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三大文化"是什么?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上文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在谈论敦煌之时所说。
而民国时候的梁漱溟先生则认为,世界有三大文明体系:一个是西洋文明,一个是印度文明,一个是中国文明。
但也有将印度文明排除在外,将中国、伊斯兰、西方文明并列视为世界三大文化体系的说法。
不过总的来说将世界分为四大文化体系更准确一些,除非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视为一个斗争的整体。
1,在这四大文化体系中,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的生存环境最为恶劣。
按地理位置而言,我国东北的哈尔滨是北纬45度,可是在欧洲,巴黎是北纬48度,伦敦是北纬51度,柏林是51度到52度之间,均比哈尔滨还要靠北,而伊斯兰世界的生存环境则是沙漠居多。
所以对于欧洲和伊斯兰文明而言,和大自然斗争,和人斗争贯穿了整个文明体系,自古至今战争不断。
不过,科学本质上也是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对宇宙的认识,这也是为何科学回产生于西方的原因所在。
2,与欧洲相比,印度几乎都处于热带,古代的印度对历史漠不关心,探讨的均是生死问题,于是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宗教,比如佛教,印度教。
古印度文化的特点是涅,想的是如何超越生死,解决生死的问题。
众生皆苦。
3,中国文化体系我们都很清楚,大约可以用“和”字来概括。
在古代没有比中国地理环境更好的地方了,四周被高山大海阻隔,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四季分明。
同样是花开花落,古印度看到的是万事万物终将毁灭,而中国人看到的是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生不息。
所以,中国人重视历史,与其他三大文明体系相比,唯有中国没有真正的宗教,或者说历史和对祖先的崇拜就是中国人的宗教。
于是,如何在天、地、人之间保持和谐,便成了儒道等各家学说所关心的问题。
二、简要叙述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历程,
简要叙述世界文化史的发展历程,较详细些.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
世界史,一般是指有人类以来地球上历史的总和,虽然世界历史本身早在人类文明出现后就出现,但人类一直到近现代才真正用这个概念来研究和述说历史.这种世界史的概念也在西方向外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到世界各地,如日本在19世纪末开始发展世界史的研究,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对世界历史感到兴趣.但在西方,一直到20世纪晚期,西洋史仍然一直是学术主流,直到1980年代,以来,打破西方中心的努力下,欧洲以及美国的历史课程主流,才开始由西洋史转向世界史.世界史四言记忆法四大发明,进步杠杆.技术进步,分工扩展.城镇增多,关系改变.庸佣不同,性质迥然.地中海岸,萌芽出现.新航路开,有其根源.商品经济,货币贪婪.商业危机,道路阻断.为去东方,起锚开船.西葡两国,率先扬帆.远达印度,达氏航船.哥氏船队,大洋彼岸.麦船环航,证实地圆.新路开辟,意义深远.商价革命,资义发展.白人上岸,凶相毕现.烧杀抢劫,贪得无厌.亚非拉美,沉重灾难.原始积累,手段野蛮,世界形势,由此改变.文艺复兴,意为首源.人文主义,集中表现.强调人行,反对神权.面向现实,尊重实践,自然科学,重大发展.天主教会,封建集团.神职人员,腐败贪婪.宗教改革,新教出现.革命旗帜,飘扬荷兰.首次资革,发展领先.英处中线,海外利便.制呢利大,养羊地圈.新的阶级,实力发展.斯氏王朝,君主制专.引发革命,为镇筹钱.
三、“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突出圆明园什么?
突出了圆明园既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其高超的文学艺术,更是世界上文化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里面有无数的奇珍异宝,珍禽异兽,还有各种凝聚了无数能工巧匠的建筑,可以说是中国园林的集大成者,却被英法联军毁于一旦,再也无法复原,损失不可估量。
据说是仿照古代印度桥萨罗国都城的布局建造的,城内共有殿宇、房舍326间。康熙以来,每当皇帝、皇太后寿诞,王公大臣进奉的佛像都存放在这里。其中有纯金的、镀银的、玉雕的、铜塑的,年复一年,竟达数十万尊。圆明园遭劫掠焚毁,仅此一处所造成的损失,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文化艺术价值,都是难以用数字估量的。
扩展资料:
影响海外
18世纪的时候,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又传至欧洲,对当时风行的、规则式的英法园林产生了很大冲击,一时间,仿建中国自然式园林在欧洲成为一种时尚。
与此同时,欧洲的画家和传教士又应邀在中国北京的圆明园,创造了一组以洛可可风格为主又融有中国民族文化形式的西洋楼,开创了中西园林合作的先河。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
圆明园的损失巨大,无法估量,所以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祖国文化史上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惨重的损失。
四、圆名园的毁灭为什么是祖国文化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1、原因
这说明圆明园在我国建筑史文化史占有极高的地位,它包含了不同世纪的不同文化,也包含了不同国家的不同风格。圆明园对我国与外国的文化交融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不只是一个清代园林,更是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和悠久文化之瑰宝,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之一。,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
2、简介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3、评价
圆明园体现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是当时最出色的一座大型园林。乾隆皇帝说它:“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而且在世界园林建筑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其盛名传至欧洲,被誉为“万园之园”。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有这样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人们常常这样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东方有夏宫。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无与伦比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