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末大臣杨鹤是怎么对抗流寇的?流寇是什么?

明末大臣杨鹤是怎么对抗流寇的?流寇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951 更新时间:2024/1/6 20:55:15

杨鹤是明朝末年大臣,杨嗣昌的父亲。明末流寇泛滥,并且已经威胁到了大明根基,杨鹤曾向崇祯提出,他认为流寇都是因为饥荒才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他觉得对付流寇应该是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杨鹤的策略起先有了一定成效,但能用于招抚的资金却远远不够。有人评价杨鹤是一名正直的好官,但一意主抚也要看当下国力能否承担。最后杨鹤办事不力,落得一个下狱论死的结局。

说起大明灭亡的直接原因,那必然是流寇泛滥。流寇以李自成为代表,就是他攻破北京城,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李自成虽然最终成了气候,但他并非首倡义兵之人。早在天末年,流寇就已经在西北出现了,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天灾。

明末农民战争,自明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澄城农民二首杀知县张山耀算起,到崇祯十七年(1664年),前后经历了十八个年头。——薛正昌·《崇祯元年固原兵变与明末农民起义》

崇祯继位之后,自然也会想办法解决流寇问题。可应该如何解决呢?放任自流是不行的,那就只有两种方法,一个是剿灭,一个是招安。

无论是剿灭还是招安,都不是空口白牙就能实现的。

剿灭流寇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大规模调动军队需要大笔军费。比如说,辽东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于是辽饷应运而生;如果西北也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那么新名目的赋税自然也会应运而生。

招安流寇不需要大规模调动军队,但政府必然要扩大征兵规模,因为必须把流寇改编成一支新军。流寇之所以会出现,无非是因为农民吃不饱饭,如果有机会当兵吃军粮,大多数人也不会愿意继续当流寇。但招安流寇也需要花钱,而大明中央政府最缺的就是钱。

退一步说,大明中央政府没钱招安流寇,那么有钱赈灾吗?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整个大明已经被钱这个字给弄怕了,张嘴说话的时候,第一个字肯定都是钱。

面对愈演愈烈的流寇,官僚集团除了打官腔还是打官腔,给出的解决办法,永远是高大上伟光正的:解决流寇问题并不困难嘛,只要让他们吃饱饭,自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希望官僚发扬风格,让流寇吃饱饭。据可靠消息称,官僚的家里有许多银子,根本用不完。

从官僚的角度出发,自然是希望皇帝发扬风格,让流寇吃饱饭。据可靠消息称,皇帝的家里有许多银子,根本用不完。

从百姓的角度出发,不管是皇帝还是官僚,你们家里的钱多到根本用不完,可就是不愿意拿出来,让老百姓吃饱饭,那就别怪我们造反了。

崇祯二年,西北流寇群起,总督武之望在重压下自杀,整个大明上下一片哗然。

洛川、淳化、三水、略阳、清水、澄县、韩城、宜君、中部、石泉、宜川、绥德、葭州、耀、静宁、潼关、阳平关、金锁关等处,流赋恣掠。——谈迁·《国榷》

现在的问题是:谁来接任西北总督呢?官僚集团内斗一流,吃相也不好看,但他们都不是傻子。西北流寇愈演愈烈,谁当总督都有可能干砸锅。尽管是总督这样的美差,大家还是推三阻四。平时打官腔的时候全部慷慨激昂,遇到麻烦事了就开始装聋作哑。

在这种背景下,杨鹤被大家推选出来,成为了新一任西北总督。

明年,总督武之望死。久之,廷臣莫肯往者,群推鹤。——《明史》·杨鹤传

为什么是杨鹤?因为杨鹤说了一些得罪人的话,所以在这个节骨眼上被人报复,最终只得前往西北任职。

杨鹤所说的培养小民元气、封疆元气、士大夫元气,并非泛泛之谈,而是针对某些高官胸腑间一片杀机,逞一时之快而发的。朱由检领悟到这层用意,在奏疏上批示“培养元气,今日要务”,表示赞许。但是掌权的阁部大僚却以为:“这学问用不得。”培养元气还不是时候,决意把不随潮流、独抒己见的杨鹤排挤出中央政府。这就是吏部会推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的背景。——樊树志·《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杨鹤走马上任之后,立刻面临了之前所说的两个困境:无论是剿灭还是招安,都需要不少钱,而在杨鹤出发之前,大明中央政府显然没为他准备钱,甚至连赈灾的钱,也要他自己想办法。

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的前提下,杨鹤对西北流寇的态度只有一个字:抚。

所谓的抚,就是放纵流寇的行为,只要他们愿意投降,立刻赦免所有罪过。

社会经验不丰富的人,大概会觉得杨鹤的做法非常好,符合圣人之道。可实际上,流寇的数量绝不会因为杨鹤的宽容而有所减少,反而会因为这种宽容而变多。

只要表示一下悔过,就可以既往不咎。这种宽仁的做法,直接把叛乱的代价降到了最低。

地方叛乱的主要基础是饥民、难民、逃卒和溃卒。因为这种基础存在,各种不安份的人才能如鱼得水、兴风作浪。失去这种基础,谁敢公然挑战政府呢?

杨鹤的抚,并没有任何错误。事实上我们翻翻历史书,历史书就是这样谆谆教导后人的。因为叛乱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天灾人祸把老百姓逼得走投无路才造成的。政府应该理解他们,更有义务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政治表面上是空洞的说教和规则,实际上永远都是写满了“利益”两个字。

如果是天灾,主管官员应筹集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它;如果是人祸,主管官员需要清除它。所谓的天灾,需要政府组织社会力量共渡难关,杨鹤作为一个空降的大员,有能力做好这件事吗?显然是没有的。

所谓的人祸,无非就是当地官僚贪污腐败,无非就是士绅集团野蛮扩张。杨鹤作为一个空降的大员,有能力管好这件事吗?显然是没有的。

想要改变西北乱象,就必然要损害西北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杨鹤做不到这一点,他只能给流寇一些优待,争取让他们放下武器。

这种政策,实际上就是明着欺负不敢造反的老百姓。官僚贪污、士绅欺压、流寇造反,政府都报以宽容,绝不追究,这对守法良民公平吗?

当坏人干恶事,就这样有理?当一个安份守法的百姓,他们的利益和权利谁来保证呢?政府除了说几句空洞的安慰话之外,什么也做不到。

杨鹤的所作所为,就是用官僚的方式应对危机:你不是要我招降流寇吗?我像模像样地招降几股给你看看。虽然这些流寇被招降,对西北危机而言于事无补,他们安分守己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我至少把表面工作做到位了。

崇祯皇帝也不是傻子,杨鹤的奏报写得很出彩,但西北的局势还是日益糜烂。崇祯皇帝一再下令,要求杨鹤继续努力,把工作干得再好一点。

面对得寸进尺的崇祯皇帝,杨鹤最终也只能使出官僚集团的老办法:要钱。

如果崇祯皇帝拿出钱来,杨鹤或许还能做个计划,花钱办事;如果崇祯皇帝拿不出钱,那责任就怪不到杨鹤头上了。

这件事最终不了了之。

杨鹤到了西北之后,到底什么值得称道的事呢?从史书上看,他除了安抚流寇和找皇帝要钱之外,什么事都没干。

要区分责任其实很简单:皇帝没给你钱,的确是皇帝的不对。可没钱也有没钱的做法,你什么事都不做,只知道一味地安抚流寇,这不是打官腔敷衍了事,又是什么呢?

杨鹤在西北的所作所为,其实就是打定主意混日子,就是不得罪任何人,也不会想办法搞点钱来建设大西北。

在明末,这种庸官遍地都是,一点都不奇怪。具体到了问责的地步,他们总是一脸无奈:时局如此,为之奈何?

我说杨鹤是庸官,只是阐述客观事实,并不是在苛责他。事实上,如果把其他人放到西北,我估计和杨鹤的区别也不会太大。

事实上,明末的庸官之所以遍地都是,除了既得利益集团根深蒂固之外,崇祯皇帝也难辞其咎。

崇祯皇帝最喜欢做的就是:我重用你,给你全权,你去负责具体事务,干得好有赏,干不好要罚。

这种做法有问题吗?表面上看是没问题的,可细究起来,问题就太大了。

明末的问题,在于既得利益集团难以被撼动,崇祯皇帝明白这一点吗?应该是明白的。

可崇祯皇帝从来不想着如何破局,只是一味地找敢死队员,希望这个敢死队员能跟既得利益集团血拼,崇祯皇帝自己坐收渔利。

在太平时期,这种做法没什么病,因为这是帝王心术。可明末那个烂坑里到处都是雷,哪个敢死队员能镇得住?

在明末那个环境里,皇帝必须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勇气和毅力,拥有砸烂一切的魄力,否则他就只能缩在深宫,做一个任人摆弄的傻子。虽然这样做也未必能拯救垂死的大明,但绝对比崇祯皇帝这样大呼小叫却无可奈何要好得多。

官僚集团有问题,官僚集团该为明亡负责,可崇祯这个当皇帝的人,居然也是一副官僚习性,别人上行下效,也真没什么好说的了。

标签: 明朝李自成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北宋官员杨大雅简介:有女嫁欧阳修,曾为《新唐书》写序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大雅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大雅(965年-1033年),初名侃,字子正,宋州人。因避宋真宗旧名改大雅。靖恭诸杨虞卿之后,随其祖

  • 许褚救过曹操这几次命,他的儿子许仪为什么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许褚,三国,风云人物

    "凛凛威风镇九州,当年许褚果如虎。只因孟起军前见,天下从兹播虎候"。许褚是曹操帐下数一数二的猛将,如果单就功绩来说,许褚甚至胜过了他的前任典韦,这也难怪曹操称他为:"此吾之樊哙也"。许褚字仲康,安徽亳州人,据《后汉书》中记载许褚是: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许褚和典韦同为曹操军中的顶级

  • 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期,西汉出现了几位丞相?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风云人物

    西汉时期共有四十五位丞相,第一任丞相是萧何,他的事迹为后人熟知。那么后继的西汉宰相,大家能说起几位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前三十三位丞相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西汉宰相有萧何、曹参、陈平、周勃、夏侯婴、傅宽、樊哙、张苍、申屠嘉、陶青、刘舍、卫绾、窦婴、许昌、庄青翟、田蚡、薛泽、公孙弘、李

  • 明朝大臣张至发简介:曾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风云人物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 刘英媚: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嫔妃,她的一生经历了哪些荒唐事?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风云人物

    刘英媚,宋文帝刘义隆第十女,南济阴太守何迈和宋前废帝刘子业的妻子。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废帝刘子业即位后,何令婉已死。废帝在宣其姑母新蔡公主入宫见面时竟然发生关系,从此对她相当宠爱,不愿意让她回家。于是杀一宫婢送到何家,谎称新蔡公主在宫中暴毙。接着,又称公主为宫人谢氏

  • 刘洎:唐朝时期宰相,遭到褚遂良诬陷被赐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风云人物

    刘洎,字思道,唐朝时期宰相,南梁都官尚书刘之遴曾孙。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洎出身于南阳刘氏。隋末曾为萧铣政权的黄门侍郎,降唐后历任南康州都督府长史、给事中、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丞、黄门侍郎、侍中,封清苑县男,以直谏著称。刘洎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魏王李泰,并在太宗东征时辅佐太子李治

  • 诸葛亮不支持刘备打东吴吗 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风云人物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讨伐东吴,为何不带上诸葛亮?并非诸葛亮不支持伐吴那么简单!本质原因乃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夷陵之战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刘备走向人生巅峰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刘备首次在正面对战中击败了曹操,取得了汉中大捷!然而,这一年也是刘备人生最

  • 雍正帝之领导力有多强?学习一下雍正皇帝的“阳”面帝王之术!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雍正,风云人物

    雍正皇帝是一位颇有争议之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位“热门”的历史人物,他的皇位继承、政治手腕以及暴毙身亡都是历史争议之“悬案”。然而,除了这些茶余饭后之谈资悬案之外,我认为雍正皇帝有很多更值得我们读史人关注之处,例如作为一位领导人运筹帷幄之能力,这方面之学习更符合我们以史为鉴之读史初衷。说起雍正皇帝,留

  • 卫青为什么能被皇帝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风云人物

    卫青为什么能被皇帝重用?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卫青是个出身卑微的穷小子,但是以后却成功逆袭被皇帝重用的将领,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接下来就给大家介绍介绍。为了让自己的政权不受匈奴人的破坏,各代君主都采用了相对的办法,比如秦始皇嬴政修建长城,以及西汉年代的和亲。直到卫青的出现,匈奴在很多

  • 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生了什么事情 曹操为什么越来越不行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风云人物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官渡之战,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官渡之战后,曹操为什么越来越不行了?官渡之战,可以说是曹操一生中最亮眼的时刻了。以区区7万人马大败了袁绍70万军队。虽说这70万军队有注水猪肉之嫌,但是翻曹操个2-3倍应该是问题不大的。战术大师李云龙师长曾经说过,一个军打赢一个师,那根本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