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洋淀纪事每一篇梗概?
、《荷花淀》梗概:
在抗日战争期间,河北省中部白洋淀地区一个农村里有7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委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了一个名叫水生的游击组长回去跟他们的家里说明白。水生连夜赶回家,辞别了自己的妻子,又到别人的家里做了些说服工作,第二天就忽忽走了。过了两天,这些青年妇女就想去看看参了军的丈夫了。她们偷偷地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的马庄去。谁知道赶到那里,部队刚巧在前一天晚上开走了。
她们只好回家去。可是在回家的路上,碰到一只日本鬼子的运输船。她们拼命逃命,把小船划进荷花淀里,鬼子却穷追不舍。幸亏我们有一支部队埋伏在荷花淀里伏击鬼子,在危险关头救了她们性命的,正是新参军的丈夫。战士们完成了伏击任务,又和亲人见了面,就兴高采烈地带着战利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了。青年妇女们在荷花淀伏击战中受到锻炼,后来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很快就学会射击,参加了反“围剿”战斗。
2、《芦花荡》梗概:
《芦花荡》主要写了一个老英雄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一个老头子撑着一只小船,在白洋淀里无数次地穿过了敌人的夜间封锁,为游击队运输粮草、护送干部。他不带一支枪,只靠那只灵巧的篙和水鸭子似的游水本领,在万亩苇塘里穿梭,从未发生一次意外,靠了他,游击队才维系了淀里淀外的交通联络,部队的战斗力也得到大大增强。
不过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有时又有点过于自尊、自信,有一回,他带着两个和队伍走失的女孩进入苇塘时,因为自信自己是万无一失的,最后在通过封锁线的时候,一个女孩不幸被射伤,他于是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充满了满满的自责。第二天,还去找鬼子报仇雪恨。芦花荡中的这个老英雄非常的智勇双全,十几个鬼子因为中了他的计谋,被钩子咬住、动弹不得,只好等着被痛打一顿。
3、《采蒲台的苇》梗概:
《采蒲台的苇》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以质朴的笔触叙述了一个真实的军民抗日的故事。到处是苇,最好的苇在采蒲台。一次,敌人来搜查这个村,妇女们想了一个办法,把抢插在孩子的裤裆里,枪掩护过去了,敌人抓住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最后这个男人被杀死了。
二、少先队小英雄的故事?
舍己救人的小英雄
戴碧蓉
1957年9月戴碧荣出生在湖南株洲一个铁路工人家庭。小学时戴碧荣和其他9名同学一起第一批加入了少先队。辅导员老师教导他们说:少先队员应当经常想着别人,想着有困难的人。戴碧荣把老师的教导记在心上。
1969年初,戴碧荣在铁路上发现邻居三个未满6岁的邱邱、红红、安安蹲在铁轨上玩耍。几节车厢正缓缓地滑向他们,溜过来的车相距三个孩子顶多有三四十米,“红红、安安……赶快躲开!”戴碧荣高喊着。三个孩子听到喊声,奇怪地张望,才发现车厢向他们逼来,吓得呆呆地站在路轨中间。
“红红、安安……赶快到我这里来!”
三个孩子吓傻了,站在那里大哭了起来。
戴碧荣当机立断,她快速冲上道轨,先把邱邱抱了下来。她又一次跳上道轨抱下红红。这时车厢离安安只有七八米远的距离,等她第三次跳上道轨,来到安安身边,早已精疲力尽,她使尽全身的力气把安安推下道轨,自己本想顺势滚下道轨,无情的车轮已从她的左腿、左臂压了过去,鲜血染红了铁轨和枕木。工人叔叔听到孩子的哭声赶了过来,把戴碧蓉送进铁路医院。
在做截肢手术过程中,戴碧荣咬紧牙关,一声不叫。医生说:“我做过一百多例这样的大手术,从来没见过这样坚强的孩子。”
戴碧荣舍己救人的事迹一直在少先队里流传。她入队入团入党,走着一条光荣的道路。
三、芦荡小英雄的故事简便?
抗日战争时期,北方农村有一个名叫小牛的少年,在党的领导下,参加对敌斗争。有一次,八路军交通员马叔叔送情报给游击队,路上遇到了鬼子和伪军。小牛机智地引开了敌人,使马叔叔脱了险。游击队根据马叔叔送来的情报,定好了夺取敌人武器的计划。小牛接受了游击队交给他给敌人当“向导”的任务,巧妙地把敌人引入了芦荡深处游击队的伏击圈,配合游击队缴获了鬼子的一大批武器,全歼了敌人。
四、小英雄雨莱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知道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朴实的话语。
一、游泳本领高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是这村里的。
雨来最喜欢这条紧靠着村边的还乡河。每到夏天,雨来和铁头、三钻儿,还有很多小朋友,好像一群鱼,在河里钻上钻下,躲猫猫,狗刨,立浮,仰浮。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能够脸朝天在水里躺着,不但不沉底,还要把小肚皮露在水面上。
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有一天,妈妈见雨来从外面进来,光着身子,浑身被太阳晒得油黑发亮。妈妈知道他又去耍水了,把脸一沉,叫他过来,扭身就到炕上抓笤帚。雨来一看要挨打啦,撒腿就往外跑。
妈妈紧跟着追出来。雨来一边跑一边回头看。糟了!眼看要追上了,往哪儿跑呢?铁头正赶着牛从河沿回来,远远地向雨来喊:"往河沿跑!往河沿跑!"雨来听出了话里的意思,转身就朝河沿跑。
妈妈还是死命追着不放,到底追上了,可是雨来浑身光溜溜的像条小泥鳅,怎么也抓不住。只听见扑通一声,雨来扎进河里不见了。妈妈立在河沿上,望着渐渐扩大的水圈发愣。
忽然,远远的水面上露出个小脑袋来。雨来像小鸭子一样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二、上夜校
秋天。
爸爸从集上卖苇席回来,同妈妈商量:"看见了区上的工作同志,说是孩子们不上学念书不行,起码要上夜校。叫雨来上夜校吧。要不,将来闹个睁眼瞎。"
夜校就在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里,房子很破。教夜校的是东庄学堂里的女老师,穿着青布裤褂,胖胖的,剪着短发。女老师走到黑板前面,屋里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立刻停止了,只听见哗啦哗啦翻课本的声音。雨来从口袋里掏出课本,这是用土纸油印的,软鼓囊囊的。
雨来怕揉坏了,向妈妈要了一块红布,包了个书皮,上面用铅笔歪歪斜斜地写了"雨来"两个字。雨来把书放在腿上,翻开书。
女老师斜着身子,用手指点着黑板上的字,念着: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