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国的组成,其实是一个较为松散的方国联盟。商王室因为在文化及实力上相对更为强大,所以在联盟中成为“带头大哥”。
周国不过是商王国下众多方国之一,古公父时期,周人因为不堪戎人骚扰,从泾河流域的豳(又称为京,即现今的陕西省彬州市)逃难至岐山下,投靠了商人。《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历来朝,武乙赐地三十里,玉十珏,马八匹。”
商王武乙收留了周人,从此周人成为了商王室在渭河平原一带的忠实打手,为商王国在西北拓展领土,抢占资源。《古本竹书纪年》记载: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
“太丁(武乙之子)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师大败。”
“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
然而,到了太丁末年,情势突生变化,商王室居然一言不合,就把季历给杀了!
据《古本竹书纪年》,太丁随后也在这年去世。考虑到商人有让大臣殉葬的传统,也许商王室就是把季历杀死,然后给太丁殉葬了。
季历被杀后,他儿子姬昌继承了周国大业,即后来的周文王。周文王继位后,不断任用贤才,励精图治,使得周国实力越来越强大,并得到了商王室的重视。姬昌被提拔为商王室“三公”,周国地位大大提升。
然而,在著名的商纣王杀九侯、鄂侯事件中,姬昌也不幸受到牵连:他被囚七年,在此期间大儿子伯邑考也被纣王残杀!这是姬昌从商王室顺臣到反臣心态变化的重要契机:祖孙三代人都受到商王室的残酷迫害,这让周人最终确定了倒商的决心。
此后,由于崇国在渭河平原带头造反,引发了商王国西北一带的形势陡然间恶化,迫使商纣王不得不将姬昌放回周国,平定叛乱。(上海楚简《容成氏》)
这让姬昌龙入大海,彻底解放了!
回到周国后的姬昌,一边借商纣王授予的专伐大权,大力平定叛乱、扩张领土,另一边则积极地与商王国治下其它方国展开外交,交友结朋,很快,周国就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
但是,这并非说周国已经占有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而是说旧时殷商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已与周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
所以,周国虽然在姬昌手里大有发展,但不过才区区“百里之壤”,而殷商则已是“邦畿千里”。也就是说,周虽然号称是“国”,其领土不过是相当于现代中国的一个县或是地区。后来,姬昌从里脱险回来,大力拓展领土,周国顶多也就是扩张成一个省。而商王国,却是盘踞着现代中国的好几个省!所以,殷末周初时,周人都自称是“小邦周”、“我小国”(《书多士》),而称商则是“天邑商”、“大邦殷”(《书多士》、《书召诰》)。实力异常强大的商王朝,随便动根手指,都能把小小的周国给压垮。
另一方面,天下诸侯国虽然大多与周交好,但是对多数诸侯国来说,这种交情还不值得他们跟着周人一起玩命,去冒险反抗强大的商王朝。周人能扳倒商王朝固然是好,他们可以坐享其成;但要他们与周人一块造反,却缺乏强烈而直接的动机。毕竟,活着不容易。
因此,用常见的政治术语总结,就是商王朝内部的矛盾冲突还不够激烈,商王国还没弱化到可轻易被打败的地步。
这也就意味着,周人“起义”的时机还未成熟。所以姬昌的一生,都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继续装作臣服于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