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从《牧事》中分析商纣王灭亡的原因

从《牧事》中分析商纣王灭亡的原因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02 更新时间:2024/1/18 22:45:51

1.商纣灭亡的很重要的原因是纣王的好色和无道,否则商纣是不会灭亡的2.根据《史记》的记载,妲己是有苏氏诸侯之女,乃一个美若天仙、能歌善舞、国色天香的美人,在商纣王徵伐苏部落时被好酒贪色的纣王掳入宫中,尊为贵妃,极尽荒淫之能事,酒池肉林等乃是纣王为博她欢颜而创,并为了讨好她发明炮烙之刑。后被周武王所杀。由此可知,妲己是被商纣王掳入宫中的,并不是妲己主动勾引的纣王,中国自古就有替帝王说好话,夸大其功绩,掩饰其缺点的传统,这也是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只有这样说明皇帝就是天子,才能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但是亡国的责任还是要有人来承担的!!但是找谁呢??原来的商纣王是不行的,因为当时商王朝还有很多的遗老重臣并不是就接受了周王室,周王朝也没有那么到的能力把商朝旧势力全部清除,也不可能去清除,因为还需要那些老臣子来为自己效力,就不可能让那些人产生恐慌,那么就只能找个让大家都接受的理由,这就是政治。在这种情况下,深受纣王宠幸的妲己就成了这样的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所以,殷商的灭亡应该是纣王自己的主要责任,谁叫他自己不能好好的治理自己的国家呢!!!

题主在问的是《牧誓》吧从《牧誓》的内容来看,帝辛一朝灭亡的原因有四,听信妇人言(应指妲己),不祭祀祖先,不重用同宗贵族,任用身份低微之人做出扰乱平民生活、破坏旧有法律。然而子贡曾经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他说,纣王的坏,应该不至于此。所以自重的人不会留下丝毫的坏名声,否则别的什么坏事也都有可能扣在他的身上。也就是说,帝辛的罪名,仅仅就是《牧誓》上的这四点。然而听信妇人言这样的罪名本身,除了有着歧视女性这样的历史局限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听信妲己的帝辛,为啥没有把战败后向帝辛进贡妲己的有苏氏一族扶持起来,出身于有苏氏的妲己如果可以摆布帝辛,不至于忘了有苏氏的父老乡亲吧。然而有苏氏的地位似乎依然是普通的诸侯国,《牧誓》也没有提到外戚干政这样的事情。祭祀祖先这种事情,在奴隶制社会的当时,也是比较劳民伤财的事情,而且帝辛一直在进行扩张领土征服邻族的战争。战争当然是被现代的我们所批判的事情,然而帝辛所进行的战争却是在为未来中华文明的民族融合打下了基础,并且《牧誓》也没把这样的战争作为讨伐帝辛的罪名。所以,在非常迷信鬼神的当时,不祭祀祖先,极有可能是国家财力都投入到了征战,没有余力再进行耗费财力民力的祭祀活动。《牧誓》不以帝辛常年发动战争为罪,却以没有余力进行祭祀为罪,而帝辛也没有对日益壮大的西岐进行军事镇压,甚至连基本的防备都没有(因为朝歌一战,帝辛连正规军都没有,是用囚犯组成了军队)。所以,更可能的情形是,西岐扮猪吃虎,在军事反叛帝辛失败后,用越王勾践对付吴王夫差的办法麻痹帝辛,并且在帝辛对西岐失去戒心的同时,鼓励帝辛劳师远征,空耗国力。后世的越王勾践也是在吴王夫差远征他国问鼎春秋的时候突然偷袭吴国的。勾践伐吴,比之武王伐纣,何其相似。武王问罪帝辛不敬先祖,却因为文王之前对帝辛发动战争的鼓励而不敢提不恤民力这样的罪名。不重用同宗贵族这样的罪名,换成一个相似的描述,却成就了后朝一奸雄政治家的名声,那就是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的曹操。后世挑战奴隶社会制度、冒犯贵族权益的商鞅,最终的下场是车裂。远在商朝末年的帝辛,做出打破奴隶主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这样的事情,当然会被贵族势力所怨恨,加之帝辛还任用出身低微的人,贵族人心思变,事前对帝辛的政令阳奉阴违,事后对帝辛进行抹黑诋毁,叛徒的嘴脸向来如此。所以后世所流传的关于帝辛的坏事,除了《牧誓》宣称的那些,恐怕多数就是拜这些叛徒贵族所赐了。《牧誓》又说,帝辛任用出身卑贱的人,“俾暴虐于百姓”。然而,百姓在战国时候才开始泛指平民,当时的百姓,乃是对贵族的称呼。帝辛任用出身卑微的人,触犯了贵族的利益,这才是“俾暴虐于百姓”的真正含义。由《牧誓》中对帝辛的控诉可推测,帝辛在对西岐十分放心,甚至是得到了西岐的支持和鼓动下一直在进行着劳师远征,而且还进行着试图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朝政、任人唯才的改革,然而阻力重重。最终在奴隶主贵族与西岐的内外勾结下失败了。后世常有人以南宋偏暗东南为耻,又感叹于大明天子守国门、崇祯宁死不南逃的民族血性。我想说的是,兵临朝歌城下的时候,商朝帝辛也没有苟且逃窜,哪怕远方还有征战未归的军队。或许帝辛和后世的夫差、项羽一样,都为自己的霸业雄心下深埋的妇人之仁付出了代价,成为了历史中永远的失败者,然而堂堂正正如斯人者,也是值得人来敬畏的。牧野一战,周朝留给后世的历史中,一边说商朝军队纷纷倒戈,一边又说此战之后血流漂杵。倒戈的,想必是刚刚从商朝狱中放出来的囚犯,帝辛高估了他们的信义;流血战死的,想必是拥护帝辛的真正军人。英明如常凯申公这样的领袖,到最后的渡江一战,也没有什么血流漂杵、尸断长江的事情发生,而人口远不能和近代中国相比的商朝的最后一战,却有人愿意为帝辛流下足以漂杵的血,帝辛真正的为人也可以想见了。所以,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帝辛在进行着内部朝政改革的同时,轻信西岐,耗费国力进行着对外扩张。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成语酒池肉林烽火戏诸侯源于我国历史上的两位暴君他们分别是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酒池肉林是商纣王,烽火戏诸侯是周幽王。周幽王是典型的昏君和蠢人,但是商纣王,我不认为是暴君,特别在是酒池肉林这个问题上,恰恰是他善政的体现。不懂得分析历史的人才会把这一事件和这一人物看歪。D试题分析:西周时周幽王为了褒姒一笑,点燃了烽火台,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

  • 求夏商周的有趣的小故事,急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山海经海内经》说,鲧是黄帝的孙子。他偷来黄帝的“息壤”,采用“堵”的办法去治理洪水。黄帝大怒,命祝融杀了鲧。鲧死了三年不腐,肚子里孕育了大禹后,才化为黄熊。屈原的《天问》里,对鲧和大禹的事迹都有记录。据《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帝尧时代,洪水泛滥,大禹受尧的命令,继承父亲鲧的职位治理洪水。除了北方的河

  • 纣王是怎么被杀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1、死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史称牧野之战。此战商朝大批俘虏倒戈,周军攻至朝歌。纣王登上鹿台,投火自焚而死,商朝灭亡。2、人物简介帝辛(?—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帝乙少子,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夏商周断代

  • 商纣王身死国灭主要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大禹是夏朝的开国皇帝,这王朝延续了400多年,夏朝末代皇帝叫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取代夏朝的商朝,大约统治了中国600多年,到了商纣王当政,这个王朝已经日薄西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商纣王也是历史上的暴君,他置国家大事于不顾,整天花天酒地,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有一年,商的属国苏国给纣王送来一位美女

  • 商朝的纣王被谁推翻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便兴拓土开疆之事,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商朝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今河南鹤壁)自焚

  • 商纣王的姓~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纣王燧人氏------太昊------有熊氏少典(生黄帝)------黄帝(有熊氏公孙轩辕)------少昊(青阳)------帝喾(生契又作,)------商侯王时期,殷[(xie)又作子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上甲微报乙报丙报丁示壬示癸汤(商开国帝王,又称天乙,大乙,成汤帝,帝汤,)至此商统一

  • 事半功倍是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事半功倍,意为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六韬军势》:“夫先胜者,先见弱於敌而后战者也。故事半而功倍。”【拼音】shìbàngōngbèi【解释】功:功效。形容做事的方法,费

  • 孟子为什么不相信《尚书·武成》中关于商纣王和周武王进行牧野之战的记载呢?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这是孟子的诡辩!孟子口口声声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然而他标榜的周武王却也是违背周文王“仁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这是高唱“仁人无敌于天下”的孟子所不能接受的,所以他只能对自己说不相信。但牧野之战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孟子心里信不信他自己最清楚。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 虎毒不食子,历史上谁吃了儿子的肉呢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封神榜有一个故事,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的时候,他的大儿子伯邑考带着礼物去救他,但是被苏妲己害了,结果他被做成肉包子,送给周文王吃,其实周文王通过卦象已经知道儿子被害,但是他为了大业不得不吃。周文王在商纣王的监狱“里城”创造了千古奇书《周易》,在狱中,文王利用身边的数条蓍草,反复推演,仰观俯察,终于创出了

  • 商朝纣王曾将周文王囚于哪个监狱?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yǒu)里城是一处蕴含丰富的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位于汤阴县城北八华里、汤两河之间的空旷原野上,厚达7米的文化层断面清晰,依稀可见远古时期人们居住、生活的情景。里城又称文王庙,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处有7米厚的龙山文化和商周文化遗存,是3000年前殷纣王关押周文王姬昌7年之处,是有史可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