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史公《史记》的《商君列传》中,有关于这段话的记载是这个样子的: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其实商鞅在这里所指的不是商纣王本人,而是说的商朝末期的大时代背景之下。而这个其实说的也不仅仅是商朝,也包括也朝。商鞅之所以说这段话,就为了表达一个意思,国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变法,所谓“变则通,不变则死”就是这个意思。
为什么说一个国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变法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所面临的情况与刚刚建国的时候发生了改变。可如果简单的依循旧法对待新的社会环境,那么将无法解决新发现的问题。国家刚刚建立之初的时候所制订的法令是为了这个国家当时的基本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一定会出现新的问题,这是刚刚建立的时候所不能预料的,如果一味的依照旧法,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就会缺乏科学性。
而且,国家随着时间的发展往往会衍生出许多滞后国家发展的问题。而官僚体制的臃肿就是新出现的问题之一,国家建立之初只需要有一个基本运行体制就可以了。可是随着国家的完善,体制也会进一步完善,而完善就意味着增加。可有些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则失去了它建立时候的价值,那么这些体制就有必要取缔。因为,体制的臃肿往往伴随着多个极为严重的衍生问题:一、财政支出的加大;二、办事效率的降低;三、各个机构之间的争斗很容易会引发大规模的党争问题。
庞大的宗室集团也会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的反作用力。在刚刚建国的时候,或者是建国的过程中,宗室都是创立者所倚靠的重要人才储备来源。因为无法改变的亲缘关系,宗室要比其他人更容易受到信任。而建国之后,为了进一步的稳固这一层亲缘关系,宗室、宗族往往会受到比他人要高很高的待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室的人员会越来越多,因为他们天生的权力,他们在盘剥底层人民的时候更加的无所顾忌。这也就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王朝末期经常会遇到的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带来的严重后果基本上是这些:一、底层人民对政府的不满,于是在这个时候起义会频频爆发;二、财政收入受到严重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但随着土地被这些宗室大族所兼并,而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又都往往选择瞒报,于是国家的税收则逐渐减少。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念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国家由建立之初,到逐步稳定,统治者就会出现与社会脱钩的现象。因为统治者不了解社会的根本现状,加之他们都是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的环境之中。这些统治者无论自己是否想去是推动这个国家发展,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所限制,制订的制度也会不适应底层百姓的需要。而这一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思考一下历代变法者的目的,他们基本的做法就是要裁撤不必要的机构,减少国家的非必要性支出,增加国家的收入,无论他们怎么做,他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给这个国家注入新的活力。
在《商君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羲、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君无疑矣。商鞅之所以变法,是因为他明白礼法的制订都是依据当时所处的时代而制订的,这些法令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要改变为新的,符合适宜的新法。也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