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以餐桌上的老规矩为题的作文
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到处跑那是要饭的;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夹菜只许夹面前的,不许过河;家有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餐桌上的这些老规矩,你还记得多少?
一番走访的结果是,这些老规矩懂的人是越发少,不守规矩的大有人在,尤其是年轻人和孩子。
孩子犯“饭规”被打掉半颗牙
讲述“打掉半颗牙”的是常州的网友“不是罪”。“一个女同事家里不允许吃饭的时候看电视、听音乐、玩手机等等,她说,家里第一个iPad就是因为她老公吃饭的时候玩游戏被她砸了的。”女同事的讲述让这位网友有些惊讶,上周六吃晚饭的时候她小女儿手肘撑着桌子头朝天地啃鸡翅膀,被她拿筷子打了一下嘴,打下了半颗门牙。
采访中记者发现,孩子吃饭问题已成为很多家庭的“头等大事”。“还吃饭规矩呢,能多吃两口就不错了。”对张奶奶来说,每天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让7岁孙女吃饭。从孩子能吃饭开始,张奶奶就变着花样给孙女烧各种好吃的,可是让她头疼的是,小孙女吃饭就是不香,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唱歌跳舞做游戏哄着吃,现在上小学一年级了,孙女吃饭还要把大熊、小猪等毛绒玩具带到桌上来。“她要做妈妈,喂玩具一口,她自己才吃一口,每次吃个饭,都要个把小时。
吃饭时要不要“上规矩”?
“不是罪”在发完网帖后还做了一个调查,根据投票结果,55%的网友赞成“看情况,有时候打是必要的。”这份调查共有三道问题,除了“你支持用打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么”之外,还有“你家吃饭时规矩多么”和“吃饭时要不要给孩子上规矩”这两项。93%的网友选择“应该上规矩”,认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77%的网友自曝家里餐桌上“有规矩,但不算严格”。
网友“月影小贼”说,“我小时候吃饭吧唧嘴我爸都会打的……还是要有规矩啊,不然出去的话吃相多难看。”相比之下,“0岁小不丁”对于“上规矩”看得就比较淡,“只要不吃得到处是饭,喷饭,一般没有什么规矩,正常就行。”“丹桂姐姐”认为,看不惯了就打一顿的做法并不合适。“孩子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要开始养成习惯,做大人的也能轻松不少。”
餐桌上的老规矩有哪些
长幼有序先请长辈上坐
在餐桌老规矩中特别注重长幼秩序。比如,吃饭时要让长辈先坐,饭桌上朝南的位置是要留给长辈的,桌上的荤菜也必须先由长辈夹过,小辈才可以夹。时至今日,一些家庭在聚餐时,还能保留这样的规矩:转盘桌上的菜都是先转给长辈夹过后,小辈再分享。
吃有吃相忌“吵”“挑”“剩”
市民李女士说,她牢记的“规矩”是:吃饭不要说话,不用筷子敲碗盆;坐下吃饭,身子不能扭动,不能斜着,必须端坐着,一手捧碗,一手拿筷子;不能将饭碗放在桌上,一手拿筷子就着碗吃;不能将两肘都放在桌上撑着吃;吃饭的时候,不能一手托腮。夹菜时,不能用筷子在菜里面翻来翻去地挑,吃饭时不能将菜、饭掉在桌上、地上,如果掉了要捡起来吃掉。碗里的饭必须吃得一粒不剩,吃完后筷子不能搁在碗上。问别人是否要添饭,不能说“要饭”。
端着碗到处跑那是要饭的
对于餐桌上的老规矩,八旬高龄的李国根能说上一大串:全家人围坐用餐,大人不动孩子不能动;吃饭坐哪就不能再换,端着碗到处跑那是要饭的;喝汤不许吸溜,吃饭不许吧嗒嘴;夹菜只许夹面前的,不许过河;家有客人,要谨记茶七、饭八、酒满……
李老说,当年因为吃饭没有端起饭碗,没少被父亲大骂:“手断了啊?”
主流餐桌“新规矩”:吃饭不玩手机不看电视
据介绍,老规矩逐渐被淡忘,其中有原因。以前,儿子儿媳一家都跟着父母、祖父母居住在一起,三代甚至四代同堂,一家得有七八口人甚至更多。一起生活的人多了,为维持家庭秩序,定下规矩是自然而然的事。“饭桌教育是最为严格的。”然而,现在的家庭规模小型化,老人独居的越来越多,多是一家三口一起生活,年轻人对于老规矩没老人家那么看重,吃饭的老规矩渐渐就不成规矩了。
值得关注的是,老规矩不再,又有新规矩建立。“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个饭,埋头看手机像什么样子。”不少市民提到自家餐桌的“新规矩”时都会提到,“不看电视”、“不玩手机”是最基本的要求。
《餐桌上的文化》作文
餐桌上的文化冲突
过年不外如此:天天不断地走亲访友,几乎每一餐都是满满一桌的菜,到后来每个人几乎都吃怕了。我岳父还特别喜欢劝菜,时常不由分说将一个个菜夹到每个人碗里——你刚刚硬着头皮吃完鱼丸、鸡翅、鸭腿,他又塞过来一个卤蛋。有时晚辈们忍不住皱着眉头抗议:“我不要,实在吃不下了。”他瞪起眼睛:“干嘛?这味道很好啊!快吃掉!”
劝菜的这一幕也算是餐桌上的代际冲突。在很多地方,中年以上这一辈的人,在聚会时常常都把劝菜视为对亲朋(尤其是晚辈)的一种体贴关爱,而年轻的一代已经极少这么做了。前者内心还常常假设人们对菜肴都有同样的喜好(我觉得这味道很好,你也会有同样的看法),而后者却觉得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口味偏好。
还记得十多年前我高中毕业时,一群人到一个乡下同学家里去玩,他母亲也是非常热情——其好客的表现之一就体现在劝菜上。她烧了满满一桌菜,吃饭时不停地给我们每个人夹菜,其速度之频繁常常使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米饭就被鸡鸭鱼肉完全覆盖住了。那位同学也注意到我们尴尬的神情,事后悄悄和母亲说:你让他们自己来,你夹的别人未必喜欢吃,有些城里女生很讲究,说不定还介意你筷头是否干净。此后她就讪讪然不再劝菜,招呼我们时也略有些不自在。
如今想想她当时的心情恐怕也是有些难过的,因为她的好意并没有被人完全领受。虽然大多数人并不在意筷头干净与否,但确实大家对菜肴有各自不同的喜好——至少一些女生当时就吃不下夹过来的一大块红烧肉,内心踌躇着到底是出于礼貌勉力吃下去,还是坚决放回去。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双方对“什么是好”无法达成一致的认识。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代沟》一书中曾说:“成年一代总是假设各代人对真、善、美都有着一致的看法,人类的本质——即内在理解、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基本上是永恒的。”但问题在于:年轻一代对这些常常有着不同的看法。因此常有中国父母发现,他们对子女的无私付出(一如他们时常伤心地声称的:“我都是为你好”),子女却并不领情,因为在年轻人看来,父母所塞给自己的“好”,并不是他想要的——正如你以为孩子爱吃红烧肉,但他其实却不爱吃,反而把你的好意视为一种强加的负担。
传统的东亚文化也特别强调人际之间的相互依存而非个体的独立选择,在这种文化气氛下,无私忘我地为他人付出是一种受到高度推崇的价值观,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竭诚为他人做贡献被视为一种理想的道德秩序。但在一个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和断裂的时代,这种秩序已摇摇欲坠。
在我童年时代,乡下还处处洋溢着这种有时是难以消受的热情。每次去我小姨家作客,吃完晚饭她总是盛情挽留,表示早已铺好枕席留客,有几次她真是做绝了——竟然把我们骑来的自行车锁上,并放出自家的狼狗阻止我们离开,不知情的人看到她和我父母拉扯推搡的样子,恐怕会以为是在打架。虽然我那时也很想回家,但每次心里都做好准备:去她家估计不住是不行的。至于节假日时的劝菜劝酒,更是到处可见,而且人们都认为一定要把人灌醉才能显示盛情,就算对方再三表示实在不想喝,得到的答复总是佯怒的表示:“我才不管你!”
按照西方的观念,这是一种人我界限不分的表现——看起来是“为你好”,但却无视对方独立的个人意志。反过来,西方那种非常分明的人际界限,却也常常会让东亚人感到冷淡和缺乏亲切感。日本学者土居健郎曾回忆自己1950年初到美国时去拜访一位美国朋友,当主人问“您饿了吗”时,他虽然确实饿,但出于东方人含蓄的礼貌,却说“还不饿”;他以为对方会再劝他几句,不料对方只随意说“是吗”就不再劝了。事后他发现美国式礼貌待客就是事事让客人自行选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证明自己拥有选择的权利,是一个自由的人”。他当时既不舒服也很不习惯,觉得美国人远不如日本人那么关心体贴人,更不爱听美国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pleasehelpyourself”(请自便),在他看来这句话很冲、直率到简直有点不敬。但在美国人看来,对客人最大的礼貌就是尊重他自己的选择权,你不喜欢或不选择,他也决不勉强——因为在美国观念中,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勉强塞给别人,是对他人自主权的侵犯。
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国内如今常常表现在代际之间,被置换为一种时间上的差别(传统与现代)。确实,这些年中国社会也已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十年前我一个同事去郑州开会,受到当地供应商盛情款待,他从来不喝白酒也被灌了几杯,苦苦哀求仍不能免除后,他竟然为此翻脸,最后闹得不欢而散。现在听说也“文明很多了”,如果确实不能喝也不会勉强,而年轻一代在聚会时通常更是让每个人自便。这固然符合当下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现实,尊重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的自主选择权,但无疑地,人际之间的距离感也无形中扩大了,人们渐渐变成了一个个“孤独的权利持有人”。很难说哪一种观念更好——或许,正在体验现代性的中国人真正需要的是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你好,你可以删除一些在使用,望采纳。
中国餐桌上的礼仪归结以下几点:
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在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着动筷子.夹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出声响,喝汤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有的人吃饭喜欢用咀嚼食物.特别是使劲咀嚼脆食物,发出很清晰的声音来.这种做法是不合礼仪要求的.特别是和众人一起进餐时,就要尽量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第三:进餐时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凉.之内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按中华民族的习惯.菜是一个一个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领导,老人,客人的话.每当上来一个新菜时就请他们先动筷子.或着轮流请他们先动筷子.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
第五:吃到鱼头,鱼刺,骨头等物时,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紧靠自己餐桌边或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
第六: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或手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要明确以谈生意为主.还是以联络感情为主.或是以吃饭为主.如果是前着,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谈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着.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欣赏菜肴上,
第九:最后离席时.必须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餐桌上的文化
妈妈对我说:“阿隆呀,你要记住,今天日本的松田叔叔请我们吃饭,你要学点日本礼仪,吃饭前一定要说:“一达达给妈使!”(日语:我吃了)吃完后必须要说:“郭起烧撒马待西他!”(日语:谢谢款待)……”
唉!妈妈又开始她的“演讲会”了。每次吃饭时妈妈就抓住这“良好机会”滔滔不绝地说着用餐礼仪。
我和妈妈来到一家意大利餐厅,和松田叔叔见面行完礼入座后,我点了牛排、水果色拉等其他好吃的。“怎么这么慢啊”,我早就等不及了,旁边餐桌上飘来阵阵香味,馋得我口水都快流出来了……菜终于上来啦,哇!这么多好吃的呀,有飘着浓浓奶香的玉米浓汤,还有清爽可口的水果色拉……我急不可耐拿起筷子就想吃,这时,妈妈用脚用力的踩了我一下,我一下想起:“啊呀!差点忘了日本礼节了,该死!”连忙双手合拢说道:“一达达给妈使!”随后,我神速地吃完了一个布丁,又端起一碗汤“咕嘟咕嘟”地喝了下去,“吃菜的时候要慢一点,要学点绅士样。”妈妈在我耳边轻轻地提醒道。“嗨!真麻烦!来吃饭的还是来吃礼节的?”我心里嘀咕着,但没有办法,母命难违只好慢条斯理吃起来。
吃牛排的时候,刀叉和盘子又发出“叮叮咚咚”地撞击声。周围的人们都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放肆”和随意已经引起他人的不满,影响到别人的用餐了,我脸一红,忙安静了下来,轻轻地切了一块牛排放进嘴里,抿着嘴慢慢咀嚼着。饭终于吃好了,我自觉地再一次双手合拢对着松田叔叔说道:“郭起烧撒马待西他!”松田叔叔脸上浮现出了笑容,一旁的妈妈也欣慰地笑了……
虽然这顿饭让我吃得很累,但同时我也学到了用餐礼仪,收获真不小!
饭桌上的故事
“开饭了.随着妈妈的一声令下,我和爸爸便应声来到餐桌旁。
我们一边吃着丰富又有营养的美味佳肴,一边听着电视里传来关于四川大地震的最新消息。吃着吃着,我们全家像被实物卡在了嗓子眼里,因为电视里传来一个可怕又使人悲痛的消息—“在6月10号,一架搜救直升机找到了成都军区派出的运输飞机的残骸。由于飞机撞到了山峰而应起来爆炸,飞机里的人都无一幸免......”听到这里,我沉默了。
“唉。”随着妈妈的一声重重的叹气声,我们便开始谈论起四川发生的特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要是说最感人的就是老师和学生了。”妈妈抢着说。“是啊!”爸爸紧接着说。“有多少老师为了救学生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在这场地震中也能体现出母爱的伟大。”一直默默无闻的我突然插上一句。这句话使我勾起了回忆—人们发现一具母亲的遗体,她的下面有一个正在睡觉的女婴,人们惊呆了。
看着桌上丰富的菜肴,而灾区的人们只能吃定量的方便食品。我......妈妈意味生长地说:“我们一定要珍惜这个美好的生活啊!”
听着妈妈的话,看着桌上的菜肴,我想了很多,很多,很多,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