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将印称“玺”,据史载是以蓝田玉镌刻,上雕螭虎纽饰,印文是李斯所书小篆,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也有说“受天之命,皇帝寿昌”的,已无法考定。汉代,刘邦攻下咸阳,夺得秦始皇“玺”而象征得到了政权。始皇“玺”,被汉高祖刘邦封为传国玺,凡新皇帝即位,首先要接受此印章,皇位才算合法并得到臣民的承认。自此,传国玺成为真命天子的标志和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王莽篡汉就以“逼宫夺玺”的手段得到玉玺,篡位的计划才算完成。这一枚传国玉玺传至汉献帝时丢失,但汉代以后还有不少朝代的皇帝仍以拥有秦始皇的传国玺印标榜自己是正统皇帝。魏晋及南朝刘宋“六玺”的使用范围和形制完全沿用汉制,北朝和隋则有一些变化。隋代刻制两方传国玺,定名为“神玺”和“受命玺”。唐代皇帝的印章改称“宝”,仍用六枚。白玉制造,雕蟠龙钮。北宋自制“受命宝”,宋初的定制为八宝,即仿汉代六蜇外加“镇国宝”和“受命宝”。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又增十六字宝,印文为:“范围天地,幽赞神明,保合太和,万寿无疆”,名为“定名宝”,与原八宝合为九宝。南宋时,皇帝用宝增至十四枚,新增“皇帝亲崇国祀之宝”“天下合同之宝”“书诏之宝”三方金印,和“大宋受命中兴之宝”“承天福延万亿永无极”(称“护国神宝”)、“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称“受命宝”),与仿汉六宝总计为十四枚宝印。元代仿隋唐用印制度,只有传国宝和“皇帝之宝”等六宝印,印文为八思巴文。明代前期,皇帝御印定为十七方,到世宗嘉靖皇帝时,又增加七印,共二十四方。清代承袭明制,乾隆十一年(1746年),清高宗弘历取《周易》“天数二十有五”的吉数,钦定为二十五印。清二十五印中,二十方袭用明代印,又增“大清受命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满文)、“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五方。乾隆十三年(1748年),弘历为使印文协调,规定除“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及满文的“皇帝之宝”原制不变,“先代相承,传为世守”,其余二十一宝一律改用汉篆体镌刻,并亲自修订“交泰殿宝谱”明确规定了各印的适用范围。清代二十五宝安放在交泰殿御座的两侧和背后。以皇帝个人名义镌刻的还有堂号印或闲章,质地高档精良,印文多用篆体。这类印章多用在内府收藏的图书典籍上,皇帝鉴赏过的古代书画、碑拓或皇帝御笔书写绘画的作品上。乾隆皇帝是历代皇帝中闲章最多,在内府收藏的古代书画作品上钤印最多的。他鉴赏或书写的作品一般加三玺,优良者加五玺或者更多。
清朝历代皇帝有什么样的简介?
清圣祖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年),顺治皇帝第三子,清入关后第二位皇帝
北魏历代皇帝介绍有哪些呢?
386年2月,15岁的拓跋即位为代王,年号登国
北朝历代皇帝的简介有哪些呢?
530年十月被尔朱兆与尔朱世隆拥立,由尔朱氏执掌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