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按律当诛杀。李世民心如刀绞,质问道:“皇位本来就会传给你,你为什么要造反?是等不及了吗?”李承乾冷笑道:“我不想落得和前太子李建成一样的下场!”李世民脸色大变。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从小受尽宠爱,8岁就被立为太子。
为了培养这个儿子,李世民费尽心思,为他请了许多名师辅导,李承乾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期望,十分好学上进。
太上皇李渊驾崩,李世民为父守孝期间,17岁的李承乾处理朝廷政务有模有样。
贞观初期,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表现很满意,渐渐地,李承乾却越来越不像话。
作为一个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富二代,李承乾身上的纨绔子弟气息越来越重,老父亲李世民担心儿子学坏,告诉群臣:“「太子生长深宫,百姓艰难,耳目所未涉,能无骄逸乎!卿等不可不极谏!」(《资治通鉴》)”
李承乾让李世民失望了,他的行为越发出格,对外可以表现出一副谦逊有礼的样子,私底下却越玩越疯。
不知何时开始,李承乾突然迷上了突厥,时常换上突厥人的服装,模仿突厥人开篝火晚会,玩战争游戏,甚至放言,等有一天当了皇帝,他要去投靠突厥,当一个突厥将军就心满意足了。
东宫官员屡次劝诫李承乾,李承乾越听越心烦,想出了一个荒唐的办法,派出杀手刺杀这些唠唠叨叨的老头子,好在计划失败了。
李承乾的转变如此之大,一直是个谜。有人分析,李承乾是因为患上了足疾,成了瘸子,导致性情大变,再加之李世民对另一个儿子李泰十分宠爱,让李承乾有些心灰意冷。
李泰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次子,体型肥胖,多走几步都要喘气。
李世民特许李泰进宫的时候可以坐轿子,这种待遇是官员和其他皇子享受不到的。
聪明的李泰为了讨好父亲,组织人员编纂《括地志》,《括地志》是一部大型的地理学著作,历时三年完成。
李世民看到成品后,龙心大悦,多好的儿子啊,能沉下心来搞学问,再看看另一个,除了玩就是玩,怎么好玩怎么玩。
李泰编撰《括地志》以来,李世民赏给李泰的财物远远超过了李承乾。
李世民内心的天平逐渐偏向李泰,甚至动了废太子的念头,在几个心腹大臣的劝诫下,才打消了念头。他对李泰的宠爱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外出游玩时经常带着李泰。
如果哪天没见到李泰,思子心切的李世民会让自己的爱宠,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给李泰送信,一天可以往返数次,累得爱宠都瘦了。
一些趋炎附势的大臣们看到了李泰是个潜力股,于是纷纷找机会巴结李泰。
正是因为李世民逾越礼制的宠爱,李泰逐渐产生了错觉,觉得自己能当上太子,到处打点关系,拉拢大臣。
李承乾察觉到了自己处境不妙,但他并没有振作起来,反而是破罐子破摔。
李承乾有个男宠叫称心,两人关系十分亲密,李世民知道后大怒,处死了称心,李承乾却丝毫没有收敛,为了怀念称心,专门为他搭建了灵屋,时常伤心流泪。
为了赌气,李承乾几个月不进宫见李世民,整日在府上开宴会,仿佛是末日狂欢。
李承乾彻底黑化了,既然早晚都要被废,倒不如先下手为强,发动政变,杀李泰,逼李世民退位。
玄武门之变给了李承乾太多启发。他和李泰的关系似乎也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的翻版。一个随时担心被抢去皇位的太子,一个野心勃勃想要当太子的藩王。
悲剧又开始了,历史似乎是有轮回的。
然而李承乾的手段比年轻时的李世民差远了,造反失败,送入大牢。
遭遇此变故,李世民伤心欲绝,甚至当着群臣的面流泪,或许直到此时,李世民才能体会到李渊当初的心情。
李世民舍不得处死儿子,最终决定给他一条生路,流放了李承乾。
这场悲剧可不可以避免呢?如果李世民当初没有过分偏爱李泰,多关注儿子的心理健康,也许是能避免的。
太子之争影响深远,到最后,潜力股李泰出局,看上去人畜无害的乖乖仔李治意外成了太子,他迷上了父亲的女人,李唐王朝一步步陷入动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