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安于现状的百姓如此受到古代君王的“青睐”?

为何安于现状的百姓如此受到古代君王的“青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1693 更新时间:2024/1/13 15:00:24

只听任最强有力的最富足的天性指使令其生存成为可能的东西,即闲情逸致、冒险、非信仰、放浪形骸本身,假如把此等行为听任中等天性支配,那真会毁掉他们,但也有可供支配的。这就是:任劳任怨、规规矩矩、自我节制、固定的'信念'——简言之,'群畜美德'。因为,在这种美德的熏陶之下,中等的种类会日臻完善。——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古代君治理国家、驾驭百姓的招数众多,而在这浩瀚的权术之海里,各国历代都有不少君王信奉愚民政策,他们相信让农民半死不活,是维持社会稳定的最佳办法,其中道理在?如此违背人性与道义的说法果真有其效果吗?

此处半死不活的意思是在生活上刚刚达到温饱的水平,而在生存之外,决无一丝一毫的富力量以供生活,挣扎于生存线的人们没有功夫来思索世界、社会以及他们自身,没有功夫来学习创造、审美、批判。一言以蔽之,生存空间占据了几乎整个生命的宇宙,再也没有诸如野心不安动荡的元素来侵扰社会的安宁。

如此看来,荒唐的半死不活之语竟然有些许道理,只顾温饱并且满足了可以温饱需求的人们自然不会形成反抗与躁动;然而,这般驾驭之术又蕴含着多少对于人性的抹杀与戕害?这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

忙于生存,温饱至上

半死不活与食不果腹的区别是:前者终于脱离了饥馑之忧,尝到了温饱的幸福感与满足感;而后者永远在挨饿的生理之苦中无法自救,当这直接的生命需求都得不到满足,他们于是考虑到反正都是一死,终于揭竿而起,单单为了活命。

因此,让农民处于半死不活的温饱状态,可以使其在远离饥饿与死亡的威胁的同时,也远离揭竿而起的革命,更远离了那种因衣食无忧而产生的多余欲望,要知道那些成功发财致富的人往往不安于现状,滋生了许多令人无法想象的勃勃野心。

无论这野心是关于艺术、学术,还是政治、军事的,在作为统治者的古代君王看来,它们统统都是社会的不稳定因子,在很大程度上,富足这一状态,至少是一种间接因素——是培育野心家、放荡者、艺术家的摇篮与温床。

古代君王无论有多贤明,都会对那些思想活跃、创造力无限的野心家和艺术家们心存几分忌惮和戒备,古代君王们需要的无不是俯首称臣、任劳任怨、乐活知足的安分百姓,给予这些安分百姓以温饱,便可换得江山安稳、高枕无忧,何乐而不为呢?

忙于生存,奔波于糊口与填肚之事,得到一口赖以活命的饭食便知足乐,感到由衷的喜悦和踏实,其中的获得感和生命感是相当突出的、显赫的,人们为此感到一种纯粹的关于生存的陶醉感,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然而,这种带有十足阿Q精神的陶醉感实际上是十分虚假的,是大权在手的君王们拿来糊弄他们的手段,它缺乏真正的生命力,这生命力即独立的人格、思想力、创造力,也正是君王们唯恐安分百姓们获得的品质与能力。

安于现状,稳定秘诀

古代君王不约而同地公开他们政治的秘诀,丝毫不顾忌地宣称一种几乎骇人听闻的思想,那就是培养安于现状的百姓乃社会稳定的要诀。安于现状的百姓可以成为君王们最强有力的政治后盾,他们既不想改变当下境况,也就是于君王的江山没有丝毫威胁,反而是现状的最庞大的用户群体——亦即君王的附庸。

而对于古代君王来说,培育此种安于现状的百姓有何方法?答案仍然是使其得到温饱,使其感到知足,使其恰如其分地扮演自己的角色。古代君王们深谙过犹不及和物极必反的道理,他们善于利用人性的弱点与漏洞,因此在古代,这样的温饱政策就这样长久地发挥着效用。

为何安于现状的百姓如此受到古代君王的青睐?因为安于现状的人们有一个固定的信念、默认的原则,他们相信怀疑就是犯罪。他们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所在的时代,包括自己正在度过的生活、接受的各色信条、定律都全盘接受并且由内而外地感到甘之如饴。如此坚定的、现实的、朴实的百姓,不能接受社会里出现的任何动荡,乃至任何变革,因此,他们本身更不会成为任何一场革命的发动者,哪怕是参与者。

安于现状的百姓绝无所谓的反骨,若硬说他们有,那他们也是反骨者们的反骨,也就是说,他们若对现实生活有什么反对,也是对那些试图制造革命的革命者们的反对。经历了战乱、饥饿、流离,他们对于当下获得的这一份来之不易的温饱感到无比珍爱,更何况在君王的严格控制之下,这份温饱很少发生量变或质变。

一直维持着不多不少刚好果腹的水平,因此他们从来都不会品尝到过犹不及的滋味,而是最长久地沉醉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朴素快乐之中。安于现状,则不可避免地不思进取,而崇尚温饱政策的古代君王不惜以人们的不思进取为代价,以换取社会旷日持久的稳定,一种平安无事、得过且过的稳定形式。

放弃思考,乐于认命

当代一位著名的北方脱口秀演员、笑星、作家,诞曾深情而又不无无奈地坦言:认命真的是北方的美学。以此言为灵感源泉,古代君王喜好使用的温饱政策的核心要义,不就是令其乐于认命、甘于认命吗?当人们熟悉了认命的美学、掌握了认命的哲学,对认命这一哲学命题有了深入骨髓、渗透呼吸的理解,就与之融合而不分你我了。

古代君王动用政治力量,在生活上,控制农民的粮食收获和财产收获;在化上,限制入学资格、学习范围、所读书籍等等;在舆论上,大肆宣传神话传说,令广大农民相信自己真的只是造物者用柳条裹一点泥土做成,相信自己真的命如草芥……长此以往,文化程度低下的农民自然而然在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下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逐渐深信起命来,继而快速地、坦然地学会了认命。

温饱政策行之有效的必要前提是保证其生存,防止其富足;核心思想是不遗余力地为其输入认命文化,其他文化倒是可有可无甚至亟需扼杀的。

更为可怖的一点是,接受了认命哲学的人们不仅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彻底落实这样的指导思想,还会主动地、卖力地、殷勤地自己周遭的人灌输自己的这一套认命哲学,企图同化自己周围的人,让人人都和自己一样愉快坦然地认起命来。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古代君王知晓不仅要从物质生活上严控老百姓的欲望扩散,也要在精神生活上将认命的思想植入其头脑。唯有如此,古代社会才会最大程度、最长时间地维持一种并不健康的安稳,一种并不值得称道的安稳。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谁知道古代“任人唯贤”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任人唯贤是一个成语,贤就是有德有才的人的意思,任人唯贤指用人只选有德有才的人。该成语有两则典故:一是出至《尚书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二是出至《资治通鉴唐纪十》:唐太宗说:“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下面就简单讲一下两则典故所说的故事:1.齐桓

  •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主要人物及性格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包括愚公移山,守株待兔等等,愚公移山的主人公愚公具有坚韧不拔,立定志向就可以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的性格,守株待兔的主人公农夫的性格是不思劳作,妄图不劳而获的特点~

  • 帝王的民间传说(简短一些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都挺长的……尽量选了几个短点的民间传说刘邦芒砀斩蛇秦朝末年,刘邦在家乡沛县当泗水亭亭长。后来他奉命带一批民夫到骊山为秦始皇筑皇陵。刘邦日夜兼程来到芒砀山天色已晚,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后又继续赶路。正往前走,忽有一民夫来报:“前有大蛇挡道!”刘邦听后哈哈大笑:“堂堂壮士,岂怕蛇乎?”他乘着酒兴拔出随身佩带

  • 唐太宗用人纳谏的故事和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这都是历史的教

  • 中国历史上忠臣进谏的故事,请简单叙述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危如累卵(成功):春秋时代,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大臣荀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劝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荀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规劝

  • 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秦孝公——商鞅刘邦——萧何、韩信刘备——诸葛亮曹操——郭嘉孙权——鲁肃康熙——……乾隆——……太宗有一匹他非常喜欢的马死了,太宗便迁怒于养马的人,欲杀之,长孙皇后便以古之晏子谏景公,景公纳谏的故事,劝谏太祖,最后太祖终于赦免了养马的宫人。

  • 古代君王纳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有个典故叫一鸣惊人,就是讲纳谏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

  • 历史上平民劝谏君王改革变法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康有为(1858~1927年),是广东南海县人。梁启超(1873~1929年),是广东新会县人。维新思想在康、梁师生领导,联合知识分子作大规模的请愿而掀起高潮;这是讲述公车上书的用意。1895年,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得知了马关条约签订的内容后,极为悲愤。他们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一千三

  • 古代诗人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南京夫子庙前,有一座文德桥。听老辈人说,每逢冬月十五月亮当头的时候,站在桥头朝水上看,倒映在水里的月影子刚好分成两半:桥这边半个,桥那边半个。圆圆的月亮影子,为什么会分成两半呢?这里有段故事。传说唐朝大诗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来,在文德桥旁边的一座酒楼上歇脚。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

  • 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进谏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过话头说:“陛下做事不对,我才进谏。如果陛下不听我的劝告,我又立即顺从陛下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