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皇帝的新装》有什么寓义,在传统文化领域对人们有什么启示?

《皇帝的新装》有什么寓义,在传统文化领域对人们有什么启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553 更新时间:2023/12/13 13:20:22

《皇帝的新装》这个安徒生童话故事描写两个骗子和皇帝的故事,骗子很好地利用了皇帝的虚荣和愚钝,用虚无缥缈的空话巧妙地绑架套牢锁死了皇帝的虚荣,让皇帝出丑原形毕露的故事。

其实《皇帝的新装》这样的寓言故事很适合中国文化的特征,在人治皇权的时代,我们不断地演绎着这样的故事。赵高搞指鹿为马,于是大家都说鹿就是马,那是没办法的架局,你不得说真话,因为说真话会掉性命。

宋朝皇帝个个都是玩弄《皇帝的新装》的高手,宋真宗赵恒为遮掩他“檀渊之盟”的丑,而联合朝廷乃至全国导演了一出戏,“檀渊之盟”本是宋朝对辽的战争中占有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因为怕辽而签了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宋每年贡献辽真金白银三十万以买一时平安。为了掩盖这样的耻辱,赵宋三代领导人用通过封禅泰山引开官僚和民众的注意力,伪造假借天帝托梦“天祥之兆的降临”,于是想通过封禅,皇帝威名就远播了,江山就合法稳固了。于是大家跟着赵宋三代一起演戏,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花了七十多天,不理朝政,只为演好《皇帝的新装》这部戏。只是大家心知肚明而已。这为后来给宋江山带来无限灾难埋下伏笔。

中国古代受异族迫害之酷毒莫过于宋,而这样的《皇帝的新装》精神胜利法也以宋以后为盛。宋太宗是亲征辽人中了辽人的箭而崩的。徽钦二帝被金人掳去后,转徙沙漠中,极受人间奇耻大辱。元朝杨琏真珈发掘南宋会稽诸陵,窃取珍宝。以诸帝后的骨殖,杂牛马骨筑白塔而埋之,并截取理宗顶骨为饮器。这对于中国汉民族的巨大侮辱。所以那时宋遗民莫不引为最切齿的深仇,最痛心的纪念,与元人几有不共戴天之慷慨。但他们实在不能用实力来报复,只好先造一个“冬青树”的传说,后造一个元顺帝为宋末帝瀛国公血胤的传说来安慰自己。意淫蒙古统治者为汉族人私生子来做自我安慰吧。

到了清朝,中国再次沦为外族人之手,清初叶诸帝几乎无一不出于汉种的谣传。顺治是关东猎人王某的儿子,系清太宗妃子与王某私通而生的。雍正是卫大胖子的儿子,清圣祖微行悦卫妾之貌迎入宫,而不知她已有了身孕。乾隆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正所谓《狐猫换太子》的民间故事。乾隆南巡,驻跸陈家安澜园,得知其事,想恢复汉代衣冠,幸太后力阻不果。所以前人清宫词有“衣冠汉制终难复,空向安澜驻翠蕤”之句。想不到战国吕不韦以吕易嬴的故事,这时竟成这样广遍的复写。无论宫闱深秘,外人不易知闻,即以血统换易之巧而论,也太远于情理。但我们老祖宗为什么要造这种谣言呢。我想无非为了这种谣言一面既可以快意于异族统治者帷薄之羞,一面又可以自欺欺人地缓和自己失败的创痛而已。这就是中国人的阿Q精神最拙劣的表演。

到了民国,中华民族再一次进入了危难时刻。日本人一个多世纪酝酿意图吞并中国的阴谋全面败露,露出日帝狰狞的原本。日本为了麻痹控制中国民心,一边全面进攻中国,一面宣传中日同文同种。结合汉奸们大力营造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之类。所以秦始皇时代徐福携八百童男童女东渡日本留下的种,这样的无稽之谈着实让国人无比欣慰。精神胜利着。今天,所谓的日本人为中国人之种仍然在鼓舞着部分中国阿Q们。

我们为什么总是不加思索地迎合某种本质是虚假的东西,而总是不通过自己的大脑的过虑。在中国,也许用自己的大脑思考问题比跟风跟潮流走更具风险。没有人更比中国人更适合做《皇帝的新装》演员了。回想二十多年前,那是中华神功最盛兴时,当然一些大学也被神秘气功所侵染着。那可是举国流行的神秘文化。老师同学说发出外气(内功外发),大家都说收到了一股热流传遍全身。有同学更神,说被同学发出的功力治好了感冒。但每个人心知肚明,都怀疑发出的功倒底有问题,只是大家不敢说真话。你说了真话,你就不合群了。这样更助长了歪风邪气的流行。

一个文化氛围决定了一个国家民主的特性,如果说假话比说真话更有利益,那么这样的社会必定到处弄虚作假,人云亦云。这样的社会必定是骗子成灾,大话假话成风。当然,面对世间万物,究其真理事实必定有所学问,有所困难的。有人说中国人都不老实,其实我们为了团结绝大多数同胞的感情和友谊,我们无比畏惧地喝下大碗大碗的苦酒,我们为了营造气氛而一支支地吸入有毒烟草。哥们一起喝酒谈笑,如席中有一权威大佬久经社会阅历而又有所成绩。他说这酒淳厚,力劲,席中兄弟必定补充说此酒好,喝多少不上头,就是喝不醉,醉都不上头!真不知“上头”为何物,只缘身在酒肉中。酒精本无好与坏,真话假话看风向,驶好陀就是。

我们为了讨好领导和朋友,说尽多少违心和马屁之言。如果给个机会,我们恨不得把领导吹捧到天。脸皮厚,说假话,那都是家常便饭。《皇帝的新装》这部戏在中国社会永远演绎不完笑话。

他如同我们的阿Q精神一样,一直都伴随着我们的民族演绎着繁荣多变、精彩绝伦的人情世故人间戏剧。有人说中国人喜欢演戏,世界戏剧不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的,西方英国的莎士比亚是真正的戏剧大师,鼻祖人物。但西方人的戏剧早早地进入了垃圾桶。而中国现在仍然有人如怪兽般地发出“哇哇”叫声那必定是我们的国宝京剧了!正如中医和风水一样,说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赵高指鹿为马和皇帝新衣有共同点吗?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朝堂之上,赵高让人牵来一鹿,对二世说,陛下看这是多么肥壮的一匹马呀,二世熟视良久,摇晃着脑瓜子,丞相错了吧,好像一只鹿呀。赵高说,你已经昏瞀到这程度了,还能处理政务么,以后你就在内殿养尊处优,凡事交老奴处理。二世茫茫然,赵高说你若疑惑,可问这些大臣,看哪个人说是鹿。众大臣多言是马,也有几人嗫嚅的说鹿

  • 皇帝的新衣。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新衣》是安徒生写的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一对骗子为皇帝做新衣,把新衣吹嘘得非常漂亮,并说只有聪明人才能看见新衣的漂亮,愚蠢的人是看不到的。皇帝和恭维皇帝的人们都说看见了新衣的漂亮,只有一个小孩揭露出皇帝其实什么都没穿。这就是故事的梗概。《皇帝的新装》不是偷窥欲望引起的集体说谎,而是避害心理与迷

  • 谁能给我《皇帝的新装》的故事原文。谢谢啦?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有一天,他的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种布不

  • 《皇帝的新衣》里,两个骗子利用了皇帝和大臣的什么心理才施骗成功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虚荣心是关键。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和大臣们的共同特点就是虚荣心严重。他们相信,为了自己的名声和地位,皇帝和大臣们会不顾眼前的事实去附和骗子们荒唐的说法和荒谬的逻辑的。而结果也正如他们所料,所以才施骗成功。先说商周普遍崇拜的颜色,战国邹衍曾在五德始终说里提到了五行相克相生的理,“五德从所不胜,虞土、夏木

  • 《皇帝的新装 》故事梗概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特别喜欢穿得漂亮。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有一天,京城来了两个骗子,自称能织出一件很特别的衣服: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怕百姓说他愚蠢,最后,就这样光着身子参加完游行大典。《皇帝的新装》缩写过去有一皇帝,有爱穿新装的癖好,每小时都要换一套衣

  • 皇帝的新衣 梗概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这个有趣的童话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奢侈的国王每天只顾着穿衣服,不管其他任何事,最后竟然还受骗,什么都没穿去游行!没有人去揭穿谎言,甚至还夸耀,最后一个孩子天真的一句话才结束了这场闹剧。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

  • 《皇帝的新衣>主要内容<急急急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两个骗子请皇帝穿上了根本不存在的新衣服.皇帝和他身边的人谁也没有看见新衣服,可是都怕别人说他们愚笨,更怕别人说他们不称职,就一起撒谎,违心地欢呼赞美.这个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笨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 你在成年后,对《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有哪些新的认识?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我是文子心语,很愿意回答这个问题。《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原本是从中世纪西班牙民间故事移植而来。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也曾在其戏剧中运用过这个素材。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着一件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

  • 微子去殷 啥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商帝乙的长子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哥哥,他看到纣王十分无道,屡次规劝他,纣王十分恼怒,但是又不好杀自己哥哥,于是就不听劝谏。微子启没有办法,只好把商朝祖先的牌位全部带走,离开了商纣王,投奔周武王,这就是著名的“微子去殷”的故事,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微子启得到了优厚的待遇,他被周武王封于宋,爵位是公爵。后代

  • 封神演义讲什么(是谁将双方战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发生在商周时代,周的武王讨伐商纣王的故事。主要是讲姜子牙为首的阐教门人与保护商纣王的以申公豹为首的截教门人战斗的故事。主要以道教为主,中间有些许历史人物和佛教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