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王莽篡汉被所有人支持,为什么最后支持者又倒戈相向?

王莽篡汉被所有人支持,为什么最后支持者又倒戈相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313 更新时间:2023/12/27 2:56:49

王莽篡汉被所有人支持,为什么最后支持者又倒戈相向?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一、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求贤良。

彼时,窦太后已经去世一年,放眼天下,再也没有人能阻挡少年天子的野心。

46岁的董仲舒受到推荐,可以当面向汉武帝讲述自己的主张。他们先后聊了三次,宾主尽欢。

这几次谈话的内容就是《举贤良对策》。

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这一年是儒家元年。

从此以后,儒生走上帝国的舞台,开一系列酷炫的表演,一直到2000年后都霸占C位。

在汉武帝的计划中,儒生只是理论工作者。

用文章为皇权加持、到地方去宣传朝廷恩德、然后用儒学教化百姓,让大汉帝国呈现一片和睦气象就好。

换句话说,他们只是软件和APP。

至于治国的硬件操作,那是功臣、军人、文法吏等职业人员的工作。职业没有高低贵贱,只有分工不同,对吧。

可儒生们不是这么想的,他们觉得:

周朝才是梦幻天堂,那时的一切都是所有人共同所有,没有贫富差距、没有不公现象、没有......什么阴暗面都不存在。

对于这种想法,军人和酷吏都嗤之以鼻,视之为脑残。

可儒家就是有市场,毕竟鸡汤最养人。

在汉武帝去世后,大汉帝国的主线就是文法吏和儒生的斗争史,两条路线一直斗了百年。

直到王莽篡位,儒生获得全胜。

胜利,也是终结。

二、

儒家想要崛起,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元前81年,霍光以汉昭帝的名义,召集60多名贤良文学来长安,对汉武帝时期的政策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贤良文学”主张缩小政府的规模,放弃盐、铁等垄断行业,重农抑商让利于民,再次实现文景盛世。

桑弘羊实名反对。

他认为政府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用强制手段调节社会需求,最终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双方在小小的会议室里互不相让,从2月一直撕逼到7月,“贤良文学”才取得胜利。

最终,大汉帝国废除了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第二年,桑弘羊也因谋反罪被霍光处死。

在60多名贤良文学中,有一位学者叫桓宽。

他回家后,把会议的过程和结论都整理成一本书,起名叫《盐铁论》。

不论是会议还是《盐铁论》,表面上讨论的是经济问题,但背后却是意识形态的争论。

桑弘羊是法家,贤良文学是儒家。

他们争论的焦点远远不止眼前的政策,而是大汉帝国以后的指导权,理论、财富、权力、人事......的命运,都将取决于这次会议。

这场博弈太大了。

最终法家失败,儒家取得空前的胜利。

不过法家和文吏的传统势力很庞大,“盐铁会议”后儒家只是平分半壁江山,想要一统天下,还需要机遇。

他们的机遇来自几十年后的皇帝父子。

汉宣帝其实是汉武帝、桑弘羊一脉,他重用酷吏、打击豪强、加强朝廷权威,缔造了大汉最后的辉煌时期。

可太子却是标准的儒家学子。

太子对汉宣帝说:“老爸,你的做法太残酷了,不如用儒生吧,以仁义教化天下多好。”

汉宣帝一听就知道完犊子了。汉朝的制度是霸王道杂之,也就是一手面包一手钢刀,听话的吃面包,不听话的吃钢刀。

可这个败家子想做温情脉脉的和事佬:

“哎,乱我家者,太子也。”

他本来想废掉太子,但一想到曾经和皇后走过的艰苦岁月,还是下不了决心,听天由命吧。

太子登基后,就是汉元帝

在汉元帝的领导下,儒家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儒生认为汉朝虽然强大,但不够完美,他们强调个人道德的力量,反对政府对社会的过度控制,他们希望把政府改造成周朝的模样。

虽然是脑补出来的周朝盛世。

但是法家官吏的势力始终存在,他们敢做敢为,不在乎任何道德的束缚,只根据法律的标准行事。

他们从不谈理想,只做实事。

按道理说,儒生是很难和法家对抗的,毕竟没有武器嘛,可帝国的民间社会提供了最广阔的市场。

那些年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耕种一点点田地,本来收入就不多,却要拿出一半来交税,再拿出来年的种子,就剩下一点粮食。

吃个屁。

而占据大片田地的豪族,却有免税的特权。

朝廷官员穷奢极欲、地方官员只知盘剥,外戚、贵族没有前辈的本事,依然霸占朝堂。

学子如果不行贿、巴结,基本没有入仕渠道。

除了既得利益集团,所有人都希望有一场变革,来改变现有的一切。

此时,不论是理论、理想还是操作手册,儒家的一切都特别迷人,所有人都觉得他们是世界的灯塔。

儒家即将一统天下,只缺一个领袖。

此时,王莽迎面走来。

三、

王莽出身于帝国最有权势的家族。

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按照汉朝传统,皇太后将享有巨大权威。

于是,王政君在汉元帝去世后,提拔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其他6个兄弟都被封侯,就连同母异父的弟弟,也做了水衡都尉。

王氏家族之富贵震动天下。

虽然王莽的父亲去世早,没有赶上这一波红利,但出生在这个家族,本身就是巨大的胜利。

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标准的儒教徒。

从小,王莽就跟随名师学习《论语》,学术水平相当高,当一个大学教授或者长江学者基本不在话下。

他的哥哥早逝,留下妻子和遗腹子。

王莽谨记“兄友弟恭”的教训,全部接过来,亲自抚养寡嫂和侄子,很快就成为青年道德楷模。

到叔伯家做客时也恭敬有加,屁股只坐沙发的一半、喝酒碰杯一定要放到最底下、出门会一直退出去......懂礼貌的一塌糊涂。

不要以为很容易。

明明有权有势可以飞扬跋扈,却偏偏用最严格的姿态要求自己,怎么可能不让人产生好感。

王思聪稍微谦逊一点,就能博取很多人的好感,何况是大汉第一家族的王莽。

人穷的时候,自律不算什么,当他有资本的时候依然自律,才是最大的本事,也最让人崇拜。

那些年,王莽是国民偶像。

明明已经封侯,有了固定的丰厚收入,全家却依旧艰苦朴素,妻子连丝绸都舍不得穿,客人都以为是家里的老妈子。

儿子失手杀死奴婢,在别人家都不算什么。

奴婢而已,私有财产而已,她的生死和人生都是主人一句话的事,死就死了。大不了暗箱操作一下,给儿子洗白呗。

王莽不行。

他一定要逼儿子自杀,以第一家庭的名义,维护法律和道德的权威。

在我看来:

王莽不是沽名钓誉的小人,而是时刻以儒家标准要求自己的君子,而这个君子年仅38岁就当了大司马。

有权势、有信仰、有能力的儒家信徒,太符合帝国儒生的期望了。

于是,新圣诞生了。

所以当王莽官场受挫时,就会有无数人出来请愿,把他送回朝廷的权力中心,每次都是如此。

在当皇帝前,他基本没遇到大困难。

从朝廷、贵族到乡野,几乎所有人都支持他......虽然贵族和豪强的目的不纯,但儒家信徒是真的希望和王莽一起,建设梦幻中的天国。

理论中的东西,王莽信吗?

我觉得,他真的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只要把理论落实,就一定能实现人间天国。

四、

公元8年,53岁的王莽代汉称帝。

这不是他一个人的成就,而是天下儒生的胜利。他们用改朝换代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法家宿敌,成功组建了纯儒家政府。

百年恩怨,到此为止。

西汉末年是儒家最需要领袖的时候,而王莽生在最有权势的家族,自己又是恪守道德的儒家信徒,可谓风云际会。

好了,一切都开始吧。

向天国前进。

当皇帝的第二年,王莽就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理论依据则是儒家经典。

首先是最核心的土地问题。

王莽规定,天下土地和奴婢全部收归国有,不允许私人买卖。八口之家的土地数量不能超过一井,多余的必须充公,由官府重新分配。

看看名字:井,妥妥的井田制复辟。

王莽希望用实力让理想落地,从此再没有大富大贵的人家,每个人都能吃饱穿暖,最终达到大同世界。

可问题来了:

自己的土地凭什么无偿交给官府,还要免费分给别人......

豪族用了几代人才积累下如今的家业,您老人家一句话就要拿走,连个招呼都不打,太欺负人了吧。

再说了,没有土地怎么养活奴婢?

于是,所有地主都起来反抗王莽,甚至连大臣们也不理解。是啊,不是所有人都为了理想而活,他们追随王莽只是想多捞好处。

土地公有制让所有人都不满意。

2年后,王莽取消土地和奴婢政策。

这下连穷人都不满意了:“说好的分田又反悔了,你丫是个骗子吧。”

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又失去穷人的支持,王莽和儒生的理想在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

其次是实行政府专卖制度。

在“盐铁之议”上,儒家因反对官营而取得胜利,如今又在财政压力和大同理想的驱使下,恢复官营专卖制度。

可真的很有趣。

在这项改革中,王莽恢复了平准均输,在长安设立两个市场,派遣官员征收交易税,顺便平抑物价。

又把盐、铁、酒、铸币全部收归官营,然后向医生、裁缝、渔民等人收税,再加上官府直接放贷,这项改革称为“六莞。”

可惜的是,这项改革也破产了。

在汉武帝和桑弘羊时代,朝廷用“以商制商”的策略来推行官营制度。拉拢一部分商人,让他们担任商业官员,打击另一批大商人。

商人懂得市场经营,也知道对手的软肋,再加上遍布朝野的酷吏,让汉武帝和桑弘羊取得极大成功。

可王莽是君子,没有这套手段。

他只是单纯的发布命令,派遣官员去执行,结果就是官员腐败、商业萎靡。到头来,不仅朝廷没有得到财政收入,连所有商人都得罪了。

更要命的是,货币改革。

直接说吧,王莽的货币改革就是洗劫民间。

当然,货币的形式也来自儒家经典:刀币、贝币、龟币、金币、银币、铜币...

他先后发行了4套货币,每次发行新货币就会规定:可以兑换多少旧货币......相当于一句话就把旧货币贬值几倍到几十倍。

假如一个人有100旧钱,今天还能买一袋大米,可明天新货币发行后,按照规定的兑换率,只能买一个烧饼。

缺德不缺德啊。

币制混乱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国民经济一片萧条时,王莽想洗劫财富的初衷也成为镜花水月。

王莽、儒生、纯儒家政府的第一次理想实践,已经彻底失败。

五、

网上总有人说,王莽是穿越者。

其实这个说法最早的起源是胡适:“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王莽不是穿越者,只是儒家信徒改革者。

从汉朝开国起,儒生就谋求参与社会管理,在汉武帝时代获得阶段性进步,在经过盐铁之议、儒法争锋后,终于在西汉末年取得全胜。

儒家风气养育了王莽,王莽又回报了儒家。

王莽几乎没有阻力的登上皇位,除了儒生的支持,还有世家门阀的默许。

汉宣帝口中的“汉家制度”是王霸道杂之,王道负责舆论和教化,霸道则是任用法家酷吏,血腥清理一切不安定因素。

而地方的豪族、门阀是首当其冲的。

虽然汉宣帝以后再无雄主,可一旦再出一个生猛皇帝,利用汉朝的权力结构和制度来收拾他们,也是分分钟的事。

在“汉家制度”的话语体系中,所有豪族都没有丝毫安全感,想要保住自己的家业,最好的办法就是改朝换代。

而儒家正好是法家酷吏的死敌。

支持儒家,是豪族、门阀必然的选择。

所以啊,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切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选择,或是现实,或者精神。

王莽的改朝换代就处于纠结当中。豪族门阀希望支持王莽来保持现状,儒家希望支持王莽来改变世界。

而王莽选择了后者。

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剧。

儒家的理想太丰满,根本不切实际,可儒生和王莽却死不回头。理想化的改革没有丝毫效果,但伤害了豪族的利益。

于是,天下皆反。

有的豪族亲自起兵,而有的豪族选择支持刘姓宗室,大家都在为未来拼命。最终,获得南阳和河北豪族支持的刘秀,成为胜利者。

当初为王莽唱赞歌的儒生呢?

又聚集在刘秀麾下,歌颂新的世界。

他们当初的理想和反叛,又有谁会记得,或者又有谁会提起?

当然,王莽被杀时依然有千余人追随,他们自愿和皇帝一起赴死。

他们都是理想的殉道者。

六、

历史总是波浪式前进。

不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值得铭记。

王莽和西汉儒生的理想失败了,但他们用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太理想化的理论根本行不通,想要有所成就,只能立足现实。

后来的王朝,再也没有纯儒家政府。

东汉的儒家再也不提什么周政、公有、井田制......虽然时间只过去几十年,但仿佛已经过去几个世纪,那些名字早已被尘土淹没。

只有走过这条路,并且遭受失败后,世人才知道此路不通。如果从来没有试验过,永远有人不会死心,永远抱有希望。

他们会说:“如果怎样......”

王莽改革则把错误的路永远堵死,他和那些儒生用鲜血告诉后人:此路不通,你们不要走。

在历史长河中,有些事一定要有人去做。

于是,他们成了失败者、民贼、妄人......被记录在史册,在后人的嘲笑和唾骂声中走过千年。

但是回头看。

我们已在失败者的馈赠中走过数千年。

标签: 汉朝王莽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戚夫人被做成人彘后为何还能存活下来?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人彘是中国历史上最恐怖的刑罚,始于西汉时期。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中国古代并不像我们现代社会一样,讲究人道主义,我们现代社会对于那些犯了法的人,最严重的刑罚就是死刑,在实施死刑的时候,也会给予犯人最快速的痛苦,就是枪杀,一枪毙命,不会让他们痛苦太久,但是在我国古代,那个

  • 孙权与步皇后之女孙鲁育简介:因被胞姐诬陷谋反而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位于汉朝之后,晋朝之前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一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主要政权。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孙鲁育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孙鲁育(216年前后-255年),字小虎,吴大帝和步皇后的幼女。吴景帝的姐姐兼岳母。与胞姐全公主被称为“大主”相

  • 杨氏:出身高贵,命运却十分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氏,隋朝,风云人物

    世人只道李世民的丰功伟绩,他为唐朝打下了半壁江山,又为国家奠定基业,开创盛世,无论是政治、民生、经济还是军事,他都能够处理得井井有条,以他做帝王的成就,说是千古一帝也不为过。有了这样伟大的功绩,纵使他的皇位不是名正言顺得来的,也是坐拥后宫佳丽无数,世人也不会太过在意和批判。在他身边的众多女子中,当属

  • 刘邦的“狐朋狗友”都是些什么人?为什么刘邦结交的这些人都是治国大才?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汉朝,刘邦,风云人物

    古代帝王大多是传承皇室基业,即使是开国帝王也多是有名门世家支撑,鲜少有出身低微之人。但在中国史上,确实有两代赫赫有名的帝王来自乡野,一为朱元璋,二则是刘邦。他们能登上帝位,也多仰仗手下扶持。单就刘邦而言,他幼时结交的“狐朋狗友”几乎都有治国大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刘邦旧时好友,可能学疏才浅,但追随

  • 明英宗复位靠的是哪些人?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英宗,明朝,风云人物

    明朝历史有许多诡异事件,朱棣“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下落不明,成为历史之谜。明朝历史很有谜团,令后世不得其解。不过明朝历史上最大变化,当属“夺门之变”,明英宗复位成功,这场政变改变了明朝历史,而“夺门之变”之变并非明英宗之意,是一帮大臣和几个太监临时起意而促成的事件。一把佩刀正统十四年六月,瓦剌屡次

  • “武周代唐”为何反对的人寥寥无几?武则天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武则天,风云人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女皇帝。她从一个不起眼的后宫妃嫔开始,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终于站到了大唐帝国权力金字塔的最顶端。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并将国号由“唐”改为“周”,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武周代唐”。中国古代是个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几乎无处不在。然而

  • 萧皇后一生经历多次波折 她一生究竟有多少男人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萧皇后,李世民,风云人物

    古代也是有很多有着传奇经历的人物的,就比如说萧皇后,大家应该很听说过她的名号吧,听说她经历过六个皇帝。并且还让李世民非常的喜欢。那个时候的古代是很相信这些面相的因为曾经有一个人说看萧氏就是命里带桃花的人,注定会母仪天下,这件事传了出去以后很多的呢男人都想得到她。我觉得不仅仅是因为她长得非常好,还因为

  • 戚夫人既然那么受宠,她为什么没有坐上皇后的位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戚夫人,汉朝,风云人物

    刘邦一生有记载的妻妾有8个。在这些妻妾中,最得宠的就是文艺骨干戚夫人,不光出门在外,戚夫人要随军;和平年代刘邦也天天和戚夫人歌舞升平,最后还爱屋及乌,想改立他和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为太子。那么,贵为万乘之君的刘邦为什么不直接废掉吕雉,改立戚夫人为后呢? 说起这事,得分别看一看吕雉和戚夫人各自的能力及背

  • 贾琏为什么不喜欢宝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贾琏,清朝,风云人物

    荣国府有一个奇怪的格局,继承荣国公爵位的长子贾赦是居住在荣府旧园的,反而是次子贾政占据荣国府正堂荣禧堂,也是荣国府绝大多数不动产的实际控制人。《红楼梦》开篇时,贾政的年龄并不大,也就是四十来岁,可他不管家事,除了上班,回到家就是和府里豢养的酸腐文人空谈,贾政的每一次出场,干的事非蠢即昏,加上他“假正

  • 攻占汉中后曹操并没有继续攻打益州,这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汉中市北界秦岭主脊,与陕西省宝鸡市、西安市为邻,南界大巴山主脊,与四川省广元市、巴中市毗连,东与陕西省安康市相接,西与甘肃省陇南市接壤。在汉末三国时期,汉中之地处在关中地区和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