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孝道文化是否具有保守性和封建性?
孝道文化作为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经历了孔子、孟子以及后来历代儒家特别是统治阶级文人的诠释修改,已经成为一个极为复杂的思想理论体系,其消极的一面也是突出的:
1、愚民性。中国历史上的孝道文化强调“三纲五常”等愚弄人民的思想,其目的是为了实行愚民政策。孔子也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历代统治者也正是在孝道思想的掩盖下,实行封建愚民政策,利用孝道思想的外衣为其封建统治服务。
2、不平等性。儒家孝道思想中“君臣、父子”的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利不平等的关系表现为上对下、尊对卑的单向性服从,虽然也有尊老爱幼的思想,但长永远在上,幼永远在下。无论是家庭生活、政治生活还是社会生活,充斥着扼杀平等的价值观念。
3、封建性。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体系,并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意识形态。在封建阶级处于上升趋势过程中,相对于奴隶制来说,具有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封建阶级处于没落趋势时,儒家思想几乎成为封建阶级的最后避难所。
4、保守性。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从政治上来说,在封建社会后期演变成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扼杀创新力量,强调对圣贤的思想理念的守成;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守成主义,不思进取,给中华民族文化蒙上落后的色彩,而且,根深蒂固,即便是在今天,仍然难以肃清其保守性的影响。
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孝道包括哪些内容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三、浅谈孝道文化
昨天上午,应朋友邀约,来到香河中信国安天下第一城见面交流。第一城有266万平方米,是浓缩的北京城,外仿北京故都城垣风貌,内集华夏古今文化精华和神州民俗风采,集娱乐、观光、美食和度假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景区。
我们选在城里的一座四合院儿中喝茶畅聊,谈起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孝道。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中国文化中,经常提到’孝道’,与世界其他文化相较,孝道是中国特有的优点,其高明可贵之处,无可置疑。”
中国文化是以孝道治天下,百善孝为先,孝即是道,讲孝就是在讲道,讲理,是一种智慧的文化!
从古至今,有很多孝道的典故和传说,例如《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图》的作者是元代的郭居敬。主要内容是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图》,我们来看看其中的2个典故:
1、《上书救父》
这个故事发生在汉文帝时期,有位名医叫淳于意,在民间为百姓治病。他生性情直爽耿直,在治病的时候,无意间得罪了大官,受到了诬陷后,被押到长安受刑。他的女儿缇萦为了救出父亲,不畏强权,不惧劳苦,随着父亲一同前往长安城。到了长安,她便上书给汉文帝,陈述了肉刑的害处和她父亲在民间所做的救死扶伤故事,并愿意替父亲受刑。最后汉文帝发觉她的父亲是遭人陷害的,不仅赦免了她父亲的罪行,还废除了肉刑,她用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救出了父亲,惠及了民众。
2、《扼虎救父》
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叫杨香的十四岁孝子,他和父亲一同在田间耕种的时候,父亲被一只突然出现的老虎给叼走了。杨香虽然震惊害怕,但是要救出父亲的信念支撑着他,令他他保持镇静。他直接爬到了老虎的后背上,扼住了老虎的脖子。最后老虎不得不松开了他的父亲,他终于把自己的父亲救出了虎口。
《二十四孝图》中还有其他22个故事: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心痛、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供亲、为母埋儿、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但是,在《二十四孝图》中,也有部分典故,在现代社会中需要加以分析和斟酌,不能照搬。例如“卧冰求鲤”,讲的是晋人王祥冬天为讨继母喜欢,为想吃鱼的继母,自己身体卧在冰上,将冰暖化得鱼,献给继母的故事。
孝道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理应传承发扬!但类似“卧冰求鲤”的愚孝是可悲的,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吸取其精华,摈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才能符合当今尊老敬老爱老的社会道德规范,并使之发扬光大。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有着广泛的含义和深邃的哲理。
孝道最能深入到每个家庭每个人!如何将中国的孝道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现在这代人要好好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