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738 更新时间:2023/12/16 5:00:53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

1、商汤伐夏,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

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

3、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吴广得道多助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没有道义,没人帮他,陈胜吴广有道义,有很多人帮他们。

4、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隋朝末年杨广没有道义,各个地方的农民起义,而瓦岗军有道义,有人帮他们。

5、元顺帝无道,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得道多助

元朝顺帝没有道义,朱元璋率领的红巾军有道义。

6、二战期间,德意日三国失道寡助,中美英等抗战国得道多助。

7、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得道多助,国民党失道寡助。

扩展资料: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文学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中间两个“不如”相连,表示了递进关系,一个比一个重要。这样提出论点,更显得观点鲜明。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

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第四段,作者用“故曰”二字,将上文提出的观点承接下来,展开论说。先用三个形式相同的否定定句说明“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仅靠“天时”与“地利”的条件,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作者正面意思就包含在下面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个论断里。这里所说的“道”,就是“仁政”。这个论断指出了“人和”的实质。接着又进一步推论,指出“寡助之至”会众叛亲离,而“多助之至”则天下归顺。

一反一正,对比鲜明。最后以“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作结,将“人和”的重要意义论说得十分透彻,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气势通畅。

一个事例够吗?我就先举一个吧!在20世纪30~50年代左右,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先后卷入战争的达61个国家和地区.以美,英,苏,中等同盟国为一方,为了人类的正义和自由,与德,意,日法西斯轴心国一方展开殊死决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盟国的作战汇成一体.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接着德国突袭苏联,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人类陷入亘古未有的战火硝烟中.在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共同努力下,正义最终战胜邪恶,德、意、日法西斯走向灭亡。这是世界上也是中国史上最能证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伟人的成长故事15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月下老人的传说唐朝时候,有一为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他到宋城去旅行,住宿在南店里。一天晚上,韦固在街上闲逛,看到月光之下有一个老人席地而坐,正在那里翻一本又大又厚的书,而他身边则放着一个装满了红色绳子的大布袋。韦固很好奇的过去问他说:“老伯伯,请问你在看什么书呀!”那老人回答说:“这是一本记载天下男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事例,谢谢,长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古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如下:1、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商朝的汤讨伐夏朝的桀,夏朝的桀没有道义,没人帮助她,商朝的汤有道义,有很多人帮助他。2、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周武王姬发讨伐商朝的纣时,商朝的纣没有道义,所以没有人帮他,而姬发恰恰相反。3、公元前209年,秦二

  • 唐代诗人的故事15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李白沉香亭咏牡丹盛唐大诗人李白的沉香亭咏牡丹的名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说的是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

  •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黄帝和炎帝《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按照这个说法,黄、炎两族是从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氏繁衍出来的。黄、炎两族最初居住在今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后来逐渐东移。黄帝族的迁徙路线偏北些,东渡黄河以后,沿着中条山、太行山的山

  • 孔子的故事,150字左右。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如同“丧家犬”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就是说: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

  • 黄帝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宋太祖取得天下后,为了巩固帝位,请大臣吃饭,酒过三巡,对大臣们说,我不做皇帝,你们要我做皇帝。今日,我做了皇帝,有睡不好觉,你们不如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这就是名传千古的“杯酒失兵权”。

  • 黄帝和炎帝的故事 简短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1、阪泉之战:神农氏之后,中原出现两大部落联盟。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黄帝经常进攻附近有肯归附的部落,势力不断扩大。炎帝也在不断扩大自己势力,两大联盟终于暴发冲突。双方在阪泉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

  • 美国爱情电影退役士兵爱上死去军官妻子,妻子的女儿也爱上了退役士兵的爱情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错不了,绝对《云中漫步》。基努里夫斯演的。本段剧情介绍二战结束后,怀乡情切的大批美军士兵踏上了旧金山港回到亲人的怀抱。然而保罗萨顿却未能等到他的妻子。直到夕阳西沉他才孤单落寞地向家里走去,但家中却已发生了变化。妻子贝蒂一心想要发财,对远征归来的丈夫漠不关心,十分冷淡。夫妻两人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保罗无

  • 简要说说纣王用奴隶打仗的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商朝的灭亡是它奴隶制经济崩溃的必然后果。商朝末年,阶级矛盾明显激化,奴隶逃亡严重,奴隶大量减少。为获得更多奴隶,商纣王讨伐各部落,抓捕奴隶(特别是淮河流域),结果给国家带来严重军费负担,并导致部落、民族间矛盾激化。纣王虽然是个能干的君主,却没有能力控制混乱的局面。打仗的时候许多奴隶军队都临阵倒戈。到

  • 商汤的国籍。身份。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商汤(?—约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河南商丘人。商人部落首领,商朝的开国君主,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君主)。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殷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而后作《汤誓》伐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