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箕子发现商纣王的生活越来越腐败,便经常通过宫中的侍从打听消息。一天,他问侍从:现在,纣王吃饭时还用竹筷子吗?侍从说:不再用竹筷子,已经改用象牙筷子了。箕子说:用象牙筷子,还会再使用陶碗吗?必然要配玉器啊。用象牙筷、玉器皿,还会吃一般的饭菜吗?必然要吃山珍海味啊。吃山珍海味,还会住苇草屋子吗?必然要盖楼阁啊。侍从说:你分析得很对,现在大王正准备盖楼阁呢。箕子说: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由此可知,商朝怕是不会长久了。
人生智慧:有时候,细微的东西往往反映事物的发展本质,代表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忽视不得的。
在生活观念上,越是细微的追求,越是反映观念的本质。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应该慎重行事啊。不然,就会差之亳厘,失之千里。
辛弃疾的小故事
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迁都燕京之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再也忍无可忍,终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支队伍是山东境内揭竿起义的一支队伍,领头的耿京是一位农民出身的济南人,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义举,时年22岁的辛弃疾,也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很可惜的是,在这一时期,年轻的辛弃疾并没有机会在军事舞台上展现他的过人才华,当时,义军首领耿京对这个前来投军的秀才并没有过多的青睐,只命他做了一名无足轻重的文官,掌管文书和帅印。在军队里任文官这一年,出了一件事,终于令耿京对辛弃疾这么一个文武双全的秀才,从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觑。事情是这样的,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个和尚,他的名字叫义端,是辛弃疾的拜把子兄弟,这个叫义端的和尚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和尚本身曾经也是一小股义军的头头,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别人,只得拿辛弃疾问罪。出现这样的事情,辛弃疾自己也是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了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时候,那义端和尚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个箭步窜了出来,一刀将那义端和尚砍下马来,那和尚一见是杀气腾腾的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说:“老兄啊,您饶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的变节份子,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