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
溥仪生于1906年,是光绪皇帝的侄子。慈禧太后在临死前指定他为皇位继承人,3岁的溥仪登上皇位,成为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父亲载沣成为摄政王。
从1909年到1912年,溥仪做了3年皇帝。辛亥革命后,袁世凯逼迫溥仪下诏退位,但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并且生活依旧富贵。
雍正和乾隆谁的权力大?
清朝自努尔哈赤始,直到末帝溥仪,共延续国祚276年,传12位帝王。然而这12位帝王当中,若论实权最大的或许是乾隆。毕竟乾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经过祖父康熙,父亲雍正励精图治之后,乾隆时期满清四海升平,他完全能坐享其成。然而这12位满清帝王中谁更有心机?有一位皇帝,应该是当仁不让。
这位皇帝就是乾隆的父亲雍正。其实雍正在普通人的心中,或许形象较为冷酷无情。通过不少影视作品还有小说,将雍正描写得较为杀伐果决,甚至有些不通情理。然而通过不少的历史文献资料,笔者认为,雍正皇帝的心机或者说情商特别高。某些小细节上,他甚至能够想到常人所无法达到的领域。比如雍正皇帝为收集情报,曾经使用过一种密折制度。所谓密折制度,就是雍正给信任的下属发个皮匣子,配两把钥匙,皇帝一把,这位下属一把,从此这位大臣可以给皇帝发私人信件。
按常理度之,布政使这个职位虽品级不高,但手握实权,且需要与各部门有密切往来。换言之,黄叔琬或许有些政敌。如果我们是雍正,应该会不断的告诫黄叔琬,让他把官场内幕,或者说一些大臣是否有不忠的现象呈报上来。毕竟黄叔琬这个职位要和很多部门打交道,肯定会有些不为人知的内幕消息。然而雍正并未这样做。给予黄叔琬这个密匣之后,雍正很快亲手写了一封信,放入这个匣子中。这封信上的内容其实很简单,雍正希望黄叔琬不要拿特权要挟上司。同时如果他看到了官场某些不对的事情,切勿声张,一定要原原本本,将事情写下来放入密匣之中。
不到万不得已,他是不会直接使用这个特权。雍正通过这个方法,于福建、广东等地安插不少眼线。所以雍正可以说是,满清历史上最有心机的一位帝王。雍正之所以设立这个密折制度,本意还是想希望培养更多的眼线。通过朝中大臣互相钳制,保证权力平衡,然而雍正一方面培养心腹,同时要告诉这些耳目,没必要事事都上奏。必要时要学会装聋作哑,以便更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为了顾全大局,适当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雍正这样的心思,确实让人感到很恐怖。
几百年前的封建时代,作为九五至尊的雍正能有如此的心机,不得不承认,他或许是古代历史上最有城府的帝王之一。雍正也很好的做到承上启下,在他治下,满清迎来最大程度的发展。到了乾隆时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雍正在位期间最大的功劳。通过这小小的密折制度就能看出,雍正的心思非常人所能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