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北宋时,皇帝鼓励官员议政。苏轼称:“自建隆(北宋第一个年号)以来
(1)皇帝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士大夫积极议政;包拯优秀的个人品质。(6分)
(2)百姓对清廉公正官员的期待;“忠君”“爱民”等儒家思想的广泛影响;历代在原型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艺术化塑造。(9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皇帝鼓励官员议政...士大夫积极议政,上书言事蔚为风气...后任开封府尹,善于断案,执法刚正不阿”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即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想情况即可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
二、(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居正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肃清。用李成
(1)巩固边防,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经济改革,增加政府收入;整顿吏治。(9分)
(2)触动权贵利益;依附于皇权;法律制度不健全(人治而非法治);个人性格。(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此问题首先考查学生的古文翻译能力,其次考查学生的归纳整理的能力。回答这个问题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材料中的“十年来海内肃清”表明他的改革巩固了边防。“力筹富国,太仓粟可支十年”表明国库充实。“惜其褊衷多忌,刚愎自用,威权震主。身死未几,遂遭削夺,并籍其家,子孙皆不保云”表明明朝中后期的权臣专权现象得到整治,所以学生可依据材料的这些内容来整理成文。
(2)第二问,首先从张居正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他的改革从政治与经济上都触动了权贵的利益,改革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根本利益,所以是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的。其次从改革的背景分析,明朝时期我国的封建社会已经走向末路,所以国家的腐朽与衰亡是必然,改革也只能是一时的减缓其衰亡的速度而已。材料二中的“居正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表明张居正的性格也是其如此结局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
(1)朱熹:知行相辅相成,知先行重;知行二分;知需要不断向外求索,实践才能得到,知行自然相互启发王阳明:知是先天就有的,是一种先验的内在的本质属性,知行合一。
(2)积极:有助于挽救道德危机,维护统治秩序,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继承发展的儒学.消极:强调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人性.
试题分析:
⑴依据材料“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可概括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
⑵依据材料二“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正是后来三纲五常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主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说明,积极方面从道德秩序、社会发展的角度说明,消极方面主要从人性解放的角度说明。
四、高考历史选做题中“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考哪几个人比较多
这个真不好说,中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太多啦,考到的几率差不多,而且出题者也可能找一些人们不是太熟的人物考一考,这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关键就是掌握评价人物的一般规律再结合所给的材料题综合作答就行啦。
五、高考历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会不会脱离课本
很有可能,现在历史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学生的积淀和能力,而对课本越来越淡化,也好也不好,但是这就是趋势。
六、(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
(1)人民群众的力量。“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4分)
(2)民本思想,重视农业思想。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4分)
(4)冒充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经济剥削和政权巩固。(3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唐太宗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曾经引用古人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说明唐太宗重视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
(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这反映了他的民本思想和重视农业思想。这些思想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3)材料三中唐太宗认为:“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反映了其用人原则是任人唯贤。第二小问列举唐太宗在位时期重用的人才,如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
(4)该问需要根据唐太宗代表的阶级利益加以评析。材料四中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可以看出唐太宗冒充为农民利益的代表者,实际上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他调整统治政策是为了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经济剥削和政权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