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2.新唐书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3.旧唐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4.中国历代通俗演义
本书从秦汉写到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作者是民国演义小说家蔡东藩。
5.细说大唐
唐朝(公元618年一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细说大唐大全集》讲述了唐从建立到灭亡的近300年历史,记录了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展现了唐朝的勃兴与衰落。
本书通过对唐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一书在手,遍阅大唐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尽览大唐帝国近300年的盛世传奇
唐朝四大元帅是谁?
李(594年-669年),原名徐世,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县东南)人。李早年跟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高句丽,功勋卓著,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一生历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出将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为长城。
李光弼(708年-764年),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人。李光弼于唐天宝十五年(756)初,经郭子仪推荐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太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762年,率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进封临淮郡王。763年,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李光弼是中唐出色的军事家,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之一,历史上,李光弼名气不如郭子仪大,但是,论战功、论军事才能,李光弼要胜过郭子仪。《新唐书》评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新唐书李光弼传》),而《旧唐书李光弼传》认为,即使是孙武、吴起、韩信、白起等比起李光弼,“或有愧德”,李光弼也是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军事家。
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757年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
763年,仆固怀恩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再度启用,任关内副元帅,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回纥再度联兵内侵,郭子仪在泾阳单骑说退回纥,并击溃吐蕃,稳住关中,朝廷赖以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