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与君王作朋友的臣子有哪些

历史上与君王作朋友的臣子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155 更新时间:2024/1/22 23:03:43

1汉文帝刘恒周亚夫表面上是朋友,其实亲如兄弟。2汉景帝刘与梁王刘武也是同父异母亲如手足的兄弟,本人才疏薄浅,希望回答的问题地你有帮助,谢谢。

关于贤臣良将的故事。

稷[jì]与契,都是上古的名人,是舜时分管农业和教育的大臣。稷播种百谷,教民稼穑,为农耕之始祖,后人尊他为农神或谷神;契负责教化和礼仪,使人们知“五伦”,明礼仪,做到“九族既睦”。二人辅佐尧舜,助禹治水,恪尽职守,深切关怀百姓疾苦,见人有饥饿或溺水,如同身受,有着“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解救天下苍生危难为己任。稷与契也分别是古代周族与商族的始祖。魏征进谏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见,那就只有依照陛下的旨意行事,岂不违背了我进谏的初衷了吗?”太宗说:“你当时应承一下,顾全我的体面,退朝之后,再单独向我进谏,难道不行吗?”魏征解释道:“从前,舜告诫群臣,不要当面顺从我,背后又另讲一套,这不是臣下忠君的表现,而是阳奉阴违的奸佞行为。对于您的看法,为臣不敢苟同。”太宗非常赞赏魏征的意见。在国家大政方针上,尤其是大乱之后拨乱反正,魏征主张宜快不宜慢,宜急不宜缓。唐太宗即位之时百废待兴。一天,他问魏征:“贤明的君主治理好国家需要百年的功夫吧?”魏征不同意太宗的想法,他说:“圣明的人治理国家,就象声音立刻就有回音一样,一年之内就可见到效果,二年见效就太晚了,怎么要等百年才能治理好呢?”尚书仆射封德彝嘲笑魏征的看法,魏征说:“大乱之后治理国家,就象饿极了的人要吃东西一样,来得更快。行帝道则帝,行王道则王,事在人为,而不是人民是否可以教化。”太宗听从了魏征的意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只过了三两年,唐朝就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魏征主张取信于民,不要朝令夕改,让人无所适从。唐朝原定18岁的男子才能参加征兵服役。一次,为了多征兵巩固边境,唐太宗要求16岁以上男子全部应征,魏征坚决不同意。他说:“涸泽而渔,焚林而猎,是杀鸡取卵的做法。兵不在多而在精,何必为了充数把不够年龄的人也弄来呢?况且这也是失信于民。”唐太宗问自己是否有失信于民的事,魏征举了三个例子。太宗虽然觉得言词尖刻,难听刺耳,但心中仍很高兴,认为魏征忠于朝廷,是以精诚之心辅佐自己以信义治国。于是便下令停止执行征召中男入伍。同时奖赏魏征金瓮一口,以资鼓励。在个人享乐方面,魏征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唐太宗想去南山打猎,车马都准备好了,最后还是没敢去。魏征问他为什么没有出去,太宗说:“我起初是想去打猎,可又怕你责备,就不敢出去了。”还又一次,唐太宗从长安去洛阳,因为当地供应的东西不好,唐太宗很生气。魏征对太宗说:“隋炀帝就是因为无限制的追求享乐而灭亡的。现在因为供应不好就发脾气,以后必然上行下效,各地方拼命供奉陛下,以求陛下满意。供应是有限的,人的奢侈欲望是无限的,如此下去,隋朝的悲剧又该重演了。”太宗听了这番话肃然心惊,以后很注意节俭。对于唐太宗的品德修养,魏征也很重视。他直言不讳的对太宗说:“居人上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还引用荀子的话告诫太宗:君主似舟,人民似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一直牢记在心。一次,太宗问魏征怎样做一个明君而不要做一个暗君,魏征就讲了隋朝虞世基的故事。虞世基专门投隋炀帝所好,专说顺话,不讲逆耳之言;专报喜,不报忧,结果隋朝灭亡。由此魏征得出了一个著名的结论,即“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唐太宗相处十七年,一个以直言进谏著称,一个以虚怀纳谏出名,尽管有时争论激烈,互不相让,最后太宗也能按治道而纳谏,这种君臣关系,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极为思念,感慨的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贞观政要论任贤》)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哀荣了。魏征成为唐太宗预防自己犯过的一面明镜,这充分体现了魏征在唐太宗治理国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二)魏征以直谏著称,但并非不讲究进语艺术,他有时也能以文才雅兴暗喻讽劝,委婉的开导太宗,使其醒悟改过。贞观十一年,太宗到洛阳巡视,魏征随百官同行。太宗在洛阳宫西苑宴请群臣,又带群臣泛舟积翠池。太宗指着两岸的景色和宫殿,对大臣们说:“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宫殿园苑遍布京都,结果官逼民反,身死异乡。而今这些宫殿、园苑尽归于我。炀帝亡国,与佞臣阿谀奉承、弄虚作假、助纣为虐有很大关系,你们可要引以为戒啊!”魏征立即回答道:“臣等以宇文述等佞臣为戒,理固当然;望陛下以炀帝为鉴,则国家太平,万民幸甚!”唐太宗一听魏征之言,觉得很有道理,主张君臣共勉。他又要求群臣赋诗助兴,群臣恭请太宗先赋,太宗略一沉思,立即朗声吟道:日昃玩百篇,临灯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鲜。天身资累恶,成名由积善。这首诗,太宗命名为《尚书》,他以《尚书》中的骄奢淫逸的昏君为例,指出他们身败名裂、国破家亡是由于作恶多端,咎由自取。那些克己俭朴、勤政爱民的明君,尽管在历史上不多,但却名垂千古、青史流芳,这就在于他们注意修养,不断做好事,为民谋利所致。太宗此诗,通过咏史,抒发了自己立志做一个“克己明君”的襟怀。群臣一听,齐声赞颂。太宗要求群臣逐一赋诗,魏征当仁不让,立赋《西汉》一诗,他朗诵道:受降临轵道,争长趣鸿门。驱传渭桥上,观兵细柳屯。夜宴经柏谷,朝游出杜原。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这首诗,魏征以西汉初年几个有作为的皇帝高祖、文帝、景帝、武帝为例,说明帝王贤明,勤劳国事,既建武功,又修文治,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魏征希望太宗向刘邦等帝王学习,既“受降”于秦王子婴,建灭秦之武功;又礼遇儒生叔孙通,开文治之基业。太宗聪颖过人,一听此诗,便知魏征暗含讽意,他激动的说:“魏征忠心耿耿,不仅以奏疏谏我,而且赋诗时,又以礼仪开导于我,真可谓知古德的忠直之臣。”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很高。有一次,他问群臣:“魏征与诸葛亮相比,哪个更为贤良?”岑文本说:“诸葛亮才兼将相,魏征不如他。”太宗却说:“魏征以仁义之道辅佐我治国,希望我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就此而言,诸葛亮也不能同他相提并论。”可见,在唐太宗的心中,魏征的才德是何等之高。望采纳~~

魏征的故事。望采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贤臣遇到明君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为你奉上,请参考!看大秦,在那个乱世,贤臣将才不少,但明君却难遇,明君贤臣联手,天下格局就变了,如商君与孝公,燕昭王与乐毅,秦惠文王与张仪,这样的大才与明君难遇,国家可能会振兴,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去巩固,再强大的国家也会兴也忽,衰也忽,楚王一死,吴起就被万剑射死,燕昭王去世,乐毅终被排挤出局,

  • 历史敬业故事书目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虽遭受,仍带辱坚持完成《史记》,“史家之,无韵之”雍正之类勤政的皇帝,也很敬业。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

  • 古人敬业的事例简短点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春风又绿江南岸原句是“春风又到江南岸”,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

  • 古代君王求贤若渴的事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这就是后来曹操说的:周公吐辅,天下归心,最典型的君王求贤若渴文王访姜子牙曹操赤足迎许攸: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鞋都顾不上穿,就出来迎接了,用他的失态,来表现他内心的得到人才的兴奋,和对许攸的重视刘备三顾茅庐从周文王访姜尚,到秦孝公求贤榜

  • 关于明清时代小皇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入关第一个小皇帝爱新觉罗福临算吧?他六岁登基,还是一个不懂世事的孩子,他的地位决定了他没有童年,他就算登上帝位却总是多尔衮所欺压着!多尔衮是一个绝对看不上汉人的家伙,但是小皇帝顺治却主张向汉人学习,满汉一家,和平共处!而且多尔衮还贪恋他自己的嫂子,也就是福临的妈妈,孝庄文皇后。这几乎让福临感到窒

  • 列举辅佐周武王的贤臣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主要有三个人: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姜子牙(约前1156年约前1017年),姜姓,吕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单呼牙,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其先祖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从其封姓,故以吕为氏。出生地主要有东海说和河内说。《孟子》的《离娄上》和《尽心上》两章都提到姜子牙“

  • 历史上有名并且敬业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虽遭受宫刑,仍带辱坚持完成《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雍正之类勤政的皇帝,也很敬业。雍正是清朝入关后第三位皇帝,他于1722年继承皇位,到1735年去世,在位仅12年8个月,但他所做出的改革,比他父亲康熙担任61年皇帝所做出的改革还要多。他勤于政事,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

  • 历史上有哪些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1、管仲:春秋时齐国的大臣,政治思想家。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上颖人.与鲍叔牙为友.为齐公子纠太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争位,曾箭射小白,中带钩而幸免于难.齐桓公即位,经鲍叔牙推荐,齐桓公捐弃前嫌,任为上卿,相桓公,称“仲父”。他执政四十年,因势制宜,改进宗周制度,把齐国置为士乡十五

  • 古人有没有没有尽职尽责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龙逢①极谏龙逢谏君,深谋远虑,冀②其少悛③,立而不去。夏朝末代国君叫癸④,因为他暴虐无道,所以把他称之为“夏桀”。他凭着自己的权利作威作福,为非作歹,丧尽了天良,对上天不敬,说出种种的妄言妄语来诬蔑;对老百姓特别狠毒,对忠臣劝谏不听,倘若有人劝阻,必定处死,真是为所欲为,专横跋扈。有一天,臣龙逢就直

  • 古代关于敬业的作文素材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关于敬业的事例1、生物学家童第周中学时因期考不及格还留级,后补读一年获得了全校第一;2、物理学家居里夫妇在废弃的停尸房里炼出了镭,获得了诺贝尔奖;3、数学家华罗庚为了回国参加建设,避开美军的搜查,秘密取道香港回到北京;4、著名女作家张海迪五岁成了残疾人,后来自学小学到大学的课程,以及五国语言,被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