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孝孺是谁啊?关于他有什么故事啊?
方孝孺一介书生,手无束鸡之力,却面对专制君主的屠刀视死如归,抗节不屈,这可谓感天地泣鬼神!受到后人的无限敬仰和赞颂。就其个人气节来看,历史上实在不多见,这正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二、二十四孝故事中哪个故事反映了孝与自身之间存在矛盾
个人认为是>: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个人认为这是愚孝,而这故事也简直是不可理喻!本身已经70多,非要在父母面前装幼稚,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摧残!!!
所以这得算做一个巨大的矛盾(孝与自身之间),正常的孝值得褒奖,但这种不正常的孝是应该批判的!!
三、何为孝,何为雅,如何做到孝雅?
孝雅是指孝行和雅行。
我国的圣哲先贤对孝的论述有很多,有人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称为孝文化。《孝经》曰: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篇》
孝行的三个责任:
《礼记祭礼》中记曾子的话说:“孝有三:大者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正派,纯洁,朴素)
《诗序》
雅:合乎规范、标准的;高雅不俗,优美。
《汉语大词典》
雅通常是指符合基本的礼仪。
孝、雅文化教育实际上是在倡导一种大家风范,是在培养绅士精神和贵族气质。
关于孝的故事,可以参考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的《二十四孝》。
四、关于西晋武帝和北魏孝明帝有何有趣的故事记载?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比较落后,所以社会的财富总量是比较少的,遇到天灾人祸,普通老百姓甚至连基本的生计都要面临很大的问题。在这种条件下,富人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一个人的富裕,可能会导致十个人的贫穷,所以开明的封建统治者,总是把节俭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即使不是,也很少有皇帝公然鼓励大家奢侈浪费。
但是很少并不等于没有,西晋武帝和北魏孝明帝这两个时期便是著名的两个例外。西晋武帝时石崇和王恺两个活宝的斗富可谓尽人皆知,按照现在的观点,尽管他们都为晋朝GDP的增长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却远远的补偿不了所起到的负面影响。因为古代的物质条件根本就承受不起这种诸如你用紫纱作成40里的出行屏障,我就用锦缎做成50里屏障(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俩修高速路呢)般的折腾,而西晋王朝的灭亡和这种富人间的互相攀比斗富是有莫大的关系的。
记得有人说过,因为人的生命过于短暂,所以有些错误便会再犯。到了北魏孝明帝期间,历史上演了轮回,发生了高阳王元雍和河间王元琛斗富事件,据说元琛对另一宗室章武王元融说: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可怜的元融见了元琛和元雍富可敌国的财产,在又羡又妒之下竟然生了病导致三天没下床,而元融自己家的财物其实也不少,只是自己不满足而已。
而最能体现这帮贵族丑态的一件事情是,有一次孝明帝老妈胡太后把他们带到朝廷绢库门前,开玩笑的说,你们愿意拿多少就尽管拿。于是大家无不争先恐后,你追我赶,锐意进取,其中元融和大官僚李崇拿的实在太多,没考虑到自己酒囊饭袋般的身躯根本承受不起,结果一个跌伤了脚,一个扭伤了腰,这下赔大了,估计拿出去的绢还不够给自己看病的呢。
骄奢淫逸的富人们互相之间一旦开始那种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斗富,往往也就预示着所处的朝代马上就要垮台了:石崇和王恺斗富后,西晋短短二十余年后而亡;而元雍和元琛的攀比,则在十几年后葬送了北魏近一百五十年的基业。而在国破家亡后,那些财富只不过又成了别人的战利品罢了,看来我们的富人们到头来只是后来者的高级敛财管家而已,真是可悲可叹可笑。
为什么单身汉叫做王老五?王老五是民间俗语,特指没有家室之男士,来历无从稽考,只记得有句童谣王老五,命真苦,裤子破了没人补也许它的出处就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