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zhāogē),是中国商王朝国都[1],3000年前的商朝武丁大帝是朝歌城市的奠基者,商王武丁时期,将商的国都迁到了邑,武丁、武乙、帝乙、帝辛四个帝王以沫为都,商纣王执政时期将沫改为朝歌。在作为商纣王的国都时期,朝歌达到鼎盛,历史记载朝歌非常繁华,“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朝歌位于今河南鹤壁市市区南部淇河边,具有3000多年的古都史,是《封神榜》故事发生地,中国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淇园是商朝的国家园林,还有三海子、摘心台、鹿台、淇水关、折胫河、三仁祠、箕子庙等历史遗迹。陶渊明、柳宗元、王十朋、于谦等都曾到朝歌并作赋题字。
朝歌,为中国商朝末代行都商纣王帝辛定都朝歌商纣王帝辛(?—约前1046年),是中国商朝末代君主,在位30年,周武王称其商纣王。子姓,名受或受德,商谥帝辛,武王称其为纣王,部分文学小说则称其为寿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105年—前1046年在世,建行都于沫,改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帝辛自幼聪敏过人。《荀子非相篇》说帝辛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纪》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