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刚即皇位的胡亥在赵高的唆使下,下旨赐死大将军蒙恬。蒙恬对前来传召的使者说道:“请转告陛下,我手握三十万大军,即便现在身遭囚禁,但我的势力足以背叛。我之所以没有这样做,一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二是不敢忘记先帝的恩情”。
使者说:“这是陛下的决定,将军的话我不敢上报陛下,还请将军念在先帝曾经对将军的照顾下,不要干这种傻事。”
在监狱之中的蒙恬十分自责,他的内心陷入了深度的纠结和自我怀疑,自相矛盾之中。
一方面,他是真的不甘心这样死去,但是又一方面,蒙恬作为秦朝的将领,一辈子都收到了老一辈人忠君爱国的思想的洗脑,如果要他真的反了大秦的话,他的良心上过不去!
诸位读者看到这里,千万不要笑话蒙恬迂腐。
古人的忠君报国思想,和现代人的奉养父母差不多,都是他们认为一生都要遵守的准则。
更何况,胡亥的父亲秦始皇对蒙恬还有知遇之恩,蒙恬的心理压力更大了。
蒙恬如果造反的话,那就相当于现代人杀害自己的父母。
无论这父母是如何恶劣,当代网友都肯定会口诛笔伐的。
毕竟那可是自己的父母啊!
蒙恬的情况也是一样,胡亥再怎么样,也是他的君主啊!
在蒙恬思考反与不反,纠结无比的时候其实已经错过了造反的最佳时期。
原先圣旨所说,是要在七天之内把蒙恬拉倒菜市口斩杀,但是其实在蒙恬接到圣旨的当天晚上,就被秘密杀害了。
那么为什么,远在朝堂之上的秦二世胡亥,要杀这位为国戍边,忠心耿耿的蒙恬将军呢?
这件事情说来话长。
胡亥的父亲,大秦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是在巡游天下的时候突然驾崩的。
在他驾崩之前,曾经叫来他最为贴心的两位大臣,赵高和李斯两个人,让赵高和李斯二人在他死后,立在边境戍边的公子扶苏为太子,并且登基成为新的皇帝。
在交代完了后事之后,秦始皇嬴政便就去世了。
赵高和李斯相视一眼,看出两人心中都有话说,最终还是赵高先开了口。
“李丞相,那公子扶苏信奉仁义,与我等所推崇的法家不同,若是他登基,我等受不到重用不说,还有可能被赐死,不如先下手为强!”
李斯也是认同,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修改秦始皇所留下来的圣旨,立始皇帝最小的儿子胡亥为新皇帝。
第一是因为胡亥这人年幼,心机浅薄,容易控制。
第二则是因为胡亥是赵高的学生。
有这么一层关系在,李斯和赵高一拍即合,先是用鲍鱼海鲜的腥气掩盖了秦始皇嬴政尸体的味道,秘不发丧,先回了咸阳。
在咸阳,他们瞒着文武百官,偷偷捏造了圣旨,要赐死远在长城戍边的公子扶苏。
若是让公子扶苏知道这两人篡改了秦始皇遗旨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毕竟公子扶苏背后,可是有蒙氏家族支持的,那蒙氏家族乃是大秦军功贵族,手下有三十万大军,可不好对付。
天真的公子扶苏,还真的以为是自己父亲秦始皇想要他死,于是傻乎乎的自裁了。
而那蒙氏家族,也在赵高和李斯两人的清算范围之内。
两位为国戍边的大将蒙恬和蒙毅,没有死在抵御外族人入侵的战场之上,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下,真是可恨。
两位名将,一个深得人心的皇子的死,已经够风雨飘摇之中的大秦消耗很久才能缓过神来了。
但是赵高李斯的要杀的,可不仅仅是那么点人。
就连在秦始皇时期,立下了赫赫威名的冯去疾和冯劫,这一位丞相,一位大将军都没能幸免。
胡亥的所有兄弟姐妹,也全部被赵高用残忍的手段屠戮殆尽。
赵高夜观天象,立在大秦皇宫之中琢磨。
如今的大秦,只要再杀两个人,就是他的一言堂了。
第一个,就是昔日政友,他的同党李斯!
杀李斯的过程很简单,没有什么波澜,毕竟整个朝堂,早已全部都是赵高的人了。
顺带着,他还下令赐死了正在关外和西楚霸王项羽鏖战的名将章邯,逼地后者投降项羽。
最后一个,就是当今的皇帝,秦二世胡亥。
赵高杀了胡亥之后,自己坐上了皇位,却发现不能服众,而此刻大秦宗室早已被其屠戮殆尽。
无奈之间,他只能立秦始皇的弟弟子婴为皇帝,不曾想那子婴却是个有胆有识之辈。
在这种朝堂都为赵高嫡系的情况之下,持刀刺死了赵高。
就这样,大秦政治乱相才算结束。
子婴原本想要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但彼时的大秦,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之后,早已经是风雨飘渺了。
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中,大秦灭亡。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一统六国的大秦为何二世而亡,是史学界一直在讨论的话题,但是有一点是众位学者公认的大秦的灭亡和赵高祸乱朝堂脱不了关系。
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文献:
(1)秦二世元年诏书解读[J].何有祖.文献.2020(01)
(2)《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通释[J].陈伟.江汉考古.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