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帝王一般会有三种不同的称号,分别是尊号(徽号)、谥号、庙号。尊号(徽号)是生前由群臣奏上,谥号则是帝王去世后拟定,庙号则为供奉君主灵位的宗庙称号。
其中的谥号用字基本上是根据谥法用字表中的字来经过组合得到的,一般没有重复的字。当然尊号(徽号)和庙号用字不完全按照谥法用字来定,尊号里甚至可以有重复的字。早期的谥法用字来自《逸周书谥法》,这些字包括:
神、圣、帝、皇、王、君、公、侯、简、文、武、恭、明、钦、定、德、襄、厘、宪、献、懿、孝、考、齐、康、成、穆、顷、昭、胡、刚、静、平、景、贞、威、祁、桓、思、惠、慧、元、庄、夷、怀、敬、丁、烈、翼、肃、戴、灵、殇、隐、悼、剌、荒、愍、哀、幽、魏、炀、甄、圉、宣、使、悫、勇、商、誉、度、安、白、声、厉、知、糠、质、戾、良、丑、莫、类、躁、顺、感、忠、赶、携、绍、坚、直、正、夸、长、克、爱、抗、节、比、易、缪、厚、匡。
后世在这些字的基础上进行增删和总结,选取了其中的九十五字作为常规用字,同时按照用字的褒贬分为美谥71字、平谥7字、恶谥17字。太平兴国八年八月,宋太宗诏命在原有的95字基础上再增加55字,其中美谥增加到100字,平谥增加到20字,恶谥增加到30字。实际上后世帝王的谥号主要还是从100字里面挑选。明代规定皇帝谥号为17字,那么理论上的谥号组合就是100*99*98*...*84种组合,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所以字数肯定够用。
皇帝谥号含义?
根据死者的生平事迹表达褒贬之意,所谓“劝善戒恶”。
1、其中有褒扬的,比如,民无能名曰神(如宋神宗),经天纬地曰文(如汉文帝),克定祸乱曰武(如汉武帝),博闻多能曰宪(如唐宪宗),等等;
2、有批评的,比如,乱而不损曰灵(如周灵王),好内远礼曰炀(如隋炀帝),动祭乱常曰幽(如周幽王),等等;
3、有表示同情的,比如,恭仁短折曰哀(如汉哀帝),在国逢难曰愍(如晋愍帝),年中早夭曰悼(如周悼王),短折不成曰殇(如汉殇帝),等等。
古代称呼皇帝一般都用谥号?
唐朝之前皇帝称谥号,唐朝之后皇帝称庙号,而这两者的转折点是一个人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武则天。而要想搞清楚这里面的来龙去脉,就必须弄清楚谥号跟庙号的含义跟区别。
谥号是帝王、诸侯、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前事迹及品德,给予一个评定性的称号以示表彰。根据《逸周书谥法解》中的记载:“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可知,谥号应当从西周时期就形成了。
武则天给李世民加谥号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因为这位女皇帝做事极其地不按套路出牌。她在唐高宗去世以后,给自己的丈夫的谥号是“天皇大帝”,她在去世时的遗命中让儿子唐中宗李显给自己拟的谥号是“则天大圣皇后”,依旧是不走寻常路。
谥号年号庙号起源时间?
谥号是古代皇帝皇后妃嫔太子或贵族大臣死后后代(礼部官员决定)的称号,起源于西周时期。
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为方便纪年,以皇帝在位时期所经历的大事纪年。如汉武帝有一年猎获一只白麟,便将下一年命名为元麟。自明太祖朱元璋继位后,后代的皇帝在位期间只用一个年号,便以这个年号称呼皇帝。如永乐帝朱棣,乾隆帝弘历。
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的称号。如开国皇帝多称xx祖,而后面的皇帝的庙号多称xx宗。宋太祖赵匡胤,唐太宗李世民。庙号源自西周时期。
谥号出现的最早,年号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庙号则是从唐太宗时期开始的。君王的称呼其实蛮多的,我们就拿李隆基举例子吧,我们都知道唐明皇和杨贵妃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我们也都知道唐玄宗拨乱反正,恢复李唐天下,并且开创开元盛世的壮举。但是偏偏有的人不知道唐玄宗就是唐明皇,而唐明皇就是李隆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