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辛(约公元前1105年—公元前1045年),中国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帝乙少子。子姓,名受(一作受德),谥号纣,世称殷纣王、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帝辛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帝辛天资聪颖,闻见甚敏,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抚梁易柱之力,深得其父帝乙欢心。帝辛继位后,重视扩张领土,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把中国疆域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国土则扩大到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中,周武王击败商军,帝辛在鹿台(今河南鹤壁)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后世对其评价褒贬不一。《吕氏春秋当务》记载: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中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甚少矣。纣母之生微子启与中衍也,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纣之父、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之曰: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纣故为后。毛泽东曾评论商纣王: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帝辛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人物生平早年经历帝乙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帝辛是帝乙少子,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而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所以立帝辛为嗣子。帝乙逝世后,辛继位,这就是辛帝,天下都管他叫纣,因为谥法上纣表示残义损善。纣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为政举措帝辛继位后,定都于,后改邑为朝歌(今河南淇县)。早在帝乙商的国力就处于衰弱阶段。帝辛在位时期,东夷叛乱,商朝派大军征伐。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东夷向外拓展,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可结果却出现许多叛乱国。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并未保卫商朝的安全,反而加速商朝的灭亡。统一东南以后,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向东南传播,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促进民族融合。牧野之战周武王继位后四年(公元前1057年,一说公元前1027年),得知帝辛统治集团分崩离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杀,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而商军主力远征东夷,朝歌空虚,即率兵伐商。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总计十七万,开赴朝歌以外四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迎战。想不到这些大批夷人、奴隶组成的军队,忽然一夜之间哗变,溃不成军。周人居然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逃跑,退入城中,登上鹿台,把他的宝玉都穿戴在身上,自焚而死。帝辛死后,周武王象征性的用黄钺砍掉他的脑袋,妲己也被杀。称号帝辛,是商族人,或者说是商国的人称呼自己的国君的叫法。因为国君的名字就叫辛。按照现已发现的甲骨和史书的资料来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而商帝国的人在称呼君主时,便是在名字前加一个帝字,如帝祖甲、帝文丁、帝太丁、帝武丁等等。商人之所以将自己的君主称为帝,而不是像夏王朝一样称为后,这是和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教有关。在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之后,集王权、神权于一身,既是君主,又是祭司,在灭夏之时,按《尚书》的说法,是打着天命的大旗的。天命为什么在商汤一边,解释起来有些费力。因而自商汤起,经不懈努力,终将原始的多神教改造成祖宗一元神宗教。商人尊自己的祖先帝)--据现代人考证,即帝喾,即三皇五帝中的一帝,在《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由于祖先是天帝,主管一切神灵,因而护佑商人便顺理成章。而且,历代商王死后,都要回到祖先身旁,在帝左右,成为沟通人间和上帝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后代会象尊敬祖先一样,将逝去的先王亦称为帝。既然死后为神为帝,因此在人间的称为便是帝××。(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商王称号》)商纣王,或纣王,则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在未灭商之前,称之为天邑商、天裔商、大邑商,而灭商之后,亦称之为大邦商、大国,而自称小邦。周王灭商后,因殷商人众多,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而彻夜难眠。(《尚书》)周武王英年早逝,除战争创伤外,恐怕这忧心忡忡、苦闷烦躁亦是重要原因吧。因此,周人不可能、也没能力把自己的祖先捧为天下共尊的上帝。再者,商王朝神权、王权的激烈的党争,亦使人对商王朝的祖宗一元神宗教的神道设教作用和效能不无怀疑。周人既不能、亦不肯重创此类宗教,故而只能居诸侯之王的位置,而不能称帝。周王称为天子是后世的事,至少在西周尚无此类证据。周王朝自大王父、王季历、文王昌、周王发所延续下来的称王的习惯,被其不自觉地用到了帝辛的身上,因而才出现商纣王、帝纣这些滑稽的称谓。如果仅仅只是两个称号,还不至于如此郑重其事。因为拥有这个称号的那个人,代表着一段历史,一段影响中国数千年文化走向的历史。同样是这段历史,由不同的人来写,就有不同的模样和结果。两个不同的称号,代表着两个不同的族群对历史截然相反的认知。在中国历史上,历史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官方出面修的正史,代表着官方主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判断;一种是野史,代表着民间的历史认同和评判。同一段历史出现两种正史,则是商周之际的独特存在,是周王朝以小博大带来的后遗症,是官方意识形态和民间意识形态势力相当的结果。周王朝作为战胜者的虚弱和商人作为战败者的不可小觑的盘根错节的庞大势力。虽然周王朝官方意识形态在长期成为主流,成为正史,但商人记录的历史却并没有在周王朝的封杀和围剿下消失,而是顽强地在各种史料中留下自己的烙印。通过这些雪泥鸿爪零星记载,人们依稀仍然能够窥测到商人记载的那段历史,与广为流布的周人的记载完全不同的模样的那段历史。虽然这和周人的历史一样,不可避免地带着自己的偏见,但作为另一种历史,必然有助于人们探索历史的真实面貌,而这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是研究历史的目的所在。帝辛和商纣王,是同一个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称号。这两个称号之间差别是巨大的,对不同的人群来说具有不同的含义。
更多文章
商朝一共有几个皇帝,他们的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玄烨1662年~1722年康熙景陵世宗:爱新觉罗奕1851年~1861年咸丰定陵穆宗:爱新觉罗宁1821年~1850年道光慕陵文宗太祖:爱新觉罗琰1796年~1820年嘉庆昌陵宣宗;爱新觉罗福临1644年~1661年顺治孝陵圣祖:爱新觉罗载淳1862年~1874年祺祥/: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6
商朝有多少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商太祖(商汤)子天乙(前?---前1589年)商代王(太乙)(前1588年---前1588年)1年商哀王(外丙)子胜(前1588年---前1587年)2年商懿王(仲壬)子庸(前1586年---前1583年)4年商太宗(太甲)子至(前1582年---前1571年)12年商昭王(沃丁)子绚(前1570年
妲己、纣王。他们有真爱 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有还是有毕然在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因为两人闻名天下,不免有人给这件事加些传说增加其神秘感但这些已经过去的历史,只有他们两个明白毕竟商距现在已经很多年了,书本是不可能了并不是所有美人都是红颜祸水
给我讲个关于妲己的爱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他的眉头一天比一天紧锁,他的神情一天比一天阴郁,他的臣子一个接一个死去,他的心腹一个接一个叛离他的敌人已迫在眉睫。他一夜比一夜狂暴,一夜比一夜索求无度,我一夜比一夜恍惚。因为拒绝清醒。有时候他会极度温柔在最深最黑的夜里,在排山倒海般的狂暴过后他温暖寂寞的指尖会慢慢滑过我全身每一个隐密的角落,一直滑下
商纣王死在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商纣王死在鹿台。1、约帝辛二十九年(约前1047年),周军出师伐商。2、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军队在牧野进行抵抗。周历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一说前1046年1月20日),帝辛的军队被打败,其原因可能与帝辛一方前敌部队倒戈有关。3、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跑到
姜子牙求仕殷商时,纣王为何不重用姜子牙?是纣王昏庸还是奸臣挡路?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原著党答一波。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想一想,姜子牙能不能干过师父元始天尊?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干不过。那就很简单了,无论他混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还是谁都能踩一脚的小吏,都是不敢跟纣王混太长时间的。一、师命姜子牙42岁拜师昆仑,学艺四十年,虽心慕大道,却限于姿质而仙道难成。元始封神,作为圣人当然是不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具体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讲了些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姓姬名昌(公元前1213年-公元前1117年)史称西伯,是商末周族的领袖,他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王纣(后称殷纣王)的猜忌和不满,昏庸残暴的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里城。姬昌被囚后,殷纣王以种种野蛮手段对其进行侮辱和折磨
《封神演义》中的商纣王为什么叫“天喜星”?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封神演义中商纣王为什么叫天喜星?因为姜子牙封神,把道行低的榜上有名,像纣王荒淫无度,贪恋女色,更有摘星楼,酒池肉林,逍遥快乐,敲骨念髓,剖腹念胎这样的君王,只能算低级的邪神,可是,姜子牙却忘掉封自已,伙夫却坐了玉帝之位。
姜尚姜子牙?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姜子牙(公元前一千一百五十六年至前一千零一十七年),享年一百三十八岁。姜姓,吕氏,名尚,也称吕尚,别号飞熊。商朝末年人。西周的最高军事统帅,开国元勋。姜子牙是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
助纣为虐是怎么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就是助长坏人的气势,帮助坏人办坏事。成语典故:助纣为虐出处:于《史记留侯世家》。《国语越语下》:“无助天为虐,助天为虐者不祥。”释义:帮助坏人做坏事。朝歌渊源:纣王和妲己的故事就发生在古都朝歌。助纣为虐:纣王是臭名昭彰的暴君,成语“助纣为虐”,说妲己不仅荒淫狐媚,而且残忍毒辣,为了满足自己疯狂变态的