以往根据清朝的习惯,生母不能养育自己的皇子(这是为了避免外戚专权),所以同治其实从小都是慈安养大的,和慈禧的感情相当的淡薄。而且两人之间也存在着权利的争斗,尤其是同治逐渐长大之后,这个冲突就更加的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