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北宋名臣韩亿简介:官拜谏议大夫,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北宋名臣韩亿简介:官拜谏议大夫,累迁同知枢密院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657 更新时间:2024/2/28 0:30:29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韩亿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韩亿(972年—1044年),字宗魏,祖籍真定灵寿(今属河北),后徙居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北宋名臣。

咸平五年(1002年),韩亿登进士第,知永城县。景德二年(1005),通判陈、郓、许诸州。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迁知洋州,又知相州。入为侍御史,除河北转运使。天圣二年(1024年),知青州。次年,判大理寺。天圣四年(1026年),授枢密直学士。明道元年(1032年),拜谏议大夫,累迁同知枢密院事。景祐四年(1037年),授参知政事,后罢知应天府。庆历二年(1042年),以太子少傅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韩亿去世,年七十三。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献(一作忠宪)。有文集十卷,已佚。

人物生平

韩亿的先祖是真定灵寿人,后移居开封府雍丘县。

咸平五年(1002年),韩亿登进士第,授职大理评事、知亳州永城县,为政有声名。其他州邑诉讼不能决断的案件,郡守皇甫选就让韩亿来处理。其后通判陈州,正好河流泛滥,修筑堤防花费数万,韩亿没有向百姓征收赋税来进行修筑。

宋真宗曾想召试韩亿,却因他是宰相王旦的女婿,特地召见他,改知洋州。后经多次升迁任尚书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河北发生旱灾,转运使不将实情上告,韩亿因而独自上言说明发生灾荒,希望借贷给百姓租米。有人诬陷韩亿的儿子韩纲接受贿赂,韩亿请求自己办理这件官司,事情虽然弄清楚,还是被降职任大名府通判。不久任殿中侍御史,升任侍御史,安抚淮、浙,又升为开封府判官,任河北转运使。

宋仁宗初年,韩亿任直史馆、知青州,以司封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判大理寺丞。吴植知临江军时,派人向宰相王钦若献金贿赂,由于小吏来到京师,被审问,事情败露,王钦若知道无法掩盖,便捉拿小吏。仁宗下诏令交付台司处理,而吴植自己说并未交纳金子,反而诬陷小吏误将自己要对亲戚朋友的问候带给王钦若。韩亿对此案追究到底,终使吴植被除名,并按问王钦若,仁宗下诏不过问此事。

三司变更茶法,每年考核结果不加登记,韩亿秉承诏令进行弹劾,从宰相以下都由于失当而受处罚。自薛奎任职以后,韩亿单独执掌台务超过一年。

再授职龙图阁待制,奉命出使契丹。这时的副使,是章献太后的姻亲,向契丹妄自传达皇太后旨意,告诉契丹南北欢好并且子孙万代相传的意图,韩亿起初不知道。契丹主问韩亿说:“皇太后已经有旨,大使为何不言说?”韩亿对答说:“本朝每次派遣使者,皇太后一定以此来告诫使者,并非想依靠北朝。”契丹主大喜,说:“这是两朝老百姓的福气啊。”人们说副使已经失辞,而韩亿却因势利导,将失言变成了恩惠,十分推许赞美他。

韩亿其后任亳州知州,召知审刑院,再升任兵部郎中、同判吏部流内铨,以右谏议大夫、枢密直学士知益州。按以往惯例,益州每年拿出官粟六万石,赈济贫民。这年发生大旱灾,韩亿拿出数倍的粮食,先发给百姓,百姓因此不挨饿。他又疏通九升江口,灌溉民田数千顷。维州、茂州与羌夷相邻,蕃部每年到永康官场卖马,韩亿考虑到蕃部趁机侦察两川情况,上奏将卖马场迁到黎州境上。

后获授御史中丞,他请求像唐朝的官制一样,设置御史里行。

景祐二年(1035年),韩亿以尚书工部侍郎之职同知枢密院事。这时天下太平已久,不修武备,于是请求二府各自列出上等才能的人任将帅数十人,逐步试用他们。又说武臣应该懂得军事,但书被禁止没有流传,请纂集要领进行传授。这样仁宗亲自纂集《神武秘略》,来赐予守边大臣。

唃厮啰李元昊互相对攻,派人传来捷报。朝廷议论加封唃厮啰节制。韩亿说:“他们都是蕃臣,如今不能告谕让他们解除仇恨,却因而加赏,不是安绥统御天下的办法。”加封之议便停止。李元昊每年派人到京师,出入民间没有任何禁令,韩亿请求下诏替他建馆舍来礼待他,官府主管贸易,表面好像很烦扰,实际上是约束提防他。

景祐三年(1036年),知开封府范仲淹献《百官图》,指责宰相吕夷简等级提拔不平均,却暗中推荐韩亿可以任用。范仲淹被贬后,仁宗将此事告诉韩亿。韩亿说:“范仲淹以公心推举臣下,臣下的无能陛下知道;以私心推举臣下,则臣下委质以来,从没有交付托予别人。”于是升为户部、参知政事。正好忻州发生大地震,谏官韩琦上书认为宰相王随、陈佐不是辅弼之才,又说韩亿的儿子韩综担任群牧判官,不应自请以兄长韩纲接替自己。韩亿便与宰相都被罢官,出知应天府,不久兼任资政殿学士、知成德军。改知澶州,又知亳州,官至尚书左丞。

庆历二年(1042年),韩亿以太子少傅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韩亿去世,享年七十三岁。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忠献(一作忠宪)。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孝仪纯皇后是怎么从包衣女子走到皇后的位置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孝仪纯皇后,清朝,风云人物

    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没有看《延禧攻略》这一部电视剧,里面的女主魏璎珞其实就是历史上面的令妃,在电视剧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令妃的性格脾气很是火爆,从一个宫女开始,一路开挂, 一直走到了皇贵妃的位置,死后还被封为了皇后,生的儿子也是成了皇帝。不知道大家对历史上的令妃有没有兴趣,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吧。

  • 汉昭帝的死跟霍光有关系吗?汉昭帝为什么英年早逝?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汉昭帝,风云人物

    汉昭帝是汉朝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第六子。汉昭帝继位时只有8岁,根本没办法亲自处理朝政,所以当时只能依靠霍光等大臣辅政,不过汉昭帝21岁时突然驾崩,其死因一直是个谜,有传闻说汉昭帝的死和霍光有关。汉昭帝在位虽然有13年,但大部分时间内手上根本没有实权,好不容易长大成人可以接管朝政却又突然去世,这背后

  • 宋平公:从人质事件到华氏家族的生活圈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宋平公,春秋,风云人物

    大乱起于青萍之末!宋平公时代以华元为首的华氏家族,已经成为宋国的最大权臣家族。经宋平公时的司马唐山之乱和鱼石之乱,宋国君主整体上已经彻底为权臣家族所制衡。宋平公晚年时期,大夫向戌抓住了时代的机会,历经筹谋,在宋国都城成功举办晋楚为首的诸侯弭兵会议,中原的短暂和平来临,而诸侯们加以让步的是承认晋国、楚

  • 海瑞是如何保持一生的清廉的?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海瑞,明朝,风云人物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明朝著名清官,他的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享有“海青天”之誉。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海父真人杰,三朝第一臣。寸心惟为主,百计只安民。”在我国古代的历朝历代,不仅有恶贯满盈的贪官,也有着两袖清风的清官,但就其数量,终究还是贪官奸臣更多一些,

  • 曹叡宴请后妃,为什么唯独不请毛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叡,三国,风云人物

    魏明帝曹叡是魏文帝曹丕之子、魏武帝曹操之孙,其才能虽不及父祖,但也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如此评价曹叡,“明帝沉毅断识,任心而行,盖有君人之至概焉”,是一个颇有人君风度的帝王。然而,魏明帝也不是没有缺点,陈寿接着评价道,“于时百姓凋敝,四海分崩,不先聿修显祖,阐拓洪基,而遽追秦

  • 历史上武则天死后武家并没有受到清算,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风云人物

    武则天,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虽然她实现了当上皇帝的愿望,但是到了最后,她却没能保住自己的皇位,终究还是将唐朝的天下还给了李氏家族,不仅如此,步入老年的她更是被逼宫被迫退位,最终带着遗憾和不甘悄然离世,享年81岁。而在她临终之前立下了

  • 后世如何评价褚遂良?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时期宰相、政治家、著名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褚遂良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 卫青生前家族如此显赫 死后为什么会被汉武帝灭九族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了解:卫青家族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卫青为什么被灭九族?我们都了解卫青是汉代有名的大将军,同时也是汉武帝的皇后的哥哥,在当时有赫赫战功,当时另一个著名的将领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如此功名显贵的卫青的家族,为什么会被灭九族呢?卫青为什么被灭九族?为了防止外戚干政夺权,汉

  • 郑成功是怎么死的?最终的死因让现代人感觉很大逆不道!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郑成功,明朝,风云人物

    郑成功是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为我们找回了台湾。我们常说:儿子会像爸爸多一点,所以这样来说,郑家一族是可以作为一个大家族传下来,但是事实是不是就是这样咧?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在这一点上没有让郑成功失望。可是,郑经做了一件事,让郑成功愤愤不平地计划把自己的一大家子人都除掉自己都杀死,为了整顿家庭,那又怎么

  • 李靖是怎么灭了突厥的?李靖夜袭阴山打破突厥兵!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唐朝,李靖,风云人物

    唐太宗即位初期,中原战事虽然结束,但西边边境上还很不安定。特别是东突厥,当时还很强大,成为唐朝主要的威胁。太原起兵以后,唐高祖一心对付隋朝,只好靠妥协办法,维持了和东突厥的和好关系,但东突厥贵族仍旧不断侵扰唐朝境界,闹得地方不得安宁。唐太宗即位不满二十天,东突厥的颉利(颉音jié)可汗率领人马十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