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分北宋和南宋两个阶段,共历十八帝,享国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重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并剥夺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位后统一全国,宋真宗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逐渐步入治世。1125年金国大举南侵,导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于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了南宋。绍兴和议后与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1234年联蒙灭金,1235年爆发宋元战争,1276年元朝攻占临安,崖山海战后,南宋灭亡。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
宋朝时期,儒学复兴,出现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政治开明,且没有严重的宦官专权和军阀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北宋因推广占城稻人口迅速增长,从980年的3710万增至1124年的12600万。
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亦有学者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二度倾覆,皆缘外患,是没有直接亡于内乱的王朝之一。
北宋朝十大皇帝列表?
宋朝,一个繁华盛世的王朝,同时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王朝。一提起宋朝,就会想到宋朝的词,其实,除了词,宋朝还有很多优秀的统治者,正是在他们的治理下,才有一个供词人创作的环境。
宋朝皇帝列表
一、宋太祖赵匡胤(北宋)
宋太祖(927976)即赵匡胤。宋朝创建者,在位时间(960年976年11月14日)。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原为后周殿前都点检。建隆元年(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夺后周政权,称帝于开封,建宋朝,史称北宋。自建隆三年(963年)起采取“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攻灭荆南等南方割据政权,且在北方要地驻兵防守。又以杯酒释兵权等策,削夺禁军宿将及藩镇兵权。改革官制,以文臣出任州县长官。中央增设副相(参知政事),又使枢密使、三司使分掌兵财,以分相权。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但其重文轻武、“守内虚外”的方针,对宋代的“积贫积弱”有较大影响。
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四十九岁,在位十六年。
二、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赵炅(939997)。太祖弟,初名匡义,后改光义,即位后,改名炅,在位时间(976年997年)。他曾参加陈桥驿兵变,拥立其兄为帝。继承太祖各个击破割据政权的方针,迫吴越王献土归降,又亲征灭北汉,试图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在两次对辽征战失败后,采取消极防守的方针。对内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科举取士制度,建崇文院编《太平御览》等。他注重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统治晚期剥削加重,激起王小波、李顺起义。他背弃了“金匮之盟”,费其弟光美为庶人后杀掉,又费其长子楚王元左为百姓。
宋太宗晚年政治大计循规蹈矩,使宋朝渐渐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给宋代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执政措施,还得从他的继位说起。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赵光义根本是与大宋皇位无缘的,但最后却是他继承了他哥哥的遗产。这一特殊的继承结果对大宋朝的政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此点甚至在太宗个人的性格、生活上都有所反映。
997年,病逝于汴京万授殿,终年五十九岁。
三、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1022),原名赵德昌,太宗第三子,在位时间(997年1022年)。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寿王。后立为太子。统治前期的咸平、景德年间因勤于政事,经济发展,号称治世。但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进犯澶州,真宗亲征,澶渊之役订城下之盟,开创纳岁币求和苟安的先例,以物质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后期任用王钦若大兴祥瑞,东封泰山,西祀汾阳,又广建佛寺道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宋真宗是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科举,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
1022年病逝于忭京宫中延庆殿,终年五十五岁,在位二十五年,葬于永定陵。
四、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赵祯(10101063),原名受益,真宗子,在位时间(1022年1063年)。其即位时只有十三岁,由章献太后垂帘听政,十余年后亲政,他的统治开始较为节俭。但对西夏战争屡败,被迫以“岁赐”银、绢、茶妥协,对辽也以增纳岁币求和。土地兼并及冗宫、冗兵、冗费现象日益严重,虽起用范仲淹等进行改革,但结果失败。据《宋史》载,其母李氏生仁宗后,被刘德妃窃为己子,仁宗即位后,仍认刘后为生母,李氏临死也没敢母子相认。刘后死后,仁宗才知道内情,追封李氏为皇太后。后人根据这段历史编写了《狸猫换太子》。
北宋诗词著名。苏轼、苏辙考中进士以后,宋仁宗看了他们的文章后,赞叹不已,称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而北宋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时刻,基本都是在他在位时期。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密切相关。
1063年,仁宗病逝于宫中福宁殿,终年五十四岁。
五、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名赵曙,太宗曾孙,濮王允让之子,仁宗无子,在位时间(1063年1067年)。英宗幼年被任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宗宝。1050年为岳州团练使,后为秦州防御使。1055年立以为嗣。英宗在位期间,任用旧臣韩琦等人,不想改革,但与辽国和西夏没有发生战争。
英宗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英宗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仁宗逝世已有14个月,英宗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也就是待到满24个月再说,这显然是英宗为了减少追封的阻力而做出的姿态。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18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
1067年,病逝于宫中福宁殿。在位四年葬于永厚陵,陪葬有高后、狄青、杨延昭等。
六、宋神宗赵顼
宋神宗赵顼[xū](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宋英宗赵曙长子,生母高皇后,北宋第六位皇帝,初名仲针,在位时间(1067年1085年4月1日),共在位18年。即位后,由于对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满,且他素来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赵顼在即位后立即命王安石推行变法,以期振兴北宋王朝,史称“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由于改革操之过急,不得其法,最终失败收场,不过神宗还是维持新法将近二十年。时值夏惠宗在位,母党梁氏专权,西夏国势日非,宋神宗命兵伐西夏,期图一举歼灭西夏。在庆州(今甘肃庆阳)宋军大破夏军,占领西夏二千里土地。不过后来在永乐城之战中惨败,灭夏之举未能实现。事后,宋神宗在朝中当众痛哭。他有抱负,励精图治,想灭西夏,惜壮志未酬。
1085年(元丰八年),赵顼在福宁殿去世,饮恨而殁,享年38岁,共在位18年,庙号神宗,谥号为英文烈武圣孝皇帝,葬于永裕陵。其子宋哲宗赵煦亲政后,竭尽所能完成父亲遗志。
七、宋哲宗赵煦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为钦成皇后朱氏,宋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时间(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十五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病危,立赵煦为太子。同年,赵煦即位,时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氏复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更化”。
元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才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复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今天的河南巩县的永泰陵。
宋哲宗是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但是,由于在新党与旧党之间的党争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宋哲宗当政期间进一步激化,埋下了北宋灭亡的祸患。宋哲宗的悲剧,在于他的理想与他的实际能力距离太大,他更多地像一个纸上谈兵的人物,理论上有许多想法,但在实际运用上却缺少变通和从权的能力,难以处理诸种复杂矛盾和关系。
八、宋徽宗赵佶[zhàojí]
宋徽宗赵佶[zhàojí](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5日),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宋哲宗赵煦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在位时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逝时无子,向太后于同月立他为帝。第二年改国号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即位之后启用新法,在位初期颇有明君之气,后经蔡京等大臣的诱导,政治情形一落千丈,后来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匆匆禅让给太子赵桓,在位25年(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葬于都城绍兴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东南35里处)。
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被后世评为“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编写《宋史》的史官,也感慨地说如果当初章的意见被采纳,北宋也许是另一种结局。并还说如“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
九、宋钦宗赵桓(北宋末代皇帝)
宋钦宗赵桓(1100年4月13日1156年),初名赵,宋徽宗赵佶长子,宋朝第九位皇帝,宋高宗赵构异母兄,母显恭皇后王氏,北宋末代皇帝,在位时间(1125年1127年)。
封韩国公,次年六月晋爵京兆郡王,大观二年(1108年)晋爵定王,政和五年(1115年)立为太子,宣和七年(1125年),拜开封牧,不久受宋徽宗禅让登基,改元靖康。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金人南下大举入侵时,宋徽宗赵佶禅位于他,在位1年零2个月。
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听信奸臣谗言,罢免了李纲。金兵围攻汴京,却无力抵抗。
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天会五年)(1127年),金太宗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贬为庶人,强行脱去二帝龙袍,随行的李若水抱着宋钦宗身体,斥责金人为狗辈,金人用刀割裂他的咽喉,金人册封张邦昌为帝,国号大楚(史称张楚或伪楚),北宋灭亡。南宋绍兴26年(1156年)驾崩于燕京,终年57岁,葬于永献陵。(位于今浙江绍兴东南宝山)。
十、宋高宗赵构(南宋)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徽宗子。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统治期间,虽迫于形势以岳飞、韩世忠等大将抗金,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杀害岳飞。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和议,再次南侵。高宗以屈辱求苟安的国策遭到强烈反对。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于孝宗,自称太上皇。
1187年,病逝与临安宫中的德寿殿,终年八十一岁,葬于永思陵。著有《翰墨志》。
十一、宋孝宗赵
宋孝宗赵,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出生。六世祖为太祖赵匡胤的四子秦王德芳。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由于高宗的唯一儿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没有嗣子,所以只好从宗室中选择继承人。故宋高宗过继了太祖七世孙作为养子,并立为太子。
绍兴三年(1133年)二月为和州防御使,赐名赵瑗,改贵州防御使。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普安郡王。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为皇子,改名赵玮,进封建王。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为皇太子,改名赵。六月,高宗禅位,孝宗登基,定年号隆兴,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遂恢复名将岳飞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肃清秦桧余党,并且命令老将张浚北伐中原,但在符离遭遇金军突袭大败。
绍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孝宗逝于临安重华殿。
十二、宋光宗赵
宋光宗赵(1147---1200)。1189---1194年在位。孝宗第三子。1162年封恭王。乾道七年(1171),立为太子。淳熙十六年(1189),受内禅。绍熙元年(1190),皇后李氏请立皇子嘉王赵扩为太子,孝宗不许,他惑李后言,疑孝宗有废立意,从此不朝孝宗。五年,孝宗死后,称疾不出执丧,朝中骚动。太皇太后吴氏用赵汝愚等所请,奉皇子嘉王即帝位,他被尊为太上皇。
庆元六年(1200年)春,由于光宗过于闷闷不乐就去世了,死后葬于永崇陵(今浙江绍兴东南35里处宝山)。
十三、宋宁宗赵扩
宋宁宗赵扩,南宋第四代皇帝,年号庆元。宁宗即位后,任用赵汝愚和韩胄。赵、韩两派斗争激烈。宰相赵汝愚倡导理学,引荐朱熹,企图组织韩胄参政。宁宗罢免了赵汝愚,韩党专权。又定理学为伪学,禁止赵汝愚、朱熹等人担任官职,参加科举。这就是“庆元党禁”。1202年,才宣布弛禁。宁宗还追封岳飞为鄂王,削去秦桧封爵,大快人心,打击了投降派。1206年,韩胄冒然北进而大败,被杨皇后所害,主和派把持了朝政。1208年,与金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
1224年,死于宫中。在位三十年,终年五十七岁,葬用茂陵。
十四、宋理宗赵昀
宋理宗赵昀。宁宗养子。宁宗病死后,宰相史弥远拥立其为帝,年号宝庆。理宗即位后,有史弥远专政,他只沉湎于酒色,朝政昏暗如故。1233年,史弥远亡,理宗亲政。1234年与蒙古军联合灭金。理宗崇尚理学,任用奸臣。1259年,蒙古军攻打鄂州,奸相贾似道称臣纳贡,划长江为界国家败亡之势已成。
理宗死后的谥号是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根据周密《齐东野语》的记载,最初曾拟定“景”“淳”“成”“允”“礼”五字为备选庙号,最后定位“礼宗”,但有人说“礼宗”与金哀宗拟的谥号相同,便更名为“理宗”,人民认为根据理宗崇尚理学的实际出发,如此谐音也是名实相符。
1264年10月,理宗病死于临安,在位40年,终年60岁,葬于永穆陵。
十五、宋度宗赵
宋度宗赵,荣王赵与丙子,初名孟启,又名孜、长源。宋理宗没有儿子,收其为养子,先后封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1260年,被立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咸淳”。宋度宗智商低于正常人水平,他二十五岁即位,三十五岁就因酒色过度而身亡了。是历史荒淫无道、昏庸无能的皇帝。他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蒙元的军队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当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而赵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走向灭亡。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癸未日,度宗因酒色过度,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遗诏由太子赵显继位。同年八月己酉日,上谥号为端文明武景孝皇帝,庙号度宗。德元年(1275年)正月壬午日,葬于永绍陵。
十六、宋恭帝赵显
宋恭帝赵显,度宗嫡子。即位时才4岁,1276年,元兵攻破临安,恭帝被俘,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过度而死,四岁的宋恭帝在奸臣贾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号德。由祖母谢太皇太后、母亲全太后垂帘听政,但军国大权依然在贾似道之手。
1288年,忽必烈强迫他到西藏出家,成为高僧。1323年,被赐死。
十七、宋端宗赵
宋端宗赵,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在位2年,享年11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
景炎三年(1278年)3月,端宗为躲避元将刘深的追逐,上船避入广州对开海面,「龙舟」倾覆,端宗遇溺被左右救起,因此染病。因元军追兵逼近,又不得不浮海逃往洲(今香港大屿山)。不到10岁的小皇帝屡受颠簸,又惊病交加,於几个月後(1278年5月8日)在洲去世,葬於永福陵(今香港大屿山)。
十八、宋卫王赵
宋卫王赵,汉族,南宋亦是宋朝最后一位皇帝(第九位,1278年1279年在位),在位2年,享年8岁。赵是宋朝度宗幼子,曾被封为信国公、广王、卫王等爵位。1276年2月,元军攻占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俘获5岁的宋恭帝及其母全太后(恭帝祖母谢太皇太后因身体不适,暂居临安)。他与其兄赵在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及其母杨太妃等南宋遗臣的拥护下南逃,蒙古军队统帅伯颜一心想把南宋皇室斩草除根,便遣张弘范、李恒等人追击。当时他被拜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官职,判泉州。
1276年夏,赵即位称帝,是为宋端宗,继续和赵南逃,在元军的不断追击下,1278年,端宗因落水而染疾去世,赵登基做了皇帝,改元祥兴。他在位时,以山(今广东新会崖门)为据点,拜张世杰、陆秀夫为左右宰相,并起用张世杰抗元,陆秀夫整顿内政。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南宋最终还是于1279年3月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跳海而死,张世杰、杨太妃等人也相继投水殉国。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宋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