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周朝第一个天子是周文王姬昌还是周武王姬发?

周朝第一个天子是周文王姬昌还是周武王姬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4600 更新时间:2023/12/18 8:32:53

周朝第一天子是姬发,号称武王,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新朝,是周朝第一天子,姬昌死后是姬发封他父周文王。姬昌时代,周国当时还属于商朝中一个小国,商朝怕周国壮大,对商朝有祸害,周王姬昌被关在里,八年之久,他为了安稳自己的心灵,也为了把自己的思想学问传给后代,他就依托对阴阳八卦的研究和解释,写出了《周易》这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周王姬昌出狱回到周国,他决心要消灭商朝,又遇姜子牙高人相帮。姬昌周文王他因为是周朝的奠基人,他死后后人给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代都把他称作“周文王”千古流芳

周文王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朝代都在歌颂的伟大人物,他对于中华民族的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他撰《周易》一书,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另一个方面,他奠定了周朝的根基,开创了一个伟大的新时代。

《尚书》的主要内容

《尚书》-名书简介作者:孔丘类型:哲学论著成书时间:春秋时期《尚书》-背景搜索《尚书》原称《书经》,也可单称作《书》。它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历史文献,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属于“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里,《尚书》是第一部用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史。《尚书》对于上古史的记载,分为虞、夏、商、周四书,共58篇,各有篇名。它记载了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至公元前682年的历史。可是整个《尚书》的历史记载,除了最后一篇《秦誓》以外,都没有年月可记。虽然如此,它还是从公元前21世纪的开始,依其时代先后,把这一部中国的上古史留给了后人。古人“尚”与“上”通用,“书”原来就是史。上古时,史为记事之官,书为史官所记之史,由于这部书所记载的是上古的史事,所以叫做《尚书》。《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王充《论衡正说篇》)在上古的时候,自有文字以来,国家组织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为了给君王记载言行,以及当时所发生的事件,由史官分门别类的记录下来。《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谓言与事分别言之,机械地说,左史记言,这个言就是指的《尚书》,右史记事,事为《春秋》。也有人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不管怎样,这种把言与事截然分开的做法,过于拘泥。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在唐朝刘知几的《史通》里,把史论分为六体,其中便有《尚书》,这也充分证明了《尚书》中言论和史实是并存的。《尚书》的编定者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被人们称为“万世师表”,与老子同是春秋末年著名的思想家,同时又是出色的教育家首创私人办学,公开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从而把教育的对象扩大到一定的社会范围。并主张因材施教,重视发挥受教者的主动精神。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50多岁时,由中都宰擢任司寇,参与国政;3个月后终因政见不合,离开鲁国,游历齐、魏、宋、陈、蔡、楚等国。晚年时返回鲁国,继续讲学。孔子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他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得意门人有包括颜回、曾参、冉求等在内的72人。《尚书》是五经中学术价值最高,但也是最为艰深难读的,这部古籍素以文辞古奥难懂著称。特别是从先秦到唐代,这部书的版本和内容经历了多次的变化和曲折离奇的历史,其中已掺入了不少伪造的篇章。诸多社会历史原因,使之面目全非,越发难于整理。经过两千多年不少学者的努力,虽然有了点头绪,但距离彻底清楚之日,似乎还很遥远。《尚书》定本编成以后不久,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实施了各项改革。在文化方面,规定用一种比较简便的隶书作为日常通用文字。官方所用的《尚书》,应该是用隶书改写过了;而民间所收藏的却未必全用隶书改写。因此,这个时期很可能使《尚书》产生了字体不同的版本。到了秦始皇晚年,下令焚书。经过这次焚毁,凡是先秦文字所写的《尚书》原本差不多全部被销毁。幸而当时的博士伏生将《尚书》藏于墙壁的缝隙之中,保留了完整无缺的29篇,其他篇章已佚失。秦朝灭亡后,汉高祖明白了“不能马上治天下”,为使国家长治久安、欣欣向荣,汉高祖下旨尽力寻求天下失亡之书。汉文孝帝时,寻求专门研究《尚书》的人,经多方打听,最后才知道有位在民间传授《尚书》的大师伏生还健在,想请他讲学。西汉初年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亡于晋朝,西汉中叶孔安国所献的古文《尚书》亡于唐朝,只有刘宋时期出现的伪《孔传古文尚书》保留到了今天。尽管我们明明知道这个本子包含了许多篇伪书,但还是不得不用它作为研究《尚书》的惟一蓝本。《尚书》-内容精要撇开伪古文不说,介绍一下全书最重要部分真古文33篇的内容精要。《虞书》四篇记载的是我国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传说,包括唐尧禅位给虞舜,虞舜和他的大臣禹、皋陶等人有关政治的谈话等情节,这四篇都以虞舜为中心,所以称为《虞书》。《夏书》二篇中的《禹贡》记载了禹治水以后全国的地理面貌,另一篇《甘誓》记载禹的儿子征讨诸侯有扈氏的誓师辞,都是夏朝初期的事情。据传说,夏朝经历了400多年,这两篇所涉及的只是夏朝历史的点滴而已。目前学术界大多数人认为,上述《虞书》和《夏书》六篇都不是虞代和夏朝当时的历史记录,而是战国时期,甚至晚至秦代的作品。其中只有《甘誓》一篇已出现于战国前期学者墨子的著作中,文字和今本《尚书》大同小异。因此,这一篇的来源较早,至少在战国时期以前即已存在。《虞书》四篇中的个别词句也曾被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们引用过,但当时所见的篇文是否与今本相同,很有疑问。此外,从不同角度考察,这四篇似乎仍保存了不少有关尧舜时代的可靠传说,所以仍不失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的重要资料。《禹贡》一篇的内容,未见征引于前秦任何著作,可能出现的时间最晚,但它是我国古代对地理面貌做出综述的第一部文献,学术价值极为重要,人们现在普遍把它作为战国晚期左右的地理文献看待。《商书》7篇,除第一篇《汤誓》记载商汤的事情以外,其余6篇都是商朝后半期的史料。其中《盘庚》三篇记载盘庚迁都于殷的时候告谕臣民的讲话。其余3篇都记载商朝末年的事,有两篇与商纣王有关,和《周书》中前一部的内容是直接相连的。这7篇中,只有《汤誓》被人们认为是后来追叙的历史传说,其余6篇都是比较直接的档案。《周书》20篇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包括从《牧誓》到《立政》为止的十四篇,这十四篇内容最为丰富,是全部《尚书》的精华所在。它们集中地报导了周朝灭殷(即商朝)以及周人如何巩固对殷人的统治等情况,主要情节内容以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家周公旦为中心人物;后一部分包括《顾命》以下的六篇,其中《顾命》和《康王之诰》从性质和内容、文字来看,本是一篇,所以,也可以说是五篇。这五篇中,时代早的属于西周前期,时代晚的属于春秋中叶。前三篇是周朝中央王室的档案,后两篇则分属于鲁国和秦国。一般认为,《周书》二十篇大体都是可靠的真实档案文献,其中只有《洪范》一篇记载箕子对答武王的谈话,内容全系五行学说,似乎应是战国时期五行学家兴起以后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五行学说起源很早,《洪范》即其渊源。总之,抛开这一篇不说,其余十九篇都是我们研究周代历史的重要原始资料。全部内容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组。(一):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人的远古历史传说;(二):关于周朝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尤其重点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动;(三):一些零散孤立的档案,所属时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他篇章没有直接的关联。《尚书》各篇的文体也不尽相同,大多数篇章是“记言”,但也有些篇章是“记事”或“记言兼记事”。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把《尚书》的文体分为十类,未免过于琐碎。我们现在归纳一下,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是“典”,例如《尧典》。“典”字在古代象形文字中表示尊重的意思,所以,凡是受人尊重的书册就称为“典”。“经典”、“典范”这类意义都是由此而来的。《尚书》中的“典”即“经典”之意。属于这种体裁的文献在《尚书》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小的。第二类是“谟”,比如《皋陶谟》。“谟”字读音和字义都与“谋”字相通,“谟”的意思就是“谋议”。属于这种体裁的文献在《尚书》中也很少见。第三类是“训”,例如《伊训》。“训”就是“教训”的意思。属于这种体裁的文献,现仅存《伊训》一篇。第四类是“诰”,例如《大诰》。还有一些虽不以“诰”为篇名,但实际上也是“诰”。如《盘庚》、《梓材》、《多士》、《多方》等等。“诰”的意思就是“告谕”,无论从口头上或用书面告谕别人都叫做“诰”。《尚书》中的“诰”大多是上级对下级的指示或统治者对臣民群众讲话。“诰”体大多记录讲话者的口语,一来由于商、周时代的口语和近代口语距离很远,二来由于口语本身不能像书面文字那么有条理,往往重复琐碎,所以“诰”体文献特别生涩难懂,也是《尚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以致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也感觉“诰”体文章读起来结结巴巴很不顺口,故而评论道:“周诰殷盘,诘屈聱牙。”在这33篇中,属于“诰”体的文献占了半数左右,是《尚书》中最重要的部分。第五类是“誓”,例如《汤誓》。“誓”一般指的是出兵征伐时或交战前所宣布的誓师词。属于“誓”体的文献在《尚书》中所占的比例仅次于“诰”体,是比较多见的。“誓”辞大多有节韵,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秦誓》,其中写道:“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这里的“扬”、“疆”、“张”、“光”押韵,字句整齐,韵律鲜明,犹如诗歌一样。“誓”体力求简捷明了,所以比较容易读懂。第六类是“命”,例如《文侯之命》。“命”本来就是“命令”的意思。《尚书》中的“命”是古代常见的一种“命辞”,它们大多数是君王奖励或赏赐某个臣子时所宣布的命令。《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对晋文侯所发布的一道奖令。属于“命”体的文献在《尚书》中很少。既然传说中《尚书》是孔子编订的,而孔子又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因此,《尚书》也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归纳起来,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实行仁的手段,这就是“以仁为本,以礼为用”。它反对苛政滥刑,主张“为政以德”,在做人修养上,注重发扬“仁”的品德。《尚书》开篇便体现了孔子这种主张以“仁政”治国的观点,其中说道:“古时候的帝尧??光辉广披四海,以至于天地上下、明察秋毫而贤才兼人;亲近各族人民,各族人民既已和睦相处;使百姓明辨是非,百姓所视明白;能团结天下万国,随着尧的德行的感化,风俗大和。”《尚书》中还记载:尧在位已70年了,想选择贤能之人以便禅位。当时想推举四岳为继承人,四岳说自己德薄,不能有辱帝位。于是推选纯孝之人的舜,当时的舜以孝闻名天下,所以才被物色为天子的继承人。由此可见儒家倡导“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儒家的“孝”与“忠”的思想是相连的,俗话说:“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孔子说“孝慈则忠”,所以说,忠于其君,忠于其国,必须以孝为基础。我们在《尚书》中可以看见忠于人民的汤、武革命。同时,可以看到两个忠于其君与其国的伟大典型,这就是商汤的伊尹和周初的周公旦了。尤其是周公旦,孔子对他崇拜得五体投地,把他树为后世忠臣的楷模。西汉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倡议后,从此在中国开创了以儒家为正统学说的局面。因此,从西汉开始,已形成了学习儒家的经典热。以后的董仲舒、刘向、郑玄、韩愈、朱熹、王阳明等人,步孔子的后尘,更加发展了儒家学说,这个学说根深蒂固地植于历代中国人民的思想中,成为我国人民的精神支柱。两千多年以来,儒家的思想始终统治着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由于《尚书》在儒学上的重要地位,在当时的封建主流社会备受推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外,《尚书》中也反映出了儒家学派孕育中的民主思想。《尚书五子之歌》里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也就是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人民安定,国家才能昌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五千年历史的起点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和其他国家一样,分几个时期,神化传说时代,半信史和信史时代如果把神化传说算上,中国历史有“上下五千年”如果科学考古计算,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商朝而不是夏朝,因此,中国历史有3600年先秦泛指中国古代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直至公元前221年

  • 初一历史上册试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初一历史(上册)第一、二单元测试题测试范围:第一、二单元测试时间:60分钟试卷总分:100分同学们,欢迎你们步入历史殿堂!提到历史,仿佛离我们很遥远,但真正走进历史,你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能给你乐趣,也能使你聪慧,更能告诉你许多做人的真谛,还能给你直抒胸怀的机会。同学们,在两个月的学习中

  • 甄传里面各位娘娘分别住什么宫殿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甄传》里面各位娘娘住的宫殿分别是:甄:碎玉轩永寿宫寿康宫安陵容:延禧宫沈眉庄:咸福宫皇太后:寿康宫皇后:景仁宫华妃:翊坤宫敬妃:咸福宫齐妃:长春宫端妃:延庆殿祺嫔:储秀宫储秀宫交芦馆(好像住过碎玉轩)富察贵人:延禧宫夏常在:延禧宫曹贵人:翊坤宫淳常在;碎玉轩宁嫔:春禧殿余答应:钟粹宫欣贵人:储秀宫

  • 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色龙袍的皇帝,黄色龙袍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第一个穿黄色龙袍的皇帝是隋文帝杨坚,真正流传起来成为皇帝专用也在隋唐时代。隋文帝就十分喜欢用黄色龙袍,且以黄为贵;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认为黄色应当皇家专用,百姓官吏禁止穿黄色衣服,从此黄色就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黄色龙袍则流行开来。根据《周礼》的要求,帝王的正式衣服称为冕服。从周朝至明朝,皇帝的

  • 历史上第一个称皇上的人是谁,不是皇帝,是皇上?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皇上只是皇帝的一种别称,并没有被单独的列出来,因此在口语化的称呼中并不能确定谁是第一个,若要追溯的话第一个称皇上的人大概率就是第一位称皇帝的人,而第一位称皇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一统六国的秦始皇,秦始皇之前的一国之主并不称皇帝,比如夏朝称后,商朝称帝,周朝称王,秦始皇一统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

  • 求迁爱 我和儿子不得不说的故事1--38全集 感激不尽谢谢大家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陈胜说:\全国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骑,士卒几万人。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

  • 确定一个朝代是否存在的途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考古学一般采用历史记载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办法来确定一段历史的真实性,包括某个王朝的存在与否,某个战役发生与否等等。比如90年代的夏商周断代工程目的就是为了理清商朝和周朝的历史年代划分问题,然后证明中国历史上确实存在有夏朝这个朝代。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记载了夏朝的存在,但是又被人怀疑是战国时期的

  • 典范英语8 第6、7、8、9、10本的故事梗概 一百字以上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第8本:Peteyisadomesticrobot.OnedayIandsamfoundpeteywasveryodd.Actually,hewanttobeahuman.Iandsamwassupporttohim.Butmymumfoundit.andcalledthefactoryonthev

  • 有关兄弟和睦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海中的孤岛上,住着一只母乌鸦和三只刚出生不久的小乌鸦。小乌鸦在母亲的呵护养育下一天天成长。可是由于气候的变迁,天气骤冷,母乌鸦意识到必须在几天内把小乌鸦全部带回海的那一片,否则它们将不能存活。但是,小乌鸦们根本无能力飞翔,更不必说如此长的路途了。母乌鸦只有一只只地把它们带往海的那一

  • 姜子牙与筷子的民间传说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姜子牙小编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的,姜子牙也叫姜太公,是一位非常有计划有头脑的人,俗话也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小编也是看到有不少的人对姜子牙还是很感兴趣的,有的人也是在问小编姜子牙与筷子的民间故事是怎样的呢?有着怎样的故事呢?具体的小编也是做了一番整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传说姜子牙只会直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