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是《射雕之武穆遗书》
作者:古庙青灯
简介:一个形意拳爱好者,重生在射雕的世界里,成为岳飞的后人。
更多1条
为什么战国时期的故事,金庸从来都不写?
读一半的武侠故事无非就是跟着主角体验绿林间的快意恩仇罢了,虽能够圆咱们的武侠梦,但说得直白一点的话就是这样的情节难免“显得小家子气”,仿佛舞台就是几个门派,打来打去就是那些人,而金庸笔下的武侠故事固然也难逃一些武侠小说会存在的通病,比如《射雕英雄传》中“曲家酒馆小剧场”的情节就很扯淡,武林中几乎百分之九十的高手都刚好来到这,岂不荒谬?但从整体格局上来说金庸作品还是要显得高档多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金庸在武侠的故事中加入了历史元素。
一、武侠与历史交融
在武侠的故事中加入历史元素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先从缺点说起,对于一些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改编一定要格外谨慎,否则会被戴上不尊重历史的帽子,其次是历史元素的加入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作者的想象力,毕竟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结果是不可更改的,作者要做文章就只能从过程来入手。
比如说《倚天屠龙记》中提到郭靖最终是战死在襄阳城,对于郭靖之死,金庸完全是一笔带过,只是交代了一个结局而已,至于他是被何人所杀并未交代,这合理吗?作为一位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中都有重要戏份的主角来说这样一个结局其实是不太合理的,但这事能够细写吗?郭靖身怀九阴真经的武功,又有降龙十八掌、左右互搏、上天梯等绝招,试问天底下哪有人是他的对手?然而他的死却又是注定的,因为襄阳城在历史上就是一座注定被攻破的城池,郭靖决定守卫这里,就注定悲剧结局,这就是历史元素对武侠故事带来的限制。
不过历史元素的加入也会为武侠的故事带来全新的读感,一种史诗感,尤其是将金庸的多部作品连在一起来读便不难发现这种感觉。
比如《天龙八部》的故事设定在北宋哲宗时期,在剧情上承接此作的就是后续的“射雕三部曲”,而从时间顺序上来看旧版的《天龙八部》中并无萧峰传功给其他丐帮弟子的描述,所以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本该失传,为了让剧情通顺,金庸是在新修版《天龙八部》中加入了萧峰传功虚竹的剧情,让《天龙八部》与“射雕三部曲”的关联更加紧密,武林间的传承变得肉眼可见,仿佛这不是武侠,而是平行时空的另一段历史一般。
二、金庸的武侠史
可以说金庸笔下“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这十五部作品都是有时代背景设定的。
比如《越女剑》的故事设定在春秋时期,《天龙八部》在北宋哲宗时期,《射雕英雄传》在南宋理宗时期,《神雕侠侣》承接《射雕》,《倚天屠龙记》在元末明初,《鹿鼎记》在清朝康熙年间,至于年代不明确的《侠客行》与《笑傲江湖》等作品其实也不难推算时代,比如书中出现武当派、独孤求败这些关键元素,就能够推断至少是在《倚天屠龙记》之后,自然就是明朝之后的故事了。
所以金庸笔下的武侠史是不完整的,自春秋往下还有上千年的时间空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的故事都是空缺的,不过咱们不扯远了,就聊聊本该在剧情上承接《越女剑》的战国时期的故事为何没被写出来吧。
三、《越女剑》中埋下的漏洞
《越女剑》的故事算得上是短小精悍,阿青、范蠡的形象也是深入人心,甚至主角阿青还被视为金庸笔下最强的角色之一,她那一套越女剑法是让她能够一人力挫一千剑士一千甲士,着实是强。
从故事整体来看,《越女剑》其实就讲了两个典故,即“三千越甲可吞吴”和“西子捧心”,不过这两个典故都是以武侠的角度来展现,越甲吞吴改成了是因为习武士偷看了阿青舞剑的影子后剑术高超才达成,西子捧心原本是因为西施有心痛病,金庸笔下却改成是阿青剑气所伤,这样的改动颇有几分浪漫色彩,然而其中也埋下了无法创作战国时期故事的漏洞。
问题就在于“越国武士习得阿青剑法”这件事,书中提到:“八十名越国剑士没学到阿青的一招剑法,但他们已亲眼见到了神剑的影子。每个人都知道了,世间确有这样神奇的剑法。八十人将一丝一忽勉强捉摸到的剑法影子传授给了旁人,单是这一丝一忽的神剑影子,越国武士的剑法便已无敌于天下。”
再加上后来习得这剑术的越国武士数不胜数,这么多“无敌于天下”的高手存在,越国又如何会被灭呢?若写了战国时期的故事,只怕一统天下的都不是秦始皇,而是“越始皇”了,所以这段故事没法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