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中期的南诏帝国: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扶持南诏对抗吐蕃。但是不曾想到,发展壮大的南诏最终脱离了唐朝,并成为唐朝的西南强敌。晚唐时期,南诏国虽然衰落,但是西南地区也已经基本不在唐朝的掌握之中。
公元902年南诏帝国灭亡后,云贵地区持续动荡,政权更迭频繁。直到937年,大义宁国的权臣段思平篡位自立,建立了大理国,西南地区才安定下来。段思平就是大理的开国皇帝大理太祖。
大理国与北宋王朝和睦相处了一百多年后,国内发生了权臣篡位:大理的兴宗段思廉(太祖段思平玄孙)在位时期,大臣高智升掌握朝政。被逼走投无路的段思廉在位20多年后,最终出家为僧人。段思廉以后的历代大理皇帝均受制于高氏家族。高智升死后,其子高升泰在公元1094年篡夺大理的皇位,自立为帝,建立“大中国”。
历史上将段思平到段思廉这段时间的大理国称为前理(937-1094)。前理一共传了1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段思平、段思英、段思良、段思聪、段素顺、段素英、段素廉、段素隆、段素真、段素兴、段思廉、段廉义、段寿辉、段正明。
后理国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1096年,高升泰去世。他死后,高氏废除了“大中国”这个国号,退位还政于段氏。高升泰之子高泰明拥立段正淳为帝,他就是大理国的中宗皇帝。历史上将段正淳到段兴智(段智兴与段兴智相区分)这段时间的大理国称为后理(1096-1253)。1253年,末代皇帝段兴智在位时期,大理(后理)被蒙古所灭。后理一共传了8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段正淳、段正严(段誉)、段正兴、段智兴、段智廉、段智祥、段祥兴、段兴智。
高氏家族虽然还位于段氏子弟,但依然掌握大理朝政,一直到大理国灭亡为止。段正淳之子段誉(段正严)在位时期,大理国达到极盛,其疆域东到贵州西部,西达缅甸一带,南抵越南北部,北至四川西昌地区。
段智兴(大理宣宗)执政时期,在国内大兴土木,营建佛寺,导致国家处于衰落。后来继位的大理神宗皇帝段智祥励精图治,扭转了国力的衰微,只是当时蒙古已在漠北草原崛起,大理国的中兴也只是回光返照罢了。
大蒙古汗国崛起以后,先后攻灭西辽、西夏、金国,并从公元1235年(蒙古因为“端平入洛”事件开始大举南侵)不断入侵大理的邻国南宋王朝。由于南宋王朝据有长江天堑,又展开了充足的防御,因此蒙古军队一时难以得利。后来,窝阔台汗改变了主意,他打算开始从西部进军,先灭大理。蒙古逼降吐蕃以后,终于在1244年借道攻击大理。在蒙古的攻击下,风雨飘摇的大理国几乎灭亡。当时窝阔台汗突然去世,蒙古军队也见好就收,撤退回了北方。
1253年,忽必烈再次率蒙古铁骑从四川南下,全力攻击大理。蒙古军队分三路从金沙江长驱直入,先后击溃了大理的各地守军。1254年,忽必烈在昆明俘虏了大理国的末代皇帝段兴智,大理就此灭亡。元朝时期,忽必烈在大理国的故土上设置了云南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