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 要求造弓难道不行吗

周瑜为什么让诸葛亮造箭 要求造弓难道不行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494 更新时间:2023/12/8 9:08:37

今天历史故事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草船借箭中,周瑜为何不要求诸葛亮打造十万支弓,而是十万支箭?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故事网小编一起看一看。

如果当年你给周瑜当军师的话,周瑜可能会夸你一句:“你小子还真是个狗头军师,咋和我想的一样一样的呢?”

如果在《三国演义》之中,诸葛亮回答在水上作战需要的是弓箭,而周瑜这个时候就说:“箭我这里有,烦请先生打造十万只弓来。”

你说这个时候诸葛亮会不会气得大骂周瑜:“周瑜,你**的,不按套路出牌。”

然后到了期限,诸葛亮没有按时交出足够的弓来,周瑜这个时候恐怕心里就乐开花了:“你个诸葛村夫,可被我抓住小辫子了。”从演义之中的情况来看,周瑜一直嫉妒诸葛亮,因此当时让诸葛亮立了军令状,假设没有按时完成的话就会杀了诸葛亮。

当然,这种情况实际也很有可能不太会发生,毕竟当时孙刘还是盟友,杀了诸葛亮可能会引起刘备集团的复仇,这是周瑜不愿意看到的,但是诸葛亮被周瑜一顿腹黑肯定是少不了的,这恰恰满足了周瑜的心理:我比诸葛亮聪明。

是把,多完美的计划,既然如此,那么当年周瑜要诸葛亮打造水上用具时为什么不要求诸葛亮直接打造10万弓来,而是要求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

弓和箭:一个是枪,一个是子弹

其实,周瑜要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的原因并非是因为东吴真的缺弓箭了,而是想要借故恶心一下或者趁机把诸葛亮杀掉也行。

你要想想,在水面上作战没有箭能行吗?在水上作战和路上作战不一样,水上作战由于船会一直颠簸,因此对于弓箭手来说是极为考验水平的。

因此要在水上作战就必须保持“火力覆盖”,这就用现在时髦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给老子炸”,因此这就是水上作战的要诀。

所以为什么诸葛亮说水上作战最需要的就是弓箭,同时在陆地上的士兵也可以发射弓箭间接来支援水上作战的士兵,因为这箭属于一次性消耗品,射出去没了就没了,少一只就是少了一颗打击敌人的子弹。

而弓则不同,弓就好比现代的枪支以及火炮等武器,这种东西在当时可是大量储存的,因为它不同于弓箭一般属于耐耗品,在古代一张弓可以射出成百上千万支箭才会刚刚报废,一般打仗都是先打造大量的箭在打造弓。所以在古代战场上只会出现缺少箭,而不会出现缺弓。

周瑜要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的本意并非真的缺箭,而是以此为借口杀诸葛亮,不过既然要让诸葛亮死总得要找一个信得过的理由吧?在大战之前,缺十万支箭的情况是真的有可能发生的,因为一场遭遇战就有可能消耗大量的箭镞。

而假设你说我需要打造十万支弓说不定人家会拿关爱“精神病人”的眼光来看待你。

打造十万支弓没有几年完不成

上文说了,周瑜要诸葛亮打造十万支箭的根本原因就是想要找一个借口来杀诸葛亮,可是这个借口呢又不能让诸葛亮看穿要借故杀他,而诸葛亮岂能没有看穿周瑜的险恶用心?

而假设真的要让诸葛亮打造十万支弓,万一人家诸葛亮不答应呢?要知道在古代打造一张弓绝非简单的事。

首先就是要保障弓的张力,在古代一张弓需要射出成千上万支箭,而弓箭的杀伤力是有什么来保障的?就是这张弓的弯曲度,很简单,就好比一个弹簧来说,它的形变最大,最后弹簧的力就越大,弓也是如此。

而除了张力之外,弓箭经过长时间的变形以及伸缩,它的内在也早因为经过千百次的形变内部发生了改变。

所以要打造一支弓箭,材料、锻造技术这些都是需要技巧的,不单单是打造好了就完事了,可以说在古代打造一千张弓就需要花费数年之久,而要打造十万张弓没有几十年的功夫还真下不来。

要打造十万支箭的时候诸葛亮能够看出这是周瑜有意在刁难他,要打造十万张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诸葛亮不会傻到明知道这是一个火坑就往里跳,

而周瑜也不会这么傻,既然要布置一个陷阱,这个陷阱自然要布置的高明一点,而不是要让诸葛亮一下子就知难而退。

而且更主要的是,这打造了十万张弓有啥用呢?难道就让东吴士兵拿着弓去跟人打架吗?没有箭镞的弓就和烧火棍差不多,在战场上就是送命的存在。

除了对于材料和锻造技术之外,十万张弓对于士兵也是一个考验,因为古代弓箭手是一个体力活,为了能够射的更远,伤害更大,大部分都是要求体力和臂力好的士兵来担任的。

因此在古代军队之中,弓箭手的人数是不会太多的,十万张弓就意味着需要十万个弓箭手,整个东吴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弓箭手,那这多余的弓拿来干啥?当烧火棍吗?

所以这就是周瑜为什么要诸葛亮只打造箭,不打造弓,一个是没用,另外一个是起码要给诸葛亮一个台阶下,杀他要让人心服口服。

否则让刘备知道了,这赤壁之战都不用打了,明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还要人去完成,这不是周瑜特地使绊子吗?孙刘联盟要打败曹操最主要就是因为有共同目标,曹操还没打来就先乱了,这不就直接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吗。

标签: 风云人物

更多文章

  • 吾粲:三国时期东吴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风云人物

    吾粲(?―245年),字孔休,吴郡乌程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吾粲初为县中小吏,后得县长孙河赏识,担任曲阿县丞,又升任长史,治理有声名政绩,与同郡人陆逊、卜静等齐名。孙权任车骑将军,征召吾粲为主簿,外任山阴县令,入朝为参军校尉。黄武元年(

  • 孙权和刘备都敢称帝 曹操为何始终没有踏出那一步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知道:孙权和刘备都敢称帝,为什么曹操始终不敢称帝?是因为他不想吗?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不是不想称帝,只不过是因为在他想称帝的时候被人临门一脚拦住了,在他好不容易把事情摆平后,他自己也就只剩一口气了,与其白白担个贼名,还不如立个牌坊,反正称帝的事有他儿

  • 魏冉:战国时期秦国大臣,一生四任秦相,深受宣太后宠信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风云人物

    魏冉(别名:魏厓、魏焻),号曰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宣太后异父同母的长弟,秦昭襄王之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他拥立了秦昭王,在秦国独揽大权,一生四任秦相,党羽众多,深受宣太后宠信,曾保举白起为将,东向攻城略地,击败“三晋”和强楚,战绩卓著,威震诸侯,后被秦王罢免,“

  • 有哪些与潘皇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是如何评价她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风云人物

    潘淑(?-252年),会稽句章人,是吴大帝孙权的皇后,吴少帝孙亮的母亲。和孙权是中国历代帝后中年龄差距较大的一对。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潘淑少时与姐姐俱没入织室,后得宠幸拜为夫人,其容貌和宠爱流传到后世,世称神女、江东绝色。太元元年(251年)、立为皇后。神

  • 弘曕被夺爵最后还被吓死,他到底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风云人物

    弘曕是雍正老来子,深得父兄宠爱,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由于弘瞻跪在弘历曾经跪的地方上,弘历便削夺了弘瞻一切职爵,最终把弘瞻吓死了。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弘历为什么要这样小题大做呢?弘曕的生母刘氏是个汉人,她是管领刘满的女儿。雍正七年,她以答应的身份入侍宫中,由于她“秉性柔

  • 司马彪:西晋宗室、史学家,勤奋好学但轻薄好色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风云人物

    司马彪(?―306年),字绍统,河内郡温县人。西晋宗室、史学家,高阳王司马睦长子。接下来历史故事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继叔祖父司马敏为孙,起家骑都尉。晋武帝时,历任秘书郎、秘书丞、通直散骑侍郎等职。光熙元年(306年),去世,享年六十余岁。曾作《九州春秋》《续汉书》80

  • 曹操生前最器重的三个大将是谁 有他们司马懿就不敢夺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知道:曹操生前最器重的三位大将,他们不死,司马懿就不会有机会夺权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是一个战乱的年代,但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经过的几十年的混战之后,天下终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其中以曹操的魏国实力最强。曹操账下的大将很多,不过他最重视的是

  • 李隆基和武则天有仇 李隆基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知道:唐玄宗与武则天有仇,为何还宠爱他的侄孙女?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武则天权力欲很强,为此,她不惜对自己的亲人动手。不幸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成为了她的孙子,小时候的李隆基饱受煎熬。父亲李旦每天活得战战兢兢,生怕母亲对自己动手。而李隆基的母亲窦氏,本是贵族,

  • 袁绍当初占据优势 袁绍最后为何会输给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知道:曹袁之争,占据优势的袁绍为何败北?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魏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一场东汉末年最精彩的战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袁绍起精兵十几万和率军不足三万的曹操在官渡展开曹袁势力的最终决战。只见袁军连营绵延数十里,而曹军却跟袁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乾隆生前对和珅如此宠爱 乾隆临死前为何不保护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风云人物

    还不知道:乾隆为什么不保护和珅的读者,下面历史故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乾隆死后没多久,嘉庆就刺死了和珅,最终和珅在狱中自尽身亡。乾隆生前为什么不保护和珅,乾隆宠信和珅不假,但是他也明白和珅是怎么样的人,他更明白如果和珅不死,政治天秤失衡,嘉庆也难以掌握实权,嘉庆杀了和珅既可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