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商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如题 谢谢了

商朝最后一个皇帝是谁?如题 谢谢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570 更新时间:2024/1/16 20:17:04

商无皇帝,赢政是世界上第一个皇帝,殷纣是商朝最后的一个诸侯王

商朝没有皇帝,皇帝是秦始皇时候才开始出现的词语,以前只是称王。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是纣。

商朝最后一个君主是谁

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叫子受(子是他的姓,受是他的名,他又叫纣,一般人叫他商纣),也叫辛.据说后来他在露台也造了一个大池子,全装满了酒,肉挂满了整个宫廷,叫做酒池肉林.殷纣昏庸.残暴,重赋杂税.酷刑罪罚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八方诸侯纷纷撑旗起义,英雄之中最得民心者当属周武王.顺民意.行天道,时机已经成熟.周武王决定去打倒暴君纣王.他昏庸无道,贪图享受,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还重用奸臣.他手下有两个臣相一个叫费仲、一个叫尤浑,他们对纣王的暴政十分支持,对纣王的想法总是百依百顺...商朝的最后一个皇帝纣王也造了一个高千尺,方圆好三里的鹿台,里面牙床玉廊、精美绝伦,再来点靡靡之音,与妲己大跳贴面舞,直乐得亡党亡国.

商王朝由汤建立,到纣亡国,共传17代,30王,立国约600年。

商朝的最后一个帝王纣,真的那么可怕吗?

中国历史上的暴君商纣到底有多残暴商纣王,名叫帝辛,是商朝最后的一位君主。“纣”是“残义损善”之意,“纣王”是后人对他的贬损评价。史书上记载的纣王的罪行有:沉溺酒色,奢糜腐化。据说,纣王喜欢饮酒,他凿地为池,池中注酒,酒上行船。纣王同姬妾宫女在池上一面划船,一面饮酒作乐。据说,他在宫内竖起像树林一样的木桩,上面挂满烤熟的、煮熟的、烧熟的肉,叫一些陪伴他的俊男靓女光着身子在这“肉林”里疯打疯闹。饿了就吃,吃了就玩,没昼没夜。据说,他还大兴土木,花了七年时间,造了一座鹿台。地基三里见方,高都超过百丈。他把搜刮来的金银珠宝和美女们聚集在台上,宴饮狂欢,长达七日七夜,以至君臣姬妾都忘了日月时辰。残忍暴虐,荼毒四海。据说,他行炮烙之刑,就是用炭火把中空的铜柱子烧红,然后叫被残杀之人在上面爬行,烙得皮焦肉糊而死。据说,他为了观察正在成长的胎儿什么样,竟残忍地让人剖开孕妇的肚子,流尽鲜血,痛苦死去。他想知道冬天光脚过河的农夫为什么不怕冻,竟叫人砍掉他的双脚,砸骨验髓。还有什么宠信奸臣,重用小人,不敬祖先,不信忠良等种种罪行,令人罄竹难书。后来,纣王失去士气和民心,终于被武王打败。他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他的妻子妲己也被武王送上了断头台。商纣王真的会这样残暴么?据说孔子的学生子贡曾怀疑过。认为是有人故意把天下的罪恶都加在他的头上。近代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在考察了商纣王的七十多条罪恶发生的次序之后,发现他的罪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加越多。也就是说,是后人编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大打了折扣。那么,为什么要有意丑化商纣王呢?原因之一是他的政敌别有用心的宣传。如此奢侈腐化,暴虐荒淫,镇压反叛,剪除异己,这是一切帝王的共性,并非商纣王独有。这些劣迹为什么表现在商纣王身上就那样骇人听闻,令人发指?应该说,是他的政敌在搞丑化和宣传。“胜者王侯败者贼”,灭掉商纣王的西周帝王们,后来的御用文人们,怎样说他都不为过,那就根据政治需要随便编排吧。原因之二是把罪恶之源引到女人身上。妲己本来是纣王剿灭苏部落的战利品,也是纣王的玩物。可是,武王伐纣后一千年的《列女传》把劣迹都归于妲己一人,这就是“女祸亡国论”。其实,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本性凶残的帝王我行我素,独断专行,并不受女人所左右,怎么一旦亡国灭身,就把女人当成替罪羊了呢?于是,夏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唐明皇有杨贵妃,仿佛没有了这些女性,他们就会“天子圣明”了。因此,在商纣王的故事里掺和着妲己,既是小说家的调味品,也是封建文人为昏君开脱、愚弄人民的阴暗心理的表露。原因之三是抹杀商纣王的历史功绩。有些书中记载,商纣王博闻广见,思维敏捷、身材高大、膂力过人。他的才智足以对复杂的事情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他的气力足以托梁换柱、徒手杀虎。他一手抓九条牛的尾巴,往后一拉,九条牛只有向后倒退。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当时的东夷常向商朝发动进攻,掳去大量百姓作奴隶,对商朝是个威胁。纣王的父亲乙就和东夷大战一场,但没有取得胜利。纣王登基之后,铸造大量武器,亲率大军出征东夷。东夷各部联合起来进行抵抗,担当不住纣王的攻势。纣王一方的箭镞是青铜制造的,精巧而锋利、射程远、杀伤力大。两军对阵时,东夷的军队一批批倒了下去,被纣王指挥的商军一阵冲杀,层层包围,大部分做了俘虏。据说,商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一直打到长江下游,降服了大多数东夷部落,俘虏了成千上万的东夷人,取得大胜。从此以后,中原和东南一带的交通得到开发,中部和东南部的关系密切了。中原地区的文化逐渐传播到了东南地区,使当地人民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了生产。实事求是的说,这个历史贡献,应该记到纣王身上。

历史上确实是有这么个人,而已相当残暴,至于到底有多残暴无从考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纣王宣姬昌入朝歌,最后却放他回了西岐,难道姬昌有什么特殊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纣王之所以把姬昌放回西岐是因为纣王忌惮姬昌的权势,因为姬昌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侯爵,而且他为老百姓做了好多事情。纣王也害怕老百姓们因为姬昌起兵造反,所以他为了稳住朝局为了国家的发展,不得不把姬昌放回国内。纣王想在人民面前树立一个宽容的形象。商朝的诸侯国不只有西岐一个,如果他扣押姬昌的话,

  • 纣王为啥不敢杀姬昌?他有什么背景?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西周的西边是戎人的势力,假如纣王杀了西伯侯,西周一怒之下肯定会和戎人合作的,戎人骁勇善战,到时候商朝就会很危险,由此可见,当时的纣王还算有点脑子。一、西周比较强大我们在封神榜中可以了解到,西伯侯姬昌擅长占卜,并且西周是四大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商纣王本来就很忌惮这四个诸侯国,西周应该是他最头疼的

  • “从前,纣王在里囚禁着周文王,又杀了文王的儿子伯邑孝,烹熟了让他吃。这段话向我们表明了什么道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这段话向我们表明了,在封建社会的君主如果荒淫无道的话,百姓是很受苦的。很不幸的。这句话说明了商纣王是非常的残暴的。他杀死了太多的人了,太烦人了,他的灭亡是必然。

  • 你最喜欢封神演义里的哪些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冰冻岐山的那段非常好看。开始的时候天气热的不得了,不过姜子牙不仅不叫他的军队避暑,还发给军队棉袄。这让士兵和将领们大惑不解。就连纣王的军队也对此嗤之以鼻。后来傍晚时分,姜子牙作法,硬是将夏天变成了冬天。纣王的军队因为远途而来,也没带必须的避寒之物,因为他们根本想不到在炎炎的夏天气温会降到零下几十度,

  • 纣王明知放虎归山留后患,但纣王为何还不杀了姬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纣王明知道放虎归山留后患,但他还是没有杀掉姬昌。那是因为纣王考虑的很多,他需要用姬昌去为他镇守边疆,抵御戎人。电视剧《封神榜》中就向人们描述了武王伐纣的故事,很多人都认为,纣王是一个昏庸残暴的君王,但其实纣王是一个很有思想谋略的人,当时商朝有很多附属国,其中西伯侯姬昌也是向商朝臣服的,还有东伯候,南

  •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周武王当兵讨伐,取得了很大的战国,直逼商朝国都,于是他在自己建的露台上面自焚了,带着很多很多的宝物。帝辛(?—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帝辛因其母为正后,故得以立为嗣子。

  •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帝辛叫纣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辛名受,“天下谓之纣”,人称殷纣王。为帝乙少子,以母为正后,辛为嗣。帝纣天资聪颖,闻见甚敏;稍长又材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欢心。时帝乙都沫已十有七载,帝乙崩,帝辛继位。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国之君。werr3gg

  • 商朝的部队为何一天之内就被周朝打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知道为什么古代的教科书中一直称周文王是最完美帝王么?因为他只是西伯侯时,只有一个县那么大点领地,但是其他地方的农民不远千里的要跑到西伯侯那去打官司,因为天下人都知道西伯侯公正,可是很多人一到西伯侯的领地,发现这里的人都互相礼让,田地不分垅划界,有争议时都会让着年纪大的人,再想想自己是为了鸡毛蒜皮的事

  • 姬昌是用什么方法骗过纣王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姬昌先后征服了犬戎、密须、耆国,实力暴涨。与此同时,纣王开始走下坡路。王叔比干说:大侄子,你再这么搞下去,我们大商集团迟早要破产。纣王说:老叔,你说得太有道理了,我不听!丞相商容说:商总,民怨沸腾呀!纣王说:你不说,我正要找你呢!我问你,在咱们大商集团,咱俩到底谁是老板?商容说:当然是你了!我就是一

  • 商汤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姓名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汤见伊尹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