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小家贫,给地主刘德放牛,刘德动不动就打骂和羞辱他!1366年,朱元璋当了皇帝,衣锦还乡:“刘德,你可知罪?”刘德吓得扑通一声跪地求饶!谁知朱元璋反而重重赏他!
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
甚至连老鼠都不敢在他家待了,饿得纷纷逃窜。
因为吃不上饭,朱元璋很小就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
刘德为富不仁,每次回家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就把朱元璋毒打一顿,还不让他吃饭。
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对一起放牛的小伙伴们说:“刘德太可恶了,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吧!”
小伙伴们急忙摇头:“刘德发现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却说:“不怕,我有办法!”
在朱元璋的带领下,小伙伴们杀掉了一头小牛犊,架起来一边烤一边吃,个个吃得满嘴流油。
吃完,朱元璋指挥他们把牛的骨头埋起来,将牛尾巴放于悬崖边,自己匆匆赶往刘德家:“不好了!不好了!小牛犊掉悬崖下面了!”
刘德一听,连忙跑到悬崖边,看到几个放牛娃只抓住了牛尾巴,牛已经坠入深不见底的悬崖了!
刘德也没办法求证真假,见这些孩子没事,便臭骂了他们一顿,这事就算是过去了。
到了1344年,天下大旱,粮食绝收,不久,瘟疫又起。
朱元璋的父亲不幸染病身亡,母亲和大哥接连饿死。
父母的离去,给了朱元璋很大的打击,无论如何,他都要让父母“入土为安”。
可是,家中一贫如洗,哪有钱买棺材和墓地?
朱元璋找到地主刘德,希望刘德看在自家为他打工多年的份上,给父母买口棺材,并给自己一块地,好生安葬父母。
但刘德拒绝了,即便是朱元璋跪倒在刘德面前,苦苦哀求,刘德也不为所动!
当时,像朱元璋父母这样的贫农实在太多了,刘德已经麻木了,骂骂咧咧地赶走了朱元璋。
最后还是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安葬了亲人。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苦难的经历造就了他奋发向上的精神,经过多年的血雨腥风,朱元璋在40岁时建立了明朝,实现了帝王梦!
1366年,朱元璋衣锦还乡。
本想好好报答恩人刘继祖,却得知他已经去世,于是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在围观的人群中,朱元璋一眼便认出了当年欺凌过自己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不怒自威,命刘德过来问话:“你可知罪?”
刘德吓得浑身发抖,跪下来一直磕头:“小人当年有眼无珠,得罪了皇上,饶命啊!”
朱元璋却呵呵一笑,很大度地扶起刘德,说:
“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小时候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朱元璋并没有为难刘德,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
刘德目瞪口呆,万万没想到,朱元璋不但没有报当年之仇,还如此厚待自己。
他不由得感激涕零,大呼朱元璋为明君!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要以德报怨,给刘德这么多奖赏呢?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
朱元璋当初放牛是有报酬的,如果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就饿死了。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刘德拒绝为朱元璋父母下葬,我们也不能评价说刘德太坏,只能说他没有同情心。
在那个时代,人命确实如草芥一般,刘德作为一个乡间地主,他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点利益,做善事不是他的风格。
对于称帝后的朱元璋来说,杀死刘德易如反掌,一道命令下去,刘德的九族恐怕都没了,但杀了有什么用呢?
朱元璋当了皇帝,眼界宽了,想要成就大业,必须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至于对小时候的事斤斤计较。
相比于杀掉刘德,赏赐刘德有没有好处呢?
有,而且好处是大大的。
因为,刘德所代表的是人民大众。
他虽然是个地主,但也只不过是比普通老百姓稍微富有一点。
刘德这样的小人物,与其严惩,还不如施恩,借以收服天下人心。
这件事会传为一段佳话,有利于朱元璋在民间的名望。届时,必定是好评如潮。
反之,如果刘德是一个大人物,一个功勋重臣,影响力巨大,人品又不好,朱元璋必然会除之而后快。
刘德正是以自己渺小的地位,才躲过了一劫呀!
朱元璋以德报怨的行为,也证明了他已经拥有一个成熟君主的城府和胸襟了。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平时为人处世,要心存善良,与人为善。
也许你不经意帮助过的人,未来就会成为你的贵人。
朋友们,你觉得平时生活中,到底是以德报怨好,还是以牙还牙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