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字耀之,号浩然。[1]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王奕之孙,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氏。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以及1932年3月1日至1945年8月15日三次在位。
经过:
1。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帝载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十二月二日,溥仪在太和殿即位,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十日,爆发了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消息传来,清廷一片慌乱。溥仪下《罪己诏》。后经多次磋商,双方达成优待清室条件八条:清室退位后暂居官中,日后移居颐和园;仍用皇帝尊号,民国政府以外国君主之礼相待;每年提供400万两的费用;特别保护皇家私有财产等等。
民国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皇太后临朝称制,以太后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退位诏书中说:“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32]民国政府与清室协商,保留了许多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承诺每年支付清室费用400万两银元,新币发行后,改为400万元,民国政府同意溥仪暂居紫禁城。
2。民国六年(1917年)六月十四日,前清遗臣张勋以调解段祺瑞代表的国务院与黎元洪代表的总统府之间的矛盾为名,率定武军4000人入京,把黎元洪赶下台。
七月一日,张勋兵变,宣统复辟,年仅12岁的溥仪又坐上龙椅,大封群臣。
七月三日段祺瑞出兵讨伐,十二日,张勋逃入荷兰大使馆,次日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只坐了十一天龙椅又下了台。
3。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三月一日,日本扶持溥仪在满洲地区建立伪满洲国。九月与日本签订了《日满议定书》,日本政府正式承认伪满洲国,而伪满洲国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溥仪自是年三月一日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二月二十八日任伪满洲国执政,建年号为“大同”。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八月八日,苏联对日宣战并进攻伪满洲国,伪满政权覆灭。八月十五日,日本投降,溥仪颁布《退位诏书》。
清朝历代皇帝的顺序是什么?
关外两帝:天命天聪关内十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唐朝历代皇帝为什么大力提倡道教?
唐朝历代皇帝以与老子同姓为由,认老子为自己的祖先,于是大力提倡道教,倡导无为而治。唐太宗规定道教的地位在佛教之上。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称帝时,利用佛教《大云经》,宣传女人也可以当皇帝,于是规定佛教居道教之上。唐睿宗时,又规定了两教地位平等。唐玄宗则大力提倡道教。他声称自己曾梦见过老子,让人画老子像而颁行天下,并令王公百官都学习《老子》,并且在科举考试中增设道举。当时两京(长安、洛阳)和各州府都建有玄元皇帝庙。各地道观曾经多达1900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