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l279--l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
一、世祖忽必烈,至元,在位15年。
二、成宗铁木耳,元贞,在位13年。
三、武宗海山,至大,在位4年。
四、仁宗爱育万拔力八达,皇庆,在位9年。
五、英宗硕德八刺,至治,在位3年。
六、泰定帝也孙铁木耳,泰定,在位5年。
七、大顺帝阿速吉八,大顺,在位1年。
八、明宗和世?,天历,在位2年。
九、文宗图铁木耳,至顺,在位5年。
十、宁宗懿质班,至顺,在位l年。
十一、顺帝托权铁木耳,元统,在位36年。
明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
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l206--l368),通称元朝。
蒙元帝系表
(1)成吉思汗(1207-1227)
拖雷(2)?台汗(1229-1241)
(3)由汗(1246-1248)
(4)蒙哥汗(1251-1259)
(5)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
(6)元成宗穆耳(1295-1307)
(7)元武宗海山(1308-1311)
(8)元仁宗?塾璋瘟Π舜?(1312-1320)
(9)元英宗德八剌(1321-1323)
(10)泰定帝也?O木耳(1324-1328)
(11)天?帝阿速吉八(1238)
(12)元文宗?D帖穆?(1328-1332)
(13)元明宗和世(1329)
(14)元??宗懿班(1332)
(15)元?帝妥?g睦?(1333-1368)
历史所承认的元朝就到1368年。
教你个最简单的,新华词典,看好是词典,每本后面都有的,朝代,历代帝王的年号,在位年数,名字谥号
永乐皇帝是哪个皇帝的年号?
是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1425)。
应该是燕王朱棣的年号.
宋朝皇帝年号为什么这么?
1.通过年号来承认自己的合法性。
2.遇到有象征性的事件。
3.遇到庆典一类的事。
古代的皇帝选择年号,通常都选取吉祥的寓意,也就是常说的“讨个口彩”,但其中有些生僻的含义,我们现代人恐怕很难一眼看穿了,而且很多年号背后都有相关的历史背景。经过整理,在这里将宋代在钱币上出现过的年号及其含义贴出来供大家参考。水平有限,理解及考据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大家指正:
1。太平兴国:太宗年号,这个年号意思很明显,就不多说了。宋太祖暴死,弟弟宋太宗即位,比较蹊跷,自古以来有“烛影斧声”的传说,即宋太宗害死兄长即位,即位后有可能感到心里不踏实,害怕自己即位后天下不太平,故取“太平”作为钱文。以上只是臆测。
2。淳化:太宗年号,“淳”字通“纯”,取“纯正”、“完美”之义;“化”字应为“造化”、“自然”的意思。“淳化”的意思综合看应该是“美好的世界”。
3。至道:太宗年号,“至”为“最”、“至高无上”的意思,“道”这里可以理解为道家的“道”,也可以理解为“王道”。
4。咸平:真宗年号,“咸”的意思是“都”,“咸平”的意思就是“到处都太平”,即“天下太平”之义。
5。景德:真宗年号,“景”的意思是“大”,特别用来指皇帝的基业,如“景业”的意思就是“帝王大业”,“德”的意思为“仁德”。“景德”的意思综合起来看就是“帝王的宽大仁德”。
6。大中祥符:真宗年号,“祥符”意即“祥瑞的符”。据史料记载,有一天,承天门南角出现黄帛一条,上面有文字。宋真宗闻讯后说他曾梦见神人,神人说上天会降下天书三篇,名曰《大中祥符》,应该就是这条黄帛了。黄帛从城门上取下,上面写满了为宋真宗歌功颂德的文字。真宗大喜,当即改元为“大中祥符”。
7。天禧:真宗年号,“禧”意即“幸福”、“吉祥”,“天禧”意即“天赐的幸福吉祥”。根据宋人李攸写的《宋朝事实》,大中祥符九年十一月乙卯,宋真宗诏曰:朕以献岁肇春,元辛叶吉,请真君而致洁,奉宝册以陈仪。将伸荐信之辞,式举建元之典,其改来年为天禧元年。根据这段文字可以得知,“天禧”年号与宋真宗祭天请神有关,请的神就是诏书中提到的“真君”,也即“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赵玄朗说起来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但一提起“财神赵公明”,大家肯定就很熟悉了。赵玄朗和赵公明其实是一个人,此人是真宗时期塑造出来的人物,被皇家奉为赵氏的始祖“圣祖”。为了避讳“宋圣祖赵玄朗”的名字,下令将“玄”改为“元”,后来因为“玄”、“元”谐音,又将“玄”改为“真”,也就是改元诏书中提到的“真君”。为了避讳“玄朗”两字,民间用写法类似的两个字“公明”来代替,“赵玄朗”也就成了“赵公明”。
8。天圣:仁宗年号,天之圣者,真命天子。“天圣”是宋仁宗的第一个年号。当时就有种说法是“天”字为“二人”的组合,指年幼的仁宗皇帝与章献太后共同执政。
9。明道:“明”智慧、英明,“道”的意思同上。明道王道英明。另有说法是“明”字为“日月”的组合,同样指仁宗皇帝与太后共同执政。
10。景:仁宗年号,“景”的意思同上,“”神灵保佑。景神灵保佑帝王江山。据说当时连年天下大旱,改元的意思为了迎接上天的和气。
11。康定:仁宗年号,富足安定。当时西夏元昊叛乱,边陲危急,人心惶惶,情况和靖康时期类似。这个年号反映了帝王对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的美好愿望。当时有多事的人提出“康定”听起来像是皇帝的谥号,不吉利,所以只用了一年就改掉了。
12。庆历:仁宗年号,“庆”的意思是“美好”、“历”年。“庆历”意即“美好的年代”。
13。至和:仁宗年号,最和谐安定。皇佑六年四月初一发生日食,被认为是非常不祥的预兆,需要改元,改元为“至和”应当是避除不祥,追求和谐。
14。嘉:仁宗年号,至和末年,仁宗大病不愈,经过一段时间,得以康复,遂改元嘉,意为喜获上天保佑。
15。治平:英宗年号,意思应该是“天下大治,四海升平”。英宗即位时有病,政事主要由太后决断。“治平”的年号表达了英宗亲自执政,牧守万民的心愿。可惜英宗身体一直不好,加上当时内忧外患,于治平四年元月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16。熙宁:神宗年号,“熙”意即“兴盛、繁荣”,“宁”,安宁。
17。元丰:神宗年号,意思是“大丰收”。熙宁七年以后,天下连年大旱,造成大面积饥荒,一直延续到熙宁九年左右,以至盗贼四起,社会动荡,农作物收成成了影响政局稳定的首要问题。熙宁十年的情况似乎好转,神宗于当年改元,改元诏书中有“赖天之佑,年谷顺成”的语句,即依靠上天的保佑,农业顺利获得丰收。元丰八年,宋军在西北边境与西夏军的战斗失利,心怀天下、踌躇满志的神宗精神受创,大病不起,于同年病逝,年仅三十八岁。
18。元:哲宗年号,元丰八年,神宗驾崩,遂改元“元”,其中的“元”字似乎继承自“元丰”。当时哲宗年仅十岁,由太后高氏执政,对神宗朝的改革,也就是“熙宁变法”(或称王安石变法)全盘否定,史称“元更化”。对于这种做法,哲宗本人是很不满的。元八年,太后高氏病逝,哲宗得以亲政,随即改元。
19。绍圣:哲宗年号,“绍”的意思是“继承”,“圣”是指先父神宗皇帝。“绍述”是绍圣时期使用频率最高的政治术语,也就是否定高太后执政时期的“元更化”,继承父皇神宗未竟的事业“熙宁变法”。
20。元符:哲宗年号,绍圣五年,咸阳百姓段义捡到玉印一枚,经鉴定,认为该符印是天降的传国之宝,大吉,因此改元“元符”,以示庆祝。元符二年年底,哲宗仅有的皇子夭折,哲宗悲恸过度,于元符三年正月病逝,年仅二十五岁。由于没有皇太子,兄弟端王,也就是宋徽宗即位。
21。建中靖国:徽宗年号,“建中”意即“建立中正之道”、“靖国”消除朋党,使国家得以安定。徽宗上台和太宗继承太祖的帝位一样,是弟弟接哥哥的班,“建中靖国”与“太平兴国”似乎有遥相呼应的意思。建国通宝铸造量极少,传说中的东西,当时的工匠都忙着铸圣宋了。
22。崇宁:徽宗年号,意为“追崇熙宁之道,复行新政”,与“绍圣”的意义非常相似。崇宁五年正月,彗星出现,被认为大不吉,必须改元,因此停用“崇宁”,改元“大观”。
23。大观:徽宗年号,取自《易经》,“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徽宗认为“大观在上,但美名也”,可见“大观”的含义与“建中靖国”类似,也是用中正(不偏不倚)的态度来看待并治理天下,与后世的“至正”、“大中”含义类似。另外,“大观”也有洞达透彻的意思。大观四年,天空再次出现彗星,迫使徽宗再度改元。
24。政和:徽宗年号,取自《尚书》“庶政惟和,万国咸宁”,意即“为政者如果奉行和谐政治,那么天下万国都会太平无事”。经过了崇宁和大观年间的复杂政治斗争,徽宗意识到“和”的重要性,从此以后采取“惟和”的政策,也影响到了后面两个年号。这里的“和”并不是对外屈膝求和,而是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和谐政治”、“和谐社会”的概念。
25。重和:徽宗年号,和之又和。当时徽宗在位即将二十年,准备以改元作为庆祝,并大赦天下。“重和”这个年号为什么只用了很短时间呢?原因据说是由于辽代的“重熙”年号,在耶律延禧即位后,辽国人为了避讳“禧”字,就将“重熙”改称“重和”了。徽宗听说自己的年号和敌国年号误打误撞,立即决定废止“重和”的使用,前后为期三个月,所以铸钱的数量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原因仓促改元,我们可以想象“重和通宝”也一定会像政和、宣和那样有众多令人眼花缭乱的版别、折二钱…
26。宣和:徽宗年号,由于当时改元仓促,徽宗一时想不起好的年号,就用宣和殿(徽宗收藏书画的宫殿)中的“宣和”两字作为年号。大宋真正的危机其实是宣和四年金兵对辽战争取得节节胜利,将辽故地纳入金朝统治,成为宋朝最强大的潜在敌人开始的。宣和七年,金兵大举攻宋,迫使徽宗退位,皇太子登基,是为钦宗。
27。靖康:钦宗年号,靖安定;康富足。当时金兵大举入侵,大宋江山摇摇欲坠,“安定富足”可算是钦宗最大的奢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