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波战争前492年前449年希腊与波斯帝国波斯帝国军事扩张希腊、波斯侵略战争双方参战兵力35万人,战船1400多艘。战争第一阶段(前492前479年)波斯军三次远征希腊,被希腊军队击退。前490年,波斯军队5万人,战船近400艘,第二次远征希腊,双方进行了马拉松会战。希腊军队以万余兵力应战,歼敌6400人,创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之一。前480年波斯军25万人,战船1000艘,第三次远征希腊。希腊联军10万人,战船450艘应战,大败波斯军,转入反攻。战争第二阶段(前479449年)希腊转入进攻,由防御性的正义战争转变为侵略战争,希腊大败波斯军。雅典从此成为爱琴海地区的霸主。
一幅壮锦故事的主要内容
1.主要内容:这个民间故事,是讲壮族老妈妈织了一幅美丽的装进,被红衣仙女拿走做样子,老妈妈让三个儿子去寻找壮锦。结果,老大、老二怕苦贪财,没有找回壮锦,老三办事认真,找回了壮锦,并且得到了红衣仙女的爱情,老大、老二变成了乞丐。故事赞美了劳动者巧夺天工的手艺,表达了不畏艰苦才能得到幸福的思想。2.该故事由著名民间文艺工作者萧甘牛搜集整理而成,最初发表于1955年《民间文学》的创刊号上,后萧甘牛又将其改编为电影剧本,该剧本曾获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获1965年卡罗兹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一幅壮锦》无论是从形式,还是从内容讲,都是一篇少有的民间优秀之作,可以说,它既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的瑰宝,因而,有不少学者在介绍壮族民间文学的成就时都提及该故事。在《壮族文学史》一书中,《一幅壮锦》的故事得到了详细的介绍,著者称赞故事中“大胆的幻想”,肯定其是“感人的艺术”,以为“这种幻想既是人们愿望的寄托,又是对劳动和斗争的赞美和歌颂”。在《中国民族民间文学》一书中,著者介绍了《一幅壮锦》的情节梗概,指出其既“歌颂了壮族妇女的心灵手巧”,也赞美了“勇敢”、“坚强”的品质。在《壮族文学概要》中,著者在陈述了《一幅壮锦》故事的情节梗概后,指出其:“用铺垫和衬托的手法,赞扬壮族妇女织锦的技艺”。《壮族文学发展史》中对《一幅壮锦》的故事做了更为详细的介绍,同时指出表现壮族人民群众的“愿望”,赞美、歌颂“劳动与斗争”是该故事的主题;“幻想性”、“浪漫主义色彩”是该故事的艺术特征。总之,《一幅壮锦》的故事以其积极的思想意义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而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已经有不少专著涉及该故事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