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12年,秦将樗里疾率领着秦、魏、韩三国联军共同伐齐,并且在濮水这个地方,大败了齐军。此时的齐宣王,那可以说是又急又恼,情急之下,他又把孟子请来;
寻求解决的方法:“先生,您倒是评评理,我本来是好心好意的来帮助燕国,可现在这些诸侯国却来打我,您倒是说说,这不是岂有此理吗?”
孟子看了看齐宣王,冷冷地说道:“商汤征战天下,各地的人民都期盼着他早点来,就像是久旱盼甘露一般。商汤所到之地,那民众是该种地的种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没有对当时造成任何的影响。
而现在燕国发生内乱,当地的百姓们都以为大王您能解救他们,所以才箪食壶浆的出来迎接。可我又听说,齐军在燕国是杀人越货,残害他们的老人,困顿他们的子弟,甚至还把他们的宗庙给毁了。
这天下诸侯本来就忌惮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如此的倒行逆施,不恰恰给他们一个讨伐大王您的理由么?您现在反倒问我是因为什么,这真是可发一笑啊。”
正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齐国以仁义之师自居,却行不仁义之举,最终落得一个被人口诛笔伐,打上门的结局。看来齐国这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结局,是在所难免了。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本篇是专门记述孟子议论军事和政治的短章。孟子认为:在战争中所讲究的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是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他阐述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决定于人心的归叛,而能否得到人心,又在于是否“得道”。
由此,他作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著名论断。文章开篇即用对比法提出了“人和”的中心论点,简明扼要,直触主题。
顶针的辞格,并列的句式,使语气直贯,文章递增,呈现出无可辩驳、不可逆转之势。摆出论点之后,紧接着,便用对比证明的方法逐层论证“人和”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释义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你看看所有朝代更替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